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志超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在體育課堂上如何讓學生扎實、高效的掌握體育運動技能是許多一線老師正在努力的目標。對于體育課堂而言,圍繞“技術、體能、運用”三個維度來構建單元內容,它為一線體育教師在今后的體育教學提供了一個主動探究的方向。本文筆者就從體能維度出發,對如何以多種形式小足球組合練習加強體能訓練做一個簡明的論述。
關鍵詞:體能訓練? 足球? 組合練習? 實踐與反思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的要求是“堅持鍛煉,增強體能,促進身體健康”。《標準》從頭至尾都體現了對學生“體能”的重視。所以,作為一名小學體育教師,當然有責任在平時的體育教學中注重對學生的體能訓練。下面,就以“小足球腳背外側運球+射門組合動作”教學實踐為例,談談如何以多種形式的小足球組合練習加強體能訓練。
一、制定單元教學計劃和單課時教學設計
首先,確定教學單元為“小足球運球+射門組合動作”,小足球屬于球類項目,其主要功能是促使學生終身體育的興趣與專長,讓學生表現出興趣并且可以進行比賽,使球類教學回歸球類本質:有趣的對抗性、竟爭性游戲,所以在《鋼要》提出的“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的課時分配為1-2-3模式,即技術1課時,體能2課時,運用3課。
其次,從單元教學計劃到單次課時教學,以體能維度下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為例,如何設計在體能維度下的課程,不僅能夠體現《標準》基本理念“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而且能夠有一定的課堂練習密度發展學生的體能,并且是有利于學生的技術學習有效性,就成了本次課程最主要的課程任務。
最后,完成本次課程的完整教學設計。體育課程教學設計包括教材解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過程、教學反思等。在這個過程中筆者提出如下的基本要求:開始有隊列、準備兼體能、教材三個一、復習成環形、放松內容化、少講需多練、安全組織妥這7項要求設計。以此為指導,確定教學內容為:“小足球腳背外側運球+射門組合動作”,并且用三個學生感興趣的項目貫穿整堂課:1.練一練,誰的球傳的準;2.比一比,誰的球最聽話;3.賽一賽,誰的分數拿的多,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練習過程中發展小足球運球+射門的能力。
二、基本部分實例分析
本課以本單元計劃中的第2課時:“小足球腳背外側運球+射門組合動作的練習方法”為實例,對教學基本部分中的三個教學環節進行相應的分析,以說明如何在課堂中注重體能訓練。
教學環節一:練一練,誰的球傳的準
技術動作要求:1.學會腳背外側運球技術動作:2.原地運球后將球準確的傳到同伴的位置,并接住同伴傳來的球。
組織方法:兩人一組一球,相距2-3米,在無人防守下進行腳背外側傳接球。
運動任務:1.同伴間比一比,誰能夠最先達到5次把球傳準確傳到同伴的位置:2,再比一比,一共傳10次球,誰能夠達到5次準確傳球。
學生表現:雖然是單一的傳接球,但是任務模式和在此期間老師不斷的鼓勵和肯定,使學生絲毫沒有表現不厭頻繁的情緒,反而因為一次次的成功而興奮開懷。
教學環節二:比一比,誰的球最聽話。
技術動作要求:能夠用腳背外側把球運送到目的地。
組織方法:一人一個球,在無防守的情況下把球運送到5米處的目的地。
運動任務:1.把球通過腳背外側運球到達8-10米目的地;2.在8-10米距離內最起碼要5次觸球;3.走一步運一次球,一直到目的地。
學生表現:學生都很努力達成老師的運動任務,在任務順利完成的時候非常開心,而且也會及時鼓勵自己小組的其他同學。
教學環節三:賽一賽,誰的分數拿的多
技術動作要求:腳背外側運球+不同方向射門
組織方法:一人一個球,在場地設置各種不同的障礙,學生帶球通過各種方法過障礙,通過障礙得1分,射門成功得2分。
運動任務:1.運球過障礙物,到達指定地點向前面球門進行射門;2.運球過障礙物,到達指定地點向側面球門進行射門;3.運球過障礙物,到達指定地點,自己選擇方向射門。
學生表現: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進行腳背外側的運球過障礙以及射門練習,充滿趣味的游戲方式,使學生一直在努力“拿分數”,射準的同學欣喜若狂,射偏的同學嘆氣聲此起彼伏,射門的方向變化也讓學生越練越有興趣。
三個教學環節都是緊緊圍繞小足球的腳背外側運球這個主要動作進行教學,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而且在三個教學環節的動作練習間隙,都會穿插展示,糾錯、分析,使學生能夠基本掌握正確的運球動作。另外把射門的動作融入其中,形成一系列的組合動作,組合練習的時間、速度、難度對教學有效性的影響很大,同樣的動作通過不同的組合重復的出現,學生會在反復的練習中,加快體育學習的效率,降低了動作遺忘的比率,最終能掌握相應的技能。
三、課后教學反思
1.課堂多樣性和有趣性得到提高
本課以腳背外側踢球為主教材,運用三個片段,一共9個活動環節貫穿整個基本部分,形式多樣,分層推進,使不同足球基礎的同學都能體會到小足球的樂趣,整堂課下來學生熱情高漲,氣氛活躍,特別是有一個學生在課后告訴筆者:老師,今天我玩的好開心啊!簡單樸實的一句話,讓筆者體會到:在體育教學中,盡可能的給學生創造一個豐富、多樣、有趣、富有探索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在快樂的氛圍中愉快的運動,幸福的成長。
2.體能訓練得到一定重視,但是有待提高
筆者在設計本課活動內容時牢牢把握著體能單元的這一要求。而且,在教學過程中,我充分利用了學生的等待時間,學生在等待的過程中也是在運動著,只有在教師技術講解的時候是靜止狀態的,有效的緩解了體育課排排站著等的現象。所以,整堂課教學密度達到了余立峰老師所提倡的50%的教學密度。
但是,筆者對于“技術、體能、運用”三個維度還是停留在學習的階段,難免在教學過程出現一些問題。比如過于注重講解動作要求,浪費了一些練習時間;比如隊伍調動的組織,教學片段二中,第一排的學生先運球到目的地,然后第二排,第三排,第四排,就導致學生等待時間過長,不利于體能維度的體現。
3.值得研討的地方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腳背外側運球+射門,而在本課中,射門動作只在第三個片段有體現,并且在第三階段只是作為游戲內容的一個輔助條件,筆者認為主要教學內容是腳背外側運球,所以沒有單獨列出進行練習,是否需要單獨進行練習,這樣是不是更能達到教學目的,這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地方。
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沒有體現出來。“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教無類”,應該成為體育教師的共識,成為體育教師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這也是創造性教學的前提條件或必要條件。因此,只要在體育教學中做到目中有人,因人而異,因類而導,因材施教,實施課堂上的分類和個體化輔導,使每個學生的體育興趣和身心潛能盡可能地發揮出來,不斷生成和發掘不同學生不同層次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是否提出運動任務的時候,關注學困生,并給出另一種評價標準,提高學困生的學習動力,這是需要筆者進一步深思的部分。
參考文獻:
[1]邱遠.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新理念 [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3(02):6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3]盧曉鵬.例析提高組合練習有效性的途徑與策略 [J].中國學校體育,2015(0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