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濤
摘要:傳媒形態迭代,新媒體全面崛起,給轉型發展中的傳統紙媒帶來極大挑戰。經過數年實踐,“媒體轉型必須圍繞自身核心優勢展開”成為業界共識。嚴格訓練的優秀采編團隊、優質原創內容,才是傳統媒體最大的比較優勢。就都市類報紙而言,如何讓業界共識變成個體現實?傳統紙媒比較優勢如何延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如何共贏?追問沒有止境,探索還在繼續。打造“智庫型媒體”,正是當下都市類報紙的轉型抉擇之一。在當下傳媒語境中,創建智庫型媒體平臺,是促進傳統媒體提質轉型、融合發展,以思想力壯大傳播力、以傳播力轉化營銷力的優先選擇。
關鍵詞:都市類報紙;“智庫型媒體”;轉型
一、都市類報紙轉型概述
經濟下行、新媒體分流,令紙媒賴以生存的傳統廣告收入持續下跌。曾經動輒幾十上百個版的都市類日報,如今多以每天8個版面的體量支撐。轉型、融合、創新,迫在眉睫。但出路在哪里?
《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把推動媒體融合發展作為提高媒體輿論引導水平的重要舉措,明確不同類型、不同層級媒體定位,統籌推進媒體結構調整和融合發展,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政策導向非常明確。而從現實來看,都市類報紙浴火重生,轉型為新型主流媒體,面臨巨大考驗。
梳理都市類報紙轉型實踐,《南方都市報》《大河報》是可以參考的兩個樣本。
(一)《南方都市報》智庫化轉型
從“辦中國最好的報紙”到“打造中國最具影響力智庫型媒體”轉變,《南方都市報》的轉型基本目標是:內容智庫化、傳播智能化。
在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支持下,《南方都市報》2018年初成立南都大數據研究院、深圳大件事新媒體研究院,形成數據新聞、榜單評價、民意調查等八大產品形態;內部以產品、民調、技術+課題中心為主要架構,圍繞城市治理、區域經濟、新經濟新業態等五個領域,組成垂直研究團隊對50多個立項課題展開研究,將研究成果精準傳遞到政府和企業決策層、行業群體,滲透到多個垂直領域。
南都向智庫化轉型,并非不做新聞,而是以新聞生產的影響力為基礎,向數據生產轉型,以數據生產的研究力反哺新聞生產,促進新聞生產和智庫生產互相融合、互相促進。
2018年,南都智庫產品經營收入近5000萬元。2019年以來,南都智庫產品經營收入突破1億元。《南方都市報》2018年總營收比上年增長7.04%,歷史性地實現了6年來營收的正增長。
(二)《大河報》打造“大河財立方”
地處中原腹地的《大河報》,代表都市類報紙突圍的另一種嘗試:打造“大河財立方”,即以《大河報》財經新聞為基礎,整合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網絡傳媒集團等優質媒體資源,確立移動優先戰略,構建立體分發通道和傳播生態,著力打造中原地區最具影響力的財經全媒體平臺。
2017年12月,河南日報報業集團、大河網絡傳媒集團共出資7500萬元(股權35%,單一大股東),攜手“金融豫軍”主力,與中原金控、中原證券、中原資產等共同注資2億元,組建河南大河財立方傳媒控股有限公司,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提升服務水平,構建國內財經媒體領域首家金融投資服務鏈接商,著力打造“傳媒+金融”創新產業模式,實現傳統媒體與“金融豫軍”跨界整合,裂變出1+1+1>3的效應。
2018年,“大河財立方”綜合營收2500萬元,凈利潤300萬元。2019年預計綜合營收4000萬元,凈利潤500萬元。
二、“智庫型媒體”建設的發力重點
都市類報紙打造“智庫型媒體”,必須強化規劃設計,穩定采編經營軍心,形成較為一致的發展預期。著眼于轉型發展的多重影響因素,宜從如下方面重點發力。
(一)平臺創新:構建智庫平臺,跨界融合,定制服務
都市類報紙應以開放的心態,吸納互聯網基因,整合都市報所在區域內其他行業資源,線上線下立體化,為滿足用戶需求,打造平臺型媒體。通過構建起由企業、社團組織、專業傳媒等聚合而成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是媒體轉型創新的重要方向。
湖南日報報業集團旗下的《三湘都市報》,不妨探索成立諸如“湖湘財經研究院(中心)”之類的智庫平臺,吸引省內外經濟領域知名人士作為顧問團,吸納重點國企、民企、金融機構等成為理事單位,進行分眾傳播、圈層營銷,推出創新產品、定制服務:中高端財經系列論壇、研究發布系列智庫報告、制作發布經濟細分行業影響力榜單……
通過平臺創新,定位成為區域和行業治理鏈條上的一環,在傳媒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基礎上,延伸裂變研究力、連接力、服務力。對《三湘都市報》而言,成立具有“鏈接”功能的新平臺,可籍此形成發展的新戰略支點。
(二)內容創新:強化獨家原創新聞,開拓數據化、可視化內容生產
都市類報紙轉型發展,需要以有影響力的原創內容作為依托,這也是報紙核心競爭力的彰顯。提供原創高質量內容是都市報獲得網絡輿論場話語權、成為新型主流媒體的根本路徑。相對于新興媒體,都市報擁有新聞報道專業能力,內容生產上可以做到更為深入精辟。
大力增加優質原創和符合智媒方向內容,逐步放棄低價值淺表資訊;追求獨家視角、數據化新聞內容;追求可視化內容表達,重視短視頻、微視頻,成為即時視頻、新聞調查、創意視頻、紀錄片等提供方。
(三)渠道創新:升級“兩微一端”,強力入駐第三方聚合平臺
有好內容,還得有最大化的傳播。在原創內容分發渠道上,借力傳播平臺是擴大都市報優質精準內容影響力的關鍵。
做好“—報一網、兩微一端”建設,借助第三方聚合平臺擴大內容產品傳播范圍,形成高效高能的“出海通道”,是都市類報紙轉型發展的基礎。
在自建渠道方面,諸如《南方都市報》的“并讀新聞”、《華西都市報》的“封面新聞”、《深圳晚報》的“深圳ZAKER”、《大河報》的大河APP、《楚天都市報》的看楚天APP,起步早,成效好。湖南的《瀟湘晨報》有“ZAKER瀟湘”,《長沙晚報》有“掌上長沙”。
《三湘都市報》則可用好新湖南客戶端、華聲在線,強力入駐微博、微信、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企鵝號、百度百家號等各種聚合類平臺,加快提質升級,實現影響力轉化。
(四)管理創新:扁平化管理,建立高效運行機制
內容生產流程創新上,《新京報》《南方都市報》《楚天都市報》等紛紛建立“中央廚房”式的全媒體發布機制,記者一次采集信息、產品多種生成、渠道多元傳播,已經初見成效。
以此參照,都市類報紙組織結構方面,對現有部門拆、停、并、轉,優化人員配置,采用扁平化管理、商業化運作,打造統一協調、執行力強的采編經營團隊。資源向關鍵領域傾斜,可成立事業部運營。
人力資源管理上,隨著各項改革的持續深入,支撐都市報轉型創新的績效考核體系、激勵措施等都應設計出來,并能落到實處。
(五)出版創新:優化出版周期,打造精品化、深度化報紙
以智庫平臺為驅動,打造精品化、深度化都市類報紙,考慮將出版周期由每天出版改為周報(一周出兩期或三期),版面由8個版改為16-24版。
三、“智庫型媒體”轉型的待解難點
在都市類報紙“智庫型媒體”轉型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
(一)資金投入匱乏,政策支持有限
傳統報紙真刀真槍改革轉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尤其需要足夠的資金力量作為保障。
目前都市類報紙在資金方面普遍捉襟見肘。傳統廣告經營收入巨幅下滑,使都市報依靠自有資金進行大規模的改革投入,幾無可能。與此同時,大量都市類報紙則陷入經營衰退、無力開發新項目、持續衰退的惡性循環。各種投資方對都市報項目的投資回報難有樂觀預期。
都市類報紙日漸式微,一旦沒有亮點故事、創新概念可講,很難納入所在報業集團的戰略考量,獲得的政策支持相對有限。
(二)觀念轉變不夠,創新突破不足
都市類報紙在轉型過程中依然呈現出“傳統報紙+互聯網”的發展思路,即以傳統報紙的內容生產為根本,新媒體僅僅作為一種輔助渠道,轉型驅動主要在于通過新媒體渠道和第三方聚合平臺,擴大報紙內容傳播范圍,使都市報無法進行更高層次的跨界融合,更遑論自主打造出有競爭力的新型平臺,比如構建“智庫型媒體”。
面對媒體融合轉型帶來的風險與機遇,都市類報紙仍缺乏足夠的創新突破魄力。盡管當前媒體轉型發展的方向很明晰,但每到落地推進,畏難情緒和惰性心理難免開始浮現,導致都市報的融合進程出現“自我放逐”局面,鮮有重大突破。
(三)核心團隊不斷流失,新型人才難以引進
移動互聯網、新媒體快速擴張,相關崗位薪酬待遇水漲船高,都市類報紙自身衰敗加速,其人才資源加速流失,核心內容生產、經營創收團隊不斷出走。
有豐富從業經驗的編輯記者、資深營銷人員,是報社最寶貴的財富。但傳統媒體在福利待遇、激勵機制、晉升通道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往往積重難返,迫使大量優秀人才選擇“逃離”,留下的多為冗員。近年《三湘都市報》大量資深人員跳槽投入新媒體,或轉入湖南日報報業集團內部其他崗位,或離開報業另覓出路。
都市類報紙轉型,還需要大量懂內容生產、移動互聯網話語體系的新型人才。但報社慘淡經營現狀,制約了為這類人才提供高薪待遇和發展預期。
四、結語
傳統紙媒進入“寒冬期”已非一日。在媒介融合進化過程中,時代需要有能力的傳播載體,更需要有質量的新聞產品和新聞專業主義精神,需要訓練有素的傳播者,更需要勇于創新的開拓奮進者。這一價值判斷、趨勢使命,為都市類報紙轉型創新提供了現實依據,給予了改革發展的方向指引。盡管前路艱難,但康莊大道或許就在跳躍前行的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