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琴
總聽說現在的學生難教,很自私。我從教學實踐出發,探討培養初一學生的德育方法與策略,從而有效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問題的提出
(一)情境重現
1.“這不是我弄的”
一日,我抱著厚厚的一疊作業本走到教室門口,遠遠地就看到簸箕已經躺在了教室書包柜前的地上,周圍站滿了玩耍的學生,但都沒有絲毫扶起它的意思。我忍不住選了一位離簸箕最近的學生(簸箕就在學生的腳旁),請他幫忙扶起。聽我叫他,他只是扭頭看了我一眼,又繼續開始自己的游戲。見他沒反應,我第二次又說:“xx,麻煩你把簸箕扶一下,謝謝。”“老師,我來的時候,這簸箕早就倒在了地上,這不是我弄的。”
2.“飯為什么來得這么慢”
中午,帶著孩子走進食堂用餐。由于一些特殊原因,有兩組學生的飯菜還沒到,見此情景,我立即上前幫忙。正當我和其他自愿幫忙分發飯菜的學生努力工作的時候,我的身后傳來了憤怒的一聲:“老師,為什么我們兩組還沒有飯菜,今天的飯菜為什么來得這么慢?”
3.“為什么是我”
學生們要去美術專用教室上課,我提醒孩子們,離開教室一定要關上教室的燈。我靜靜地看著教室里的孩子一個個路過電燈的開關處,燈依舊沒有熄滅。看著教室里的學生越來越少,我最終“逮住”了最后離開教室、半個身子已鉆出門口的孩子:“xx,請你把日光燈關一下。”孩子大聲嚷道:“倒霉,為什么是我?”其極不情愿地后退了半步,熄滅了教室里的燈。
(二)現象分析
這樣的現象在教育中多不勝舉,說明孩子們更多是以自己為中心,不考慮他人的需要,缺乏關愛他人之心,缺乏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在班里,孩子們都是2004~2005年出生的孩子,在家中是獨生子女或第二胎,少部分是家中的“老大”,長輩們都對其傾注了無限的愛,見不得孩子們受委屈,對孩子們的要求有求必應。孩子們也習慣于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習慣了長輩及旁人對自己的關心、幫助與服務,一切都覺得是理所當然,長此以往,導致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缺乏責任感、包容和感恩之心、堅持的意志力以及與他人和諧相處的能力也較差等問題。而在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積極探索實踐教學和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區服務的有效機制,建立科學的學生思想道德行為綜合考評制度。要因地制宜,積極開展各種富有趣味性的課外文化體育活動、怡情益智的課外興趣小組活動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勞動,培養勞動觀念和創新意識,豐富課外生活。”2022年的亞運會將在杭州舉行,3年后的亞運會上必將招募眾多的志愿者,而今的初一學生將成為主力軍,從小培養學生的志愿服務意識勢在必行。
二、概念界定
(一) 每日一善
在本文中,指引導學生經常為他人或所在的環境做一件善意、美好的事情。
(二)志愿服務意識
指任何人志愿貢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在沒有任何物質、報酬的情況下,積極、自覺地為他人、社區、社會提供服務的意識。本文指的是,通過教育引導,初一學生自主開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務,從“給人幫助”逐步到保護社區環境、地球環境,并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感。
三、研究目標
通過研究,從“每日一善”開始,讓學生逐步建立自覺幫助他人、服務他人、服務環境的意識,通過滲透知識、輿論營造、活動體驗,養成積極主動參與志愿服務的習慣,提高學生在志愿服務中幫助他人、服務他人的能力,使他們得到完善和發展。
四、策略研究
(一)建立和完善“日行一善”庫
主要依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分析整理適合初一學生的“日行一善”庫。
(二)形成“日行一善”的實施策略
1.營造建立學生志愿服務意識輿論的策略。
(1)利用午談時間講述發生在自己身邊、社會上的志愿故事。(2)邀請志愿者現身說法。(3)結合學科教學滲透志愿服務的教育。通過語文、品德等學科的課堂,融入志愿服務的相關知識,提升學生對志愿服務的認識。(4)借助主題班會《向雷鋒叔叔學習》等活動幫助學生了解雷鋒事跡、學習雷鋒精神等。(5)在教室里專門設立一塊區域“向善角”,在這個區域里展出孩子們“向善”瞬間的照片、“向善”心得、社會上的“向善”信息等
2.開展豐富的、適合初一學生志愿服務的活動。
初一學生的年齡較小,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容易出現傷害事故。因此,在開展活動時,在安全的前提下要有意識選取一些適合初一學生的志愿服務活動。
(1)班級內
①為班級里在學習、生活上有需要的人給予幫助;②為班級的文化建設、環境衛生維護自愿提供保障。
(2)校內
①開展“領操員”志愿服務;②開展“宣傳員”志愿服務;③參加“校運動會”的志愿團;④開展“愛心義賣”活動。
(3)校外
校外的志愿服務主要結合“雛鷹假日實踐”活動開展。①“保護母親河”活動,宣傳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②開展平安五虎將”活動,在社區宣傳垃圾分類;③進社區老年房開展志愿服務;④到錢塘江開展“我是環保衛士”的環境保護志愿活動。
(三)形成“日行一善”的評價制度
“日行一善”的評價,即根據文明庫進行“自我評價、同學評議、教師審定”,引領孩子們“揚長避短”,積極向“善”,為他人服務。
1.每日一評:每天利用放學前的5分鐘,進行當日“每日一善”的自評;2.每周一“冠”:依據每日的積累,學生參與評選周冠軍;3.每月評選 “向善月冠軍”;4.學期末,根據一學期的總體表現,班里評選出5名“向善之星”:每月根據學生做的 “善”的數量及參與活動的范圍等級,班級里最高積分的前5人為“向善之星”。
(責編 侯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