曾小舞
摘要:本文闡述了如何在數學教與學活動中,運用多種導學策略,引領學生探究數學新知,使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獲得發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情境;信息;能力
一、創設學習情境,搜集數學信息
教師以真實的情境調動學生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活動,這樣的情境可以影響學生對數學問題探究的過程與深度,進而影響著對其中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與發現。因而教師應以真實的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讓學生用數學語言對數學問題進行數學化處理,從中尋找各種數學信息,經過分析與交流,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情境滲透的數學思想方法,形成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
例如,教學“購物策略”時,教師立足于教材知識點,設計相應而有趣的學習場景:A、B、C三家超市分別推出銷售可樂的優惠方案,A超市采用買1送1活動;B超市一律九折優惠;C超市采取購滿金額達到30元,可以八折。課件又顯示了大瓶可樂每瓶1200ml,每瓶10元;小瓶可樂每瓶200ml,每瓶2元。教師先讓學生觀察課件,尋找課件中有哪些數學信息,學生在交流中分別找出課件呈現的各種數學信息,教師緊接著引導學生在小組里談一談自己對這3種優惠方案的理解,學生通過互動交流,初步感受到各家優惠方案的特點。教師又提出:“如果你準備買可樂,你會選擇到哪一家超市去買呢?為什么?”學生在一輪緊接一輪的問題情境里興趣盎然地探究著,教師引導學生以各自對3家超市優惠方案的理解進行討論,并且巡視指導點撥,學生經過一番體驗、探究、交流、分析和比較后,一致認為:選擇到哪家超市買可樂,要先了解它們的優惠方案,然后再根據自己購買的數量來確定。學生在這種真實的情境中對3家超市買一送一、一律九折、滿30元八折優惠等優惠策略進行了數學化處理,教師又以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讓學生體會了購物策略的選擇要根據具體的購買數量來決定,也就是滲透具體情況要具體分析的辨證思想,既激起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興趣,又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體驗與感悟數學知識,掌握學習數學知識的能力。
二、導學分析信息,促進問題解決
教師采取以互動交流、比較分析、分類展示或動手實踐等方式,關注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策略,讓學生經歷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比較信息——作出決策的基本過程,引導學生立足于原有的知識或經驗,經過反復探究、思考與體驗,根據現有的數學信息,進行有效處理,促使學生對解決問題策略進入深度思考,從而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和能力。
例如,教學“數學廣角”例1時,學生搜集數學信息,獨立思考:“怎樣才能盡快吃上餅呢?”引導學生小組討論,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安排的,自己的方案需要多長時間烙完,學生通過互動交流:“烙一張餅需要6分鐘,如果一張一張地烙,烙三張餅需要18分鐘。”教師把學生匯報的方案在黑板上展示出來,及時提出:“第二種烙餅方法比第一種節省了6分鐘,這種方案是不是最好的方案,還可以怎樣烙更合理?”學生在教師挑戰性的問題情境里積極討論,有的學生在探討中發現:提出的方案中,烙第三張餅的時候,本來一次可以烙兩張餅的鍋卻只烙一張餅,太浪費時間了,也許應該有更優方案。學生繼續動手實踐,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手中硬幣的正反面代表烙餅的正反面在托盤里模仿烙餅,并把實驗結果記錄在下表中。
實踐活動完成后,學生發現利用這種方案烙三張餅只要9分鐘。最后教師讓學生比較分析以上各種方案,體會優化思想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應用,要求學生繼續在小組中討論交流:如果烙4張、5張……12張餅,應該怎樣安排才能最合理?學生在討論交流、動手實踐中說出了各自發現,經過一番探究與體驗,感悟了烙餅的張數是雙數時,可以一次烙兩張;如果是單數時,只能兩張烙好,再烙兩張,最后三張按上面的最優方案烙,就是最合理的方案。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滲透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策略的過程,提高數學問題解決能力。
三、注重實踐活動,發展應用意識
這就是教師要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注重解決問題策略應用于實踐活動中,在現實的生活問題中進一步體會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策略,促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發展學生應用意識,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綜合素養。例如,教學“用三步計算方法解決問題”例3后,學生已學到了把分步算式合并成一個算式,并能在合并時有效地運用運算順序。教師出示生活中實際問題:我校四年級學生有120人,每人植樹4棵;三年級115人,每人植樹5棵,請你利用學到知識,解答這兩個年級一共植樹多少棵?學生審題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先列出綜合算式,再說一說運算順序,然后進行計算。學生通過獨立解答,提高了尋找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掌握了利用所學新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又如“求平均數應用題”時,學生學習求平均數這一知識點后,教師提出:“薌城金峰實驗小學一至三月份用水噸數如下圖,學校領導想讓你運用所學知識,幫助計算這三個月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噸?”
學生在獨立計算中,各種算式呈現出來:①(3020+3050+3080)÷3;②3000+(20+50+80)÷3;③3020+(80-20+50-20)÷3……教師及時肯定學生發散性的解題思路,提出:“從學校用水情況統計表中能發現什么?”學生通過探究發現了學校用水量逐月增加,教師又提出:“為了節約用水,學校準備讓前四個月的平均用水量不超過3000噸,那么四月份的用水量最多是多少噸?你又是怎樣想的?你可以把結果計算出來,然后告訴學校領導,讓他想方設法控制四月份的用水量。”學生解決熟悉的生活實際問題的興致十分高漲,發展了數學實踐能力,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獲得了培養,促使問題解決能力得到生成。
(責編 ?楊 菲)
參考文獻:
[1]季曉凌.注重學習過程構建有效課堂 ——淺談《烙餅問題》的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