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 付靈杰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可快速提高教學質量,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能有效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科中的運用研究與實施對發展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一、信息技術作為演示工具與語文課程整合
教學策略是講授式的教學,學習方式是集體聽講,教師角色是知識施與者,學生角色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學評價是紙筆的測試、口頭問答。信息技術作為演示的工具,教師可以使用現成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軟件或者多媒體素材庫制作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融視、聽為一體。以此來演示教學目的、教學步驟、教學內容以及重、難點,輔助教師完成語文課堂教學任務,代替傳統的媒體,實現它們無法實現的一些教育功能。如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小動物,如小貓、小狗、小白兔等這些小學生較為喜歡的動物的視頻,使學生對小動物的形狀與生活習性等有一個較為全面與直觀的了解;描寫春天時,可以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春姑娘來到時,小草、河水、樹木的相關畫面,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
二、信息技術作為交流工具與語文課程整合
教學策略是講授式教學,個別輔導;學習方式是個體作業為主;教師角色是知識施與者、活動的組織者;學生角色是知識接受者。在實際教學中,有一些語文教師沒有與小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也不能積極開展師生互動活動,使得小學生與語文教師產生隔閡,不能有效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信息技術作為簡單的人人交互工具,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師生情感交流。教師通過信息技術拓寬了教學資源,展現了時代特色,能夠更好地挖掘小學生的潛力。尤其是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獨特的優勢,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向小學生滲透人文教育和德育教育,通過組織小學生觀看微課視頻或者電子課件等加深其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從而提升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究意識。發揮了小學生的主體性,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活躍、開放的語文課堂。
三、信息技術作為個別輔導工具與語文課程整合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在教學中會注重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利用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工具,促進高效語文課堂的形成,教師指導探究性學習。學生從文學角度、歷史角度、現實角度出發,教師及時通過網絡工具整理有代表性、有價值的問題,鼓勵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互助協作,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通過上網搜尋資料如字詞解釋、文章翻譯、思路分析、藝術特色比較等,解決問題,交流、發布學習結果。課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個體進一步研讀,完善學習結果,將感想發表在論壇上,也可指導學生將結果制成網頁,鏈接到校園網上。這種整合借助操練練習型軟件和計算機輔助軟件,讓學生在練習和測驗中鞏固、熟練所學的知識,實現個別輔導式教學。
四、信息技術作為資源環境與語文課程整合
資源環境與語文課程整合要突破書本作為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教學,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只是學習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能開闊思路,看到百家思想。這一模式主要是培養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篩選的過程中,實現對事物的多層面了解。比如,小學語文中《烏鴉喝水》是一篇充滿童趣的文章,很適合低年級小學生閱讀。課文內容短小,通俗易懂,以“喝水”為線索,采用簡潔生動的語言,描繪出烏鴉機靈智慧的形象;課文語言簡潔,生動活潑,貼近兒童生活,插圖形象鮮艷,有助于學生觀察想象。教學時,教師可首先在大屏幕上給小學生播放烏鴉喝水的視頻動畫,使小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課文內容。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各種模式都是交錯運用的,沒有界線,整合起步階段不可避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師生課堂上的直接交流仍需加強,資源的多樣化容易掩蓋分析思考過程,一些基礎知識容易被忽略等。但我相信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一定能為語文教學改革開辟一條新道路,為培養創新型人才開拓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