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衛華
《西游記》是中學生課外必讀書目之一,每每提及,學生們總是興趣盎然,津津樂道。然而站在教者的角度,如何引導學生去讀這本經典之作,曾讓筆者幾度困惑。欣慰的是,筆者和學生們最終還是完成了“西游路”,取得了一點“真經”。
一、消遣篇·情節自娛
最初向學生提出閱讀《西游記》是依據鹽城市中小學課外閱讀要求,筆者提議學生重讀原著,關注小說內容與藝術特色,從尊崇原著的角度,正確審視電視連續劇,摒棄其不合理的成分。
筆者專門在班上搞了一個《西游記》閱讀交流會,本著自由閱讀、自由互動的原則進行。學生閱讀后成果交流形式可以說是豐富多樣的,有的談讀后感,有的敘精彩一筆,有的議人物形象,甚至有幾位演了一段“三打白骨精”,令同學們笑得前俯后仰。
熱鬧的氣氛也引起筆者的思考:學生關注更多的仍是孫悟空斗妖魔的情節,這樣的閱讀是膚淺的,是形象思維閱讀水平的一味停留。
二、功利篇·條文應試
書是要讀的,然而更重要的是試也是要考的,筆者又為學生做起名著閱讀的整理工作。學生的讀可以了解書,筆者做的梳理可以讓學生從容應試。
整理工作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困難,簡直是一項大工程,似捉迷藏一般難捉摸。最后也只能在作品主題、典型情節、重點人物形象上理個一二,編出講義發給學生。再看看學生,由于沒有布置閱讀任務,沒有檢查反饋,多數學生懶得翻原著,都把筆者的講義當作練讀的經,機械記憶。因此當考試中考查“了解性閱讀”和“精細性閱讀”時,學生們常常不知如何落筆,如何表達。
這令筆者再度陷入反思:名著閱讀還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應當多做引導,多解決閱讀中的實際難題才是關鍵。
三、熏陶篇·情境共鳴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在歷經了“消遣”與“功利”二難之后,筆者帶著學生們踏上了“取經”的征程。
先讀后說
讓學生們設想自己就是孫悟空,重溫西游路。設置導讀問題:概述師徒西天取經故事的來龍去脈,他們遇到哪些困難?如何克服的?西行路上你覺得最精彩、最重要的是什么?
再讀后賞
學生選擇愿意扮演的角色,教師提問:為什么選擇這一角色?其他人物是怎樣的形象?讓學生結合原著中的細節來評價,做到言之有理有據。
學生讀書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迅速進入了情境,審視起小說中的各式人物形象來。有的對唐僧的頑強執著欽佩不已;有的為悟空智斗、勇斗妖魔的神通喝彩;有的認為八戒的忠勇善良可圈可點……
三讀后議
學生分成幾個閱讀小組,合作探討:從原著語言的字里行間洞察小說時代背景;分析作家創作小說的緣起與目的,故事情節的安排與人物形象的塑造對表現主題的作用;走完西行路,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實際,說說自己的心路體驗……
讀而有所思議,學生才能在閱讀中尋到門道,才能俯視試題,給出見解,提高解題能力。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反復溫習經典,使學生懂得讀什么,怎么去讀,讀后該做什么,學生方能“功德圓滿,摘取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