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桂
一個從小坐享其成、骨子里沒有勞動意識、血液里沒有勞動細胞、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即便“學富五車”,讀到博士,他又怎么會想著去勞動呢?
一個人從呱呱落地開始,就要吃飯、穿衣,這是人生存的第一需要。這些飯、衣從哪里來?當然從人類的勞動中來。因此,就整個人類而言,勞動才是人的第一需要,人類生存、發展的歷史就是勞動發展的歷史,作為社會培養人的教育,其實質和主要任務就是培養人的勞動能力和勞動創新能力。
按人生存的需要度,勞動可分自我勞動、家務勞動和社會勞動三大類。自我勞動即人生存、生活需要的最基本勞動,如喝水、吃飯、穿衣等;家務勞動即維持家庭生活正常運轉的勞動,如掃灑庭除、做飯洗碗、養花弄草等;社會勞動是人為獲取生存資料而進行的社會化勞動,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不以報酬為目的服務他人、造福社會的志愿勞動。這其中,自我勞動和家務勞動關系最為密切,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融合,極難分割。
伴隨著人的成長,人的勞動能力會逐漸增強,學會了喝水吃飯,伸手獲取;喝湯學會了用勺舀,吃菜學會了用筷夾,吃雞蛋學會剝掉皮;漸漸地還學會了穿衣、洗衣,做飯、洗碗……及長到一定年齡,還要漸漸學習掌握一種或若干種謀生的本領,并通過勞動獲取生存、生活的物質資料。因此,人的成長過程就是勞動技能不斷提升的過程,對人來說,勞動不但是一件必須的事情,而且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人?娗天然也存有惰性。如果沒有后天有意識的教育,當人的生理生存需要滿足后,人就會懶得再勞動。要讓勞動成為孩子成長的“必須”,就需要后天對其進行有意識的勞動教育,讓孩子從小形成勞動的意識和習慣,一旦這種勞動意識形成,孩子就會變得勤快起來,使勞動成為一種下意識的活動。
孩子的勞動意識從什么時候開始培養?應從娃娃抓起,要從讓他們獨立吃飯、穿衣、洗手、洗臉、洗衣抓起,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自我生活能力;等到年齡稍大,就讓他們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培養他們“家人為我、我為家人”的服務意識,家庭責任擔當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走出家庭,走向學校,走向社會,再延展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社會服務勞動意識。如此,孩子才能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生活能力強、熱愛勞動、有責任、有擔當的有用之人。
可見,自我勞動是孩子勞動意識的種子,家務勞動是孩子“勞動種子”的“潤滑劑”,社會勞動是孩子立足社會、人生幸福的基石。孩子的“勞動種子”一旦發芽、扎根,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勞動的春風化雨下,它就會茁壯地生長起來。因此,要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勞動能力,家庭才是第一課堂,家長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反觀當下,有些家長愛孩子愛過了頭,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剝奪了他們自我勞動的權利,不要說讓他們洗衣、做飯,就連雞蛋都要給他們剝好,連鞋帶都要給他們系上,使得孩子成為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人,沒有了絲毫的勞動念頭,喪失了自我生活的能力。家長們唯一的愿望就是讓孩子好好學習,考個高分,上個好學校。為了讓孩子安心學習,上學送,放學接,書包替孩子背,值日幫孩子做,為數眾多的家長甚至放棄工作全心全意陪孩子上學,甘心情愿做孩子的專職保姆。
家長盼孩子學習好,盼孩子考大學,盼孩子考學位,盼孩子畢業找個好工作……可是,我們不少的孩子大學畢了業,卻不愿找工作,找到工作也不愿做,他們只想呆在家里,繼續他們的寄生生活,于是 “啃老一族”誕生了……
孩子之所以走向了家長期望的反面,是因為我們家長在愛孩子的同時,忘記了期望的最終目的——學習好、上大學不過都是為了找工作,都是為了讓孩子會勞動!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們往往忽略了,萬丈高樓平地起,勞動意識從小生。一個從小坐享其成、骨子里沒有勞動意識、血液里沒有勞動細胞、連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即便“學富五車”,讀到博士,他又怎么會想著去勞動呢?
古代有因“吃不到脖子上掛的餅而餓死的懶婆娘”,今有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學的博士,還有更多人至成年卻不愿工作的“啃老族”……這些人的悲劇皆來源于小時候家長沒有在他們的心田里植入勞動的種子。愛孩子沒錯,讓孩子好好學習更沒錯。但每位家長應當明白,勞動才是孩子最需要學習的第一課!
(責編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