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欣鑫
摘要:對自我的正確認識是初中心理課的重要內容之一。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自我認知課程,利用積極再定義法,借助品格優勢模型輔助,結合同伴互評,充分調動初中生自我發展的愿景,消解初中生的負面情緒,促進正面情緒的形成。
關鍵詞:認識自我;積極心理學;積極再定義;品格優勢
一、認識自我對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重要性
對自我的正確認識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包括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不同的年齡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和內容各有不同。幫助學生加強自我認識,客觀地評價自己,認識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是初中階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青少年時期往往容易出現許多心理和行為習慣上的問題,但大多是發展性的,可以在一定的引導下進行自我完善。如果成年人或教育者用一種打壓式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會極大地影響青少年的自尊心和對自我的認知,從而影響他們未來的發展。積極心理學是一種致力于培養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促進心理積極和諧發展與心理潛能充分開發的心理學理論。該理論關注個體的積極品質,引導個體和諧自主發展,用一種更加開放、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個體的潛能、動機和能力。積極心理學能夠幫助青少年在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和缺點的基礎上,用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自己的缺點,勇于挑戰和改變,形成良性的發展目標,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結合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我校為初一學生開發了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自我發展課程“塑造更美自我”。
二、自我發展課程的實施與作用
(一)認識自我課程對負面情緒的消解作用
初中生處于學業壓力和成長的壓力之中,往往因為成績、外貌等造成自我的極端否定。這種負面情緒極大地影響了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同時,在當前的教育教學中,依然存在著對“問題”學生的負面打壓較多、正面引導不夠的現狀,容易加重學生的負面情緒和自我認知的偏失。要引導初中生跳出這種負面思維的慣性,就要首先使他們意識到,人們更傾向于用負面思維去了解事物。初中生的抽象思維還處于發展期,借助具體的事例,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相關的概念。課堂上,筆者帶領學生一起閱讀一名初中生的一日學校生活的描述,讓學生嘗試著去評價該生。
今天的語文課早讀我居然差點睡著了,因為早上起來特別困,也懶得吃早飯。我不斷地掐自己,讓自己打起精神來。
課間,班長號召大家報名運動會,我一個體育項目都沒有報。我一向不擅長體育運動,還是報名當后勤人員吧。
終于午休了,肚子超級餓,和好朋友一起奔向食堂。她說特別想吃小炒,可是我覺得排長隊太麻煩了。算了,等就等吧,于是我陪她一起吃了小炒,我發現味道還挺不錯的。
下午老師宣布明天要考語文,我內心發出一絲哀怨。看到同學在玩推理游戲,語文成績墊后的我忍不住扔下書加入了他們的行列。
晚上回到寢室,看見室友還在認真準備明天的考試,看來今天的常規吹牛時間不能進行了。于是我輕手輕腳地洗漱完,就上床睡覺了。
筆者在初一教學中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第一時間看到的是該同學的缺點,比如“懶”“不擅長運動”“沒主見”“學習不好”。但經過筆者的提醒,一些同學能夠看到“她”的“自律”“關心集體”“隨和”等特征。由此引入人在看待事物的過程中存在負面偏好,在生活中要更多嘗試著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看待問題、對待他人,從而收獲更積極的人生態度。
(二)認識自我課程對正面情緒的促進作用
1.積極再定義方法的運用
積極再定義是指引領學生反觀自我,去挖掘消極事件背后積極的因素。學生初步了解了積極心理學的概念和方法,需要結合具體的事例來進行運用。筆者最開始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優點時,不少學生給出消極的答案。如“我是一個軟弱的人”“我不愛與別人交談”“我做事常常急于求成,比較急燥”,甚至“我是一個沒有優點的人”。但是在不同的背景下,同一個事件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展開思考,發現這些答案背后可能存在的優點有“我是一個溫柔的人”“我是一個謙虛的人”“我是一個熱心腸的人”等,從而加深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也為接下來的自我認識和自我完善做好鋪墊。
2.品格優勢模型及運用
品格優勢是積極心理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具體指通過認知、情感和行為反映出來的一組積極人格特質,也是促進個體身心健康與幸福感、緩解抑郁與壓力的良好資源。引領學生了解更多的優秀品質,有助于他們產生美好的心靈指向,促進正面情緒的形成。但是由于他們的閱歷和理解能力有限,所得到的積極品質類型有限。因此,筆者引用了品格優勢模型,引領他們思考。國內外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非常豐富,但有的從成人的角度進行研究和總結,對于青少年的研究缺乏針對性;有的存在中西方文化差異上的問題。本文采納了國內蓋笑松教授提出的青少年的積極品質模型(見表1)作為學校授課的主要模型,引領學生發現自己和身邊人存在的這些良好品質,并以其作為自我完善的目標。
筆者發現,初一學生在對有些概念的理解上不夠準確和全面。如對“積極樂觀”品質的理解上,一些學生認為“自己在考試中取得了不好的成績,但毫不在意”是積極樂觀,但是他們沒有看到該品質背后應該有主觀的努力和付出,混淆了“積極樂觀”和“消極怠惰”的概念。還有一些學生區分不了“好奇”和“獵奇”,等等。這當然與初中生的閱歷和理解力有關系,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小組的討論,要通過事例來解釋這些概念。接下來才能夠準確運用這個概念。
青少年是自我發展的主體。本節課的最終目標指向未來的發展。幫助學生形成美好未來的愿景,并樂于主動發展自我。在此認識過程中,同伴互評往往起著強大的作用。同伴被視為強大的“社會化代理人”(socialization agents),對青少年的社會、情緒及認知的發展與調整產生了甚至超越家庭、學校和鄰居的影響。因此,筆者設計的活動包括“優點轟炸”和“優點采訪”。
在“優點轟炸”環節,學生在彩紙上寫上某一項積極品質。同伴中誰具備這項品質,就把這個彩紙貼到他的身上。五顏六色彩紙從不同的角度聚集到不同的人身上。許多學生驚奇的發現,在別人眼里,自己身上有很多連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的積極品質。最后,筆者邀請班級里得到的彩紙最多的學生上臺,要同學們結合事例,說明給他彩紙的理由。即通過“概念—事例”的闡釋方式,再次加深對積極品質的理解。
青少年發現了自己身上現有的積極品質,更重要的是找尋自己心目中期待的品質,并為之奮斗,從而獲得更美好的生命體驗。實現“希望可能自我”的積極情緒體驗,比單純的成功的概念更能增強人的信心,使人充滿活力和朝氣。一些學生向往某些積極品質,但不知道究竟該如何做才能具備。因此筆者再次借助同伴的力量,設計了“優點采訪”環節。首先學生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品質,然后思考班級里具備這種品質的人,去采訪他/她,尋求他/她的建議,制定自我完善計劃,并進行宣讀和實踐。大部分學生想要采訪的人不是班級里的同學,而是學校里的老師、生活中的朋友、其他行業的成功人士等,需要走出課堂。因此,課后筆者留給學生一項任務,即將自己的采訪稿整理成文本或者PPT的方式,這樣經過反復雕磨從而加深印象。但是應當注意,青少年的發展不是一勞永逸的過程,尤其是學生的自我完善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多方面的監督和協作,才能實現理想的效果。
三、課程實施效果與反思
本課程采用小班授課的方式,針對的對象為初一學生。根據前期的采訪,學生普遍缺乏明確的奮斗目標和理想指向,對自我的認識也只停留在淺層的感性認識上,如“我比較懶”“我只喜歡學習文科”等。經過授課后,大多數學生不僅能夠清晰地認識自己身上的優點和缺點,用積極發展的態度對待缺點,形成美好的未來指向;還學會了用欣賞的眼光與他人和諧交往。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發展不是一個一勞永逸的過程,尤其是學生的自我完善的過程,需要家長,學校,社會多方面的監督和協作,才能實現理想的效果。因此,這堂課的結束只是一個認識的起點。
綜上所述,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要采用積極的做法去應對。教育者的角色是疏導者、激勵者,更是積極品質的發現者。只有引導學生客觀地認識自我并樂于不斷完善自我,青少年才會有持續的發展力,從而實現自我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2012年修訂)[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朱益明.普通高中學生發展.指導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蓋笑松.青少年積極品質的發展規律與培養途徑[J].人民教育,2013(2).
[4]劉美玲,田喜洲,郭小東.品格優勢及其影響結果[J].心理科學進展,2018(26).
[5]甄霜菊,喻承甫,張衛.同伴對青少年學校參與及學業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一年的追蹤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6).
[6]朱詩敏.可能自我理論及其在青少年社會工作中的運用[J].社會工作與管理,2015(3).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