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豐
摘要: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自古以來,中國的家庭教育就從未與古詩詞錯過。牛角掛書的王冕,七步賦詩的曹植,落霞與孤與齊飛的王勃……從古典中走來的王者詩詞佳話,讓人們認識到讓兒童學習詩詞的重要性。因此,《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強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于是,也就有人提出“希望中國每個家庭都有一個儒者,不論城市和鄉村”。
關鍵詞:家道;詩;生活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親,家賴以存在的基石,將家這一心靈的港灣,靈魂的棲息地,生命開始和結束的地方用血液鏈接,以詩詞為繼,五千年文明史從母親的手中翻開。
一、血脈與傳承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富貴也好,貧窮也罷,千年往事憑詩見,“孤燈課讀苦含辛,望爾修身為萬民;勤儉家風慈母訓,他年富貴莫忘貧。”寇準之母《寒窗課子圖》題詩,將家庭的希翼、母親的教導全寫進織布度日,深夜一邊紡紗一邊教寇準讀書的歲月,如果他有錯處,你就把這幅畫給他囑托,讀來不僅僅是浩然之氣和溫婉情懷的淚如泉涌,更是忠厚傳家久的家道至理。如果說是寇母的教導成就了寇準日后的事業話,那么緣其而上的諄諄鑄魂的家道,從人之初的第一滴善念開始,順流而下,講人品,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講孝敬,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家庭教育,自古有之。孔丘杏壇,入則孝,出則悌,孝悌之義入則孝敬父母,出則和睦伯仲;魯迅三味書屋,“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腹有詩書氣自華,磨礪的是人性,砥礪的是人心。私塾式的家教模式,在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中,它的課程設置雖比不上現代教育的條分縷析,但“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將國人的信仰予以承載,于家道文化傳承是很相宜的。中華民族倡導“家道文化”,源遠流長,從啟蒙教育的幼學瓊林、三百千,到論語、禮記等,愛國,愛家是永恒的主題,雖然時代家國不同,但為人做事是要恪守基本準則的。我們津津樂道梁啟超一門三院士,膜拜曾國藩的后代歷經風雨,良好家道傳承何嘗不是其立于不敗之地的至關要素。
二、智慧與神韻
家道與詩有著不解之緣。在歷史的長河中,“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詩性的力量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天人合一予以完美結合。《大學》云:“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家道神韻,如詩如畫,重在潛移默化,于無形中有形,有形中無形,“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傳統文化血脈之淵源,已然通過千年的傳承積淀,成就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
在古仁人之教育中,有一種說法:祖有功,宗有德,開基作祖以求不祧。常言道:“家道興,國運昌。”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增廣賢文到論語、禮記等承載“家道文化”詩詞典籍經千秋而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教育的重視,以祖宗的、功德為榜樣,代代有乾厚子孫“開基作祖”,才使我們這個文明古國唯一傳承仍然生機勃發。家與國,從來是一體不可割裂的。所以,古人教子,向圣賢看齊,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擔負大任,到“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精神,詩圣杜甫何曾例外,一首《示宗武》:“……應須飽經街,已似愛文章。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曾參與游夏,達者得升堂。”將諄諄希望寄托。“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這是民族經久不衰傳承的大智慧。家道與詩的進一步際遇,源于實現個體夢、家庭夢、民族夢的中國夢需求。國人選擇家道文化,承傳其文化精髓,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其滿足個人成長、家族興旺、民族興盛的中國精神家園。五千年來家庭教育逐步完善成熟,最終形而上為中國傳統文化哲理范本的“家道文化”浩大久遠的家庭工程。
三、家道與生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在人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家道文化歷來是奠基性的啟蒙教育訓育活動,烙印到了生命個體對外部世界的認知中,致力于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家道對詩的鐘情,不僅在于詩的兒童天性韻律的表現,還在于詩濯清漣而不妖的簡樸,簡樸的將“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悌和家、“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勤儉持家、“讀書明理之君子”耕讀傳家、“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和睦鄰里的家道文化的以詩這一生動形象地展現于家庭之內,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傳承方式。
把生活過成詩樣是人生的美好向往,也是社會祥和、國家強盛之大理想。良好的家道,是社會風尚健康發展的前提,老人的宣揚,父母的示范,子女的承繼,才能體會到“人不學,不知道”“人不學,不知義”的深刻內涵。家道潛行于家庭日常生活中,以身體力行、言真意切,默化一家一族生活的細節,歷歲月積淀成為可以傳承的育人家風。今天我們頒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學習古詩文就是為了承傳道統,承傳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將教成于家而行成于國的育人理念予以承繼。“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縱覽華夏文明的歷史,“家國天下”的情根植國人的心骨,家道文化的繁盛,彰顯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國情懷。
四、結語
如今我們學詩、誦詩,不是享受夸才斗詩的古仁人豪情,而是誦詩言志,希望將中國人自古以來重視子女教育的優良傳統轉化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家道傳承的自覺行動,“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重視和維護家教,就是延續人文傳統的道德,扎德行的根;而教育每一個人明德、智慧,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育人生活樣式的如海惠澤;將家道傳承,根植的是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延續的是崇高的道德風范,著眼的是提振世風的國家發展基點。文化傳承發展,家道因著詩,步入歷史的縱深,詩因著家道,滿屏競傳飛花令。國學之博大精深,傳統文化之影響深遠,將在這精神的家國延長、拓展。
(責編 ?唐琳娜)
參考文獻:
[1]李志斌. 三家《詩》與《毛詩》國風地理比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4.
[2]劉璟睿. 宋代三家“詩評”研究[D].集美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