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依據
教育部2015年9月發布的《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探索新技術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的日常應用,探索STEAM教育、創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目前,中國主流的STEAM教育是機器人教育、編程教育以及3D打印等。本節課就是利用SolidWorks,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課例特色
特色1:教師引導,加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
在教學環節通過合理的問題,來幫助學生理解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加強學習的興趣。
特色2:因材施教,關注學生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個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對不同接受程度的學生給予不同的關注,幫助所有學生都能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
特色3:選擇最好的學習平臺,設計出優秀的作品,培養學生的創新素養。
當今市面上的3D軟件有很多種,本節課我們選擇了SolidWorks這一既專業又比較好學習的軟件,幫助學生高效率地完成創意設計。
學情分析
學生在這之前已經學會了SolidWorks中的大部分功能,并已經用SolidWorks做出了一個免打氣輪胎,具備了基本的3D作圖能力,同時學生對3D打印有很強的學習興趣,這為本節課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持和興趣保障。
教學目標
1.認識SolidWorks中的裝配體。
2.學會運用“插入零部件”命令。
3.學會運用“配合”命令把裝配體裝配起來。
4.學會運用“干涉檢查”命令檢驗裝配體。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認識裝配體;學會運用“配合”命令。
教學難點 了解“配合”命令的使用。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1.在前幾節課,我們做好了免打氣輪胎。這節課,我們要組裝一個玩具小車。教師出示完成后小車圖,如圖1。
2.教師介紹何為“裝配體”。在SolidWorks中,復雜一點的模型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零件組裝而成,稱為“裝配體”。
3.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車身,找出車身安裝輪子的位置,并引導學生說出輪子應該做什么樣的改造。
師:老師帶來了車身(如圖2),請同學們說一說車身的形狀。
生:車身是平板形狀,平板兩側有圓柱伸出。
師:大家看看車輪應該安裝在車身什么位置?
生:車身邊四根柱子上。
師:那么,車身邊的柱子,應該安裝在車輪的什么位置?
生:柱子插入輪子中間。
4.教師順勢出示課題。
師:現在輪子中間,有插入柱子的地方嗎?(出示輪胎中心圖,如圖3)
生:沒有。
師:好,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如何把車身和車輪裝配成一輛小車。(出示課題)
二、新課教學
1.修改車輪做準備
師:請同學們觀察車輪有沒有可以插入柱子的地方,我們應該怎么改造?
生:打一個孔。
師:打孔應該用什么特征?
生:拉伸切除。
師:柱子的直徑是15mm,下面就請同學們在車輪軸上切出一個直徑15mm的孔。
2.新建裝配體
有了車身、車輪以及車輪上的孔,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安裝了。而組裝零件需要一種新的文件——裝配體文件。教師指導學生在電腦上新建一個裝配體文件。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并請一個學生在教師機上示范。(如圖4)
3.插入零件
師:只有裝配體文件才能放入不同的零件,然后進行組裝。現在這個文件里面沒有任何零件,我們需要插入第一個零件——車身。誰上來試一試?(教師請一位會做的學生來教師機示范)
學生上臺操作“插入零部件”命令。教師強調,操作過程中要首先插入“車身”這一零件。隨后教師再請學生插入“車輪”零件到裝配體中。(如圖5)
4.學習“配合”命令
師:在裝配體文件中,所有的零件都有了,但卻沒有安裝在一起。這是為什么呢?
生:電腦不知道怎么裝配。
師:試試直接用鼠標拖拽可以安裝上嗎?
生:不行。
師:是的。同學們想要正確安裝零件,就要告知SolidWorks零件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組裝上。我們告訴電腦如何裝配兩個零件的過程就叫“配合”。
教師示范,分別選擇軸和車輪要接觸的圓的邊,電腦會自動把零件安裝到一起。如果安裝反了,可以點擊“配合對齊”按鈕進行翻轉。(如圖6)
師:裝配好的零件仍然可以移動,但是大家觀察一下,零件移動時,會不會違反之前“配合”的限制?
生:不會。
師:對,這就是“配合”的作用。
5.學會檢查裝配體——“干涉檢查”命令
師:在零件裝配完成后,為了防止零件之間互相重合,要進行一次檢查,這就是“干涉檢查”。(如圖7)
實踐反思
本節課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教學內容環環相扣,很多地方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學習,但因為時間短、任務重,沒能完全發揮學生的能力,留下了些許遺憾。但總的來說,效果還是不錯的。通過第一次學習裝配體,學生就可以完成零件的組裝,從而為以后完成更復雜的工程制作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