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玲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更多地被釋義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考點灌溉”的教學模式。誠然,這種模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成績,但也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壓力,讓學生的語文學習更加索然無味。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價值訴求,將課堂還給學生,通過競賽、表演、游戲、辯論、賞析,增強語文課堂的活力和生命力,讓學生學語文、愛語文。
一、“高效”語文課堂觀的問題
素質教育被提出多年,但在很多地方,學校、教師依然遵循應試教育的信條,一面高喊素質教育口號,一面揮舞應試教育大棒,導致“高效語文課堂觀”更多地被釋義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考點灌溉”的教學模式,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走樣”。然而“高效語文課堂觀”本是針對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僵化、方法陳舊、內容碎片化而提出,旨在革新教育教學觀念,讓語文課堂教學刪繁就簡,抽離臃腫與形式,從學生興趣需求出發,還課堂本來面目,做更多的有用功。但在實際操作中,為了提升學生成績的“高效”觀大行其道,將原本教授知識、陶冶情操、導人向上的語文課堂撕成了碎片,化為一個個考點,不僅沒能起到培養學生思維素質的作用,還給學生帶來了沉重的壓力,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變得無趣。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的古詩《村居》時,一些教師只是一味要求學生背誦“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詩句以及“草長鶯飛”“ 拂堤”“楊柳”等的釋義,而缺乏對學生能力、個性的考量以及對競賽、表演、游戲等教學形式的應用。即便學生對古詩熟能成誦,卻無法體驗到語文的魅力和古詩詞文化的博大精深。對此,著名語文學家夏丏尊指出:“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語文教學也是如此。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這要求語文教師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開展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音積累。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意志品質較為薄弱、注意力較為分散,十分容易為外界事物所誘惑。因此,語文教師必須把課堂打造成趣味、多元、個性的形式,讓學生對課堂充滿好奇與喜悅,真正參與進來。
二、如何增強語文課堂的活力和生命力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價值訴求,將課堂還給學生,通過競賽、表演、游戲、辯論、賞析增強語文課堂的活力和生命力,讓學生學語文、愛語文。
一是融入競賽形式。小學生對競賽具有天然的興趣,而在競賽中取勝帶來的榮譽感會極大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即便是一朵微不足道的小紅花,也能使他們忘記知識的乏味,放下對學習的厭惡,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到語文課堂之中。因此,語文教師應有計劃、有目的地將競賽融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競賽不必拘泥于場合、形式、范圍,諸如成語接龍、朗誦會、語言新編、小小辯論會等都足以把枯燥的語文知識點灌輸變得有趣。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大禹治水》時,就可以開展“看誰記得快”比賽,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重點詞匯“防洪”“毒害”“兇猛”等加強記憶,使學生在競賽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愛上語文。
二是融入表演形式。對故事類課文,小學生很容易產生代入感,還能在學習之余記住一些情節,并據此展開想象,語文教師如果能夠借此有效調動學生的思考積極性,將對學生語音發展和思維訓練產生深遠的影響。為此,語文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融入表演形式,讓學生效仿故事角色,或創建課本劇讓學生表演角色。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司馬光》時,由于文章只有短短30字,且全是文言文,小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根據原文編寫成白話文的課本劇,讓學生扮演司馬光、一同游戲的孩子、跌入水缸的孩子。在表演之余,學生不但可以加強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對情節空白展開合理想象,這既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和勇氣。
三是融入游戲形式。游戲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學生的天性,最能激發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同時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達到寓教于樂的效果。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的《和田的維吾爾》時,教師可以設計小導游的游戲,挑選一名學生做導游,多名同學扮演游客,扮演導游的同學一邊向大家介紹和田的景點和歷史人文傳統,一邊問答“游客”的問題,游客則可以隨時向導游提問。此外,也可以利用成語接龍、找朋友、猜燈謎等游戲,與多媒體課件、圖片、音樂等元素結合起來,激活學生情感,讓他們在課堂中找到最大的快樂,從而賦予語文課堂鮮活的生命力。當然,也不能一味追求新奇、有趣的游戲形式,使得語文教學本質流于膚淺。假象的生動并不高效,教師需要聯系生活、學生實際,引導學生一步步深入思考。
四是融入辯論形式。小學生都有一定的好勝心,常常為了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爭執,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融入辯論形式,足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了贏得辯論,學生會積極準備材料、撰寫提綱,并在辯論中隨機應變,這樣既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敏銳性,又能強化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帶刺的朋友》時,可以從課文題目延伸,圍繞“朋友究竟該不該帶刺”展開辯論,學生的準備工作越充分、觀點越鮮明、用詞越精彩,就越能得到鍛煉的機會和成長空間。
五是融入賞析形式。為了增強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可以在課堂中專門引入一些賞析活動。如在教授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美麗的小興安嶺》時,教師應事先準備好相關資料、作者介紹及作品,讓學生首先了解小興安嶺、作者,然后讓學生去搜集名家對小興安嶺的描繪,以此增加一節賞析課。在課堂中,要利用多媒體形式輔助欣賞,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片段,讓學生在一起讀、一起背、一起寫的過程中充分感受語文的魅力。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形式應靈活多元、創新有趣,教師應根據學生喜好及課本內容展開教學,為學生搭建主動學習的舞臺,增強語文課堂的活力和生命力。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