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宇
摘 要:孩子們天生就是玩泥高手,陶藝活動讓孩子們與“泥”相約。在開展陶藝活動中,我們摒棄了高結構的教學形式,而是通過自主游戲,讓孩子們在與學習環境、學習材料的充分互動中,激活他們的情感與已有經驗,獲得真正的進步與發展。本文為相關研究與陶藝課程的構建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陶藝活動;策略
幼兒園藝術領域課程改革特別重視幼兒自主探究性學習方式的應用。在陶藝活動中,我們為孩子們創設適宜的空間,為他們提供充足的玩泥時間,引導他們不斷創新玩法,有效滿足了他們的發展需要;為了推動幼兒自主探究性學習,在陶藝活動中,我們讓孩子們自己選擇游戲內容、自主探究不同的玩法。本文將結合陶藝活動實踐,對此進行詳細探討。
一、陶藝活動如何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
(一)適宜的空間
根據馬斯洛有關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可知生理需求滿足之后,就要想方設法滿足人的安全需求。[1]在幼兒園傳統教育模式中,我們發現孩子們會因為周圍環境的因素而出現緊張和不安的狀況,這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最終常常導致他們在活動中表現出不知所措、退縮等行為。“兒童是大自然之子”,親自然是孩子的本性。大自然四季輪回、色彩繽紛、充滿生命力,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學習場域”。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幼兒身心放松,不會產生緊張與恐懼感,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作為大自然的產物——陶泥,更是孩子們愛不釋手的具有自然性的材料。在游戲空間的創設上,我們可以將陶藝活動由室內拓展到室外,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中自由地玩泥。
(二)充足的時間
在陶藝活動中,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創意制作游戲,由于完成一個個充滿創新“血液”的陶泥作品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在開展陶藝活動時,我們從孩子們的需要出發,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玩泥時間。特別是當陶藝活動與戶外活動有機融合的課程中,創意制作的時間由平時的30分鐘延長到一個半小時,從而保證了幼兒可以在陶藝的世界里盡情玩耍。
(三)游戲豐富多樣
陶泥可以反復使用,其可塑性也超強,加之陶泥和水可以進行不同的配比,從而讓陶泥游戲有了豐富多樣的形式。幼兒進行創意制作時會使用配比適當的陶泥;而那些水分比例少一點的陶藝就會被孩子們制作成娃娃家游戲中的食物玩具;而稀的泥漿在孩子們那里又有了踩泥與制作泥畫的不同玩法。為了豐富孩子們的游戲形式,從陶泥的特點出發,我們將傳統陶藝活動中的泥巴制作活動進行了拓展,分別設置了陶泥創意區、陶泥裝扮區以及陶泥踩玩體驗區,從而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可以與陶泥充分互動的環境,將有效滿足他們的創新需求。
二、陶藝活動如何實現幼兒自主探究
(一)自由玩耍
在陶藝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幼兒間的交往特別頻繁,他們互相分享制作工具、共同體驗踩泥的快樂、一起完成游戲任務、共同探討干濕比例不同的陶泥都有哪些特點,等等。為了滿足孩子們在陶藝活動中的交往需要,有的教師引導孩子們自由結組玩娃娃家的游戲,并用泥巴制作的鍋碗瓢盆當游戲材料,在以泥巴材料為載體的游戲中,孩子們繼續嘗試使用小刀將陶泥切成了一塊一塊,裝盤后就是可口的水果沙拉,切成一條一條,裝盤后就成了美味的菜肴,然后帶著這些食物開啟了和家人的快樂野餐之旅。
(二)自主探究
在以往的藝術領域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更加注重藝術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傳遞,而在此次陶藝課程組織與開展的過程中,他們更加重視孩子們學習主體性的發揮,更加注重通過體驗式的游戲讓孩子們自主建構知識體系。為了讓孩子們了解陶泥的特性,教師不是用“告訴”的方式讓孩子們學習相關知識,而是為他們投放了大量的低結構材料,讓他們在操作材料的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從而了解與掌握陶泥的特性。[2]如有的教師向陶藝活動區投放了特性不同的陶泥,既有干泥、半濕泥也有大量的泥漿;大小不同的刷子和筆,以及瓶子和瓶蓋,有心的教師還在瓶蓋上鉆出了大小不同的洞。教師通過材料的投放引發孩子們探究的欲望,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發現陶泥的奧秘。在自主游戲中,孩子們用瓶子裝上陶泥,然后不斷地加水攪拌,從而在嘗試不同的泥、水配比中,發現泥性與水量之間的關系;孩子們嘗試用形狀各異的筆頭、刷頭去涂鴉,從而對泥漿的特性有了深刻的體驗;而游戲過程中,大家用不同的刷子進行物品的清洗時,又會對刷子的特性進行探索……在陶泥自主游戲中,無處不在的探索機遇,使孩子們充分感受到了玩泥的魅力與樂趣。
在幼兒園陶藝活動中,我們根據陶泥的特點,結合幼兒的發展需求與認知水平,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積極而富有營養的藝術教育環境,有效激起了他們玩泥的熱情,推動了他們自主探究。在今后的陶藝活動中,我們將持續關注陶藝游戲的教育性與自然性,從而讓孩子們在陶藝活動中能痛快淋漓地玩耍。
參考文獻:
[1]孫柳琴.淺談幼兒園實現陶藝園本研究的方式與途徑[J].小學教學研究,2017(32):95-96.
[2]劉彥婷.民族文化與藝術的融合——民間工藝在幼兒園課程中的實施探析[J].遼寧教育,2017(05):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