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穎娟
0 引言
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是現代社會每一個人文學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具體體現,是立足社會謀求長遠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1]。與城市相比,農村的地區的學生和老師處于相對封閉的環境之中,口語交際教學的新觀念、新方法普及程度較低。導致農村地區小學口語交際教育整體水平不高,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發展與城市學生差距較大。然而,社會的發展要求更高的信息流通速度,對人的溝通、交際能力要求更高,需要能力更加全面的人才。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農村學生在溝通、交際能力上與城市學生的顯著差異,不利于其人生發展。口語交際評價是口語交際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教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因此,探討和分析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口語交際評價現狀,對于提高農村小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農村口語交際教學水平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從農村教師、評價主體、評價現狀等方面針對農村口語交際評價現狀進行了分析和思考,以期為口語交際評價提供資料。
1 農村教師對口語交際教學的認識
口語交際教學任務的實施與否與教師的教學觀念有密切關系。教師的教學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教師對教學重點的判斷,決定了教學方向;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語文口語教學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對口語交際教學的認知和教師素養提高口語教學質量和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習得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農村地區的教師在口語交際教學素養方面取得顯著進步,但也存在許多不足。調查顯示,在口語交際教學認識方面,大部分教師對口語交際教學內涵都有正確的認識,但仍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教師認為口語交際教學等同于聽說教學[2],或者口語交際能力是從日常生活中獲得的,單靠課堂訓練很難達到相應的效果。在考試內容和口語課程的設置上,不同的教師持有不同觀點。李國鳳的調查結果顯示:60%教師在對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檢測時不考慮口語交際能力,僅40%的教師在語文綜合成績中納入了口語交際能力,且口語交際能力內容較少,僅占語文綜合能力測試的10%以下[3]。對口語交際教學的觀點和態度也呈現多樣化,例如:在孫紅紅的調查中,有老師認為在小學低年級開設口語課程會極大程度的增加語文教師的壓力,不僅不能夠改善原有的教學質量,還有可能起到反作用。趙靜研究發現,農村小學中有92.8%的語文教師是重視學生的口語交際培養的;94.2%的教師認為給農村小學生上口語交際課是必要的,5.7%的語文教師持中立態度,持相反意見的比例為零[4]。此外,還有部分教師輕視對對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對教材中口語交際內容,也避重就輕,不能認真備課,課堂上也蜻蜓點水,缺乏必要的訓練[5],這可能與農村教師口語交際教學素養偏低和口語交際教學評價能力欠缺有較大關系。
2. 口語交際評價的主體
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與學生間互相評是口語教學中最重要的3個評價主體,三者之間相互結合、共同積極參與是口語交際評價的基本要求。張熙等提出,在口語交際評價中,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學生互評應按照50%、20%、30%的比例匯總作為學生的最終成績是比較合理的評價模式之一[6]。然而在農村地區,教師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口語交際評價的唯一主體。有數據顯示,某農村小學100%的教師認為在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時僅由自己一方做主,沒有學生自身、學生同學、學生家長等群體參與評價。在具體形式上突出表現在學生匯報交流后,只是教師進行評價好或不好,學生和家長幾乎不參與整個教學過程的評價,口語交際綜合素質的考查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3]。
3 口語交際評價的現狀
在教學中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評價中,口語表達、傾聽能力與反應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社會交際能力及肢體語言是評價內容重要組成部分,評價過程中應堅持全面性原則,開展多角度全方位評估。目前,農村口語交際評價處于較低水平,主要表現為口語交際教學評價片面單一。在課堂上,教師在學生匯報交流后,往往只是進行好或不好的評價,重點通常是學生知識掌握情況與基本技能,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較少,忽視了對學生在交往中的態度、習慣、方法以及待人處事是否得體的能力,更缺乏對體態語言等非語言因素方面的關注。孫麗[7]對貴州某校的調查表明:教師的口語評價主要是單方面的針對話說的流不流利、聲音響不響亮等表面情況,忽視了在交際過程中還應關注學生的態度、習慣、說話方式以及待人接物是否得體等方面的能力。李國鳳[3]對某校口語交際考試內容的調查顯示,90%的教師僅在期末考試中設置口語交際考察,并對所有學生采用同一個測試標準。在課堂上,有20%的教師會對相關內容進行簡單點評,但沒有教師進行口語交際的平時成績記錄。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評價時,很少采取多元化的手段對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做出全面的分析。學生數據也反映,一學期中教師對口語交際能力考查次數較少,關于尊重他人、說話文明、儀態大方等方面,教師基本不會考查[8]。
4 農村口語交際教學評價的創新思考
2011年教育部制定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評價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應重視考查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情感態度。評價必須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讓學生承擔有實際意義的交際任務,以反映學生真實的口語交際水平。在目前農村口語交際評價存在主體單一、內容片面的情況下,加強口語交際評價體系建設,才能促進學生長遠發展,促進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水平提高。因此,廣大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應根據農村學生獨特的成長背景為基本出發點,對口語交際教學評價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指導,在評價內容、方式方法上進行適當的改革創新,努力提高口語交際教學評價水平。基于上述現狀和認識,筆者認為農村口語交際教學評價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創新:首先,教師深入學習和理解教學評價的基礎理論,即人本主義理論、情境教學理論和多元智能理論,分別從學生互動參與、評價形式多樣,環境引導、情感共鳴,變換視角、層面審視三個方面掌握教學評價理論基礎,為后續開展評價奠定基礎。其次,在上述理論建設的基礎上,分別從內容評價、表達評價、儀態評價和效果評價方面入手,構建起全方位立體化的評價內容。引導學生有意識的提高口頭介紹和闡述能力,鼓勵他們學習和感受口齒清晰、聲音響亮、語言流暢、條理清晰、情真意切等,并關注他們的儀容儀表。緊密聯系幾種不同的評價方式,把口語交際過程中的交往、對話、理解、磋商、分析等融入評價過程。最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新創造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靈活運用教材。在教學中,優化口語交際的課堂氛圍和語言環境,著力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的基本素養,或者開設專門的口語交際課堂,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口語交際態度與習慣,從而達到提高老師口語交際教學水平和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永杰. 運用多元化評價 提升口語交際能力[J]. 開封教育學院學,2012(3):17-18.
[2]楊素娟. 農村小學口語交際現狀分析和策略[J]. 讀與寫·教師版, 2018 (05):28-29.
[3]李國鳳. 農村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有效評價研究[D]. 河北師范大學,2017.1.
[4]孫紅紅. 農村小學低學段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現狀調查與策略研究[D]. 河北師范大學, 2019.
[5]賈保良. 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淺談[J].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28):90-91.
[6]張熙. 多彩評價,語文課堂因你而精彩[J]. 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 2014(1):81-82
[7]孫麗. 農村小學低段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現狀調查及研究[D]. 貴州師范大學, 2018.
[8]都玉華. 農村小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