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倩娣
人龍舞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是人類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隨著全球化趨勢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化遺產及其生存環境受到嚴重威脅。對人龍舞的基礎武術——洪拳的發展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從人龍舞·洪拳在學校傳承發揚的現狀、遇到的問題及成因、發展構想等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期望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人龍舞自清朝同治年間興起距今已有150多年歷史,于2008年6月,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人龍舞的基礎武術是洪拳,作為當地區域的學校,潘祥中學為人龍舞這一優秀文化的傳承做出積極貢獻。自2012年開始,該校把“人龍舞·洪拳”定為“一校一品”特色建設項目,與光華合和堂人龍武館共建了友好合作關系,并于2016年9月,潘祥中學通過了順德區文藝局的驗收,正式授牌為“順德區光華人龍舞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2018年4月,順德區潘祥初級中學成為第三批佛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另外,潘祥中學題為“人龍舞·洪拳訓練與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研究”的科研項目于2016年10月成為順德區“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從不同的角度挖掘“人龍舞·洪拳”的文化內涵,把洪拳的強身健體、吃苦耐勞等武術精神和人龍舞的團結一心、高度協作的“龍魂”精神融合到學習、生活中。
一、人龍舞·洪拳在學校傳承發揚的現狀
自“人龍舞·洪拳”成為我校“一校一品”特色建設項目以來,學校與光華合和堂人龍武館加強合作,前期特派師傅到校指導,后利用班會課時間進行初二級每班1名洪拳精英隊指導初一級各班4~5名小教練,以“先學后教”的方式開展,初一級洪拳小教練利用大課間、周三、五活動課指導本班同學學習與訓練,各班安排老師跟蹤指導。洪拳學員們從一開始的“邯鄲學步”,到后來的步伐穩健,剛勁有力,不管是一指定江山的沉穩大氣,還是四平大馬的步穩勢烈,或是虎吼的雷霆萬鈞,把洪拳的腰馬穩健、橋手剛勁、法門緊密、進退有規等特點展現得漓盡致。
為及時對洪拳訓練作跟蹤指導,每學期學校至少組織一次的初一、初二級洪拳比賽,同年級比拼、競爭,增強班級凝聚力和集體觀念。同時,由學校組成了每年級的洪拳精英隊,利用每周第二課堂時間進行訓練,并受邀參加過區鎮等一系列的展演或比賽,如2017年5月參加了在順德一中舉行的順德區首屆社團文化文藝匯演、2017年9月獲得第四屆佛山市傳統武術錦標賽集體拳初中組第二名、2017年11月,以人龍舞·洪拳·舞蹈組成的《龍舞》獲2017年順德區中小學文藝匯演初中組舞蹈類創作節目銀獎。
二、人龍舞·洪拳在學校傳承中遇到的問題及原因
雖人龍舞·洪拳獲得了這一系列成績,目前洪拳傳承卻處于尷尬處境。每次洪拳精英隊到各地展演或比賽都獲得了一致好評,但在校內,除了洪拳精英隊不管動作、力度,還是觀賞性保持高水平之外,各級、各班之間水平參差不齊,差距較大。因此,自人龍舞·洪拳成為學校“一校一品”特色建設項目近8年來,洪拳在學校傳承中處于雷聲大雨點小的窘境。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學校對于洪拳訓練沒有形成完整的管理機制,如訓練形式、訓練情況跟進、獎勵機制等沒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只是交給各班班主任跟進,班主任越重視的班級,洪拳水平越高,反之越低,這樣就造成了同年級之間水平的參差不齊。
第二,洪拳訓練師資薄弱。雖學校與光華人龍武館合作,但人龍武館沒有只在前期派指定師傅到校指導,在學校里專職洪拳教練,也只有一位教師兼任洪拳訓練與指導,并且該名教師每學年要指導全校的洪拳訓練,同時還要兼顧教學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社會的不重視。佛山市雖作為武術之鄉,但洪拳卻不是佛山武術代表,人們津津樂道的佛山武術是詠春、蔡李佛,洪拳基本上無人問津,想學洪拳的人更是寥寥無幾。并且,當地政府或村居對人龍武館進行扶持與資助力度不足,造成人龍武館師傅基本上處于斷層邊緣。因此,人龍舞·洪拳的僅僅靠學校傳承,人龍武館等民間組織力量的堅持。
第四,學校缺乏資金建設,沒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雖說人龍舞·洪拳成為我校“一校一品”特色建設項目,但在校園文化氛圍中卻寥寥無幾,僅有兩塊宣傳板,洪拳活動室形同虛設。
第五,學生對洪拳缺乏興趣或半途而廢。每學年初一級新生一開學就著手學習洪拳,但由于整套洪拳(又稱工字伏虎拳)共88句七字口訣,每句口訣又分成若干動作,同時兼顧踢腿、彈跳、走位等,難度較大。學生從一開始訓練馬步時就覺得太苦、太累,便對洪拳失去興趣,在接下來的洪拳訓練中得過且過,馬虎對待。并且,有些洪拳動作比較難掌握,部分學生的身體協調性較差,加上洪拳小教練會打不會教,班主任雖從旁協助,但對洪拳動作不熟悉,也只能愛莫能助。
第六,每學期學校會組織至少一次的洪拳比賽,雖每次各年級評出一、二、三等獎,但沒有相應的獎勵措施,故很多班主任不重視,只是把每次的洪拳比賽當作任務式、應付式,造成了各班的洪拳水平參差不齊。
第七,個別教師對洪拳的偏見,不了解洪拳的文化內涵及教育意義。許多教師認為每周的大課間或活動課的洪拳訓練是額外的負擔,因此對洪拳訓練造成了心理上的排斥,行動上的拒絕,沒有挖掘出在洪拳訓練過程中的育人意義,更不用說洪拳的文化內涵。
三、人龍舞·洪拳在學校傳承的發展構想
針對以上原因,為改善人龍舞·洪拳在學校傳承的現狀,我認為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發展構想:
首先,構建學校傳承為中心,以政府與人龍武館配合與指導的文化傳承體系。學校可積極與當地政府加強溝通與合作,利用重大節假日,不僅組織人龍舞表演活動,還可兼顧洪拳精英隊到場展演,特別是利用“逢簡水鄉”這一順德名片,融合水鄉文化與人龍舞,拓寬宣傳途徑和加大力度,大力發展人龍舞·洪拳,使其成為順德旅游文化的新名片。政府可加大對學校傳承的扶持與資助,學校可把人龍舞·洪拳作為校本課程,通過編寫相關教材,每周開設固定課程,特聘人龍武館師傅到校指導與訓練,讓師生共同參與,既可強身健體,也可以融洽師生關系。
其次,加大宣傳力度,增強洪拳強身健體意識。由于對人龍舞·洪拳的宣傳力度不夠,人們只知人龍舞,不知其武術基礎——洪拳,在社會上沒有形成一種輿論導向。因此,在學校傳承上,可以開展“走出去”戰略,積極參加市、區組織的各類表演或比賽,提高人龍舞·洪拳的知名度。學校也需同時兼顧“立足本土”的原則,與周邊村委加強溝通交流,每逢廟誕、敬老活動等,組織以村居為單位的洪拳精英隊到場表演,提高洪拳這一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普及和弘揚的推廣作用。
再次,學校制定舉措增強全校師生對人龍舞·洪拳的重視程度。因個別教師,特別班主任對洪拳的不重視,導致各班洪拳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學校可利用每學期舉行洪拳比賽契機,除評出一、二、三等獎外,可采取適當的獎勵措施,如可與當月的班級量化評比掛鉤,對獲得等級有相應的加分。同時,可以級組為單位,在每周的大課間時間與學校課改相結合,以小組為單位,向全年級展示,并現場打分,把所得分值算班級平均分納入每月班級量化加分項目。
最后,進一步建設校園洪拳文化氛圍,挖掘洪拳文化內涵。學校在編寫洪拳校本教材時,不僅對洪拳的套路動作作解釋,還可以發動全校師生對洪拳的育人功能的探究,并且把洪拳與學科教學的探究意義等結合起來,把校風、校訓、辦學理念等與人龍舞·洪拳的文化內涵結合起來,并在學校的校園文化或班級文化中也可以洪拳的堅韌不拔的毅力、盡善盡美的追求、迎難而上的氣魄等文化內涵為主題,讓班主任、學生共同挖掘洪拳的文化內涵,進一步提升洪拳在學校的價值與地位。
總而言之,人龍舞·洪拳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通過學校傳承的方式,合理科學地制定傳承管理機制與措施,可以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團隊凝聚力,豐富校園生活,傳承傳統武術文化,也在日新月異的工業化浪潮中,使我們悠久深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熠熠生輝,惠及后世。
(責編 唐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