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麗
摘 要:小學是學生智力開發以及能力培養的關鍵階段,小學對學生以后的學習以及發展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當前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教學得到充分重視,本文主要以小學信息技術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初衷,明確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揭示目前小學信息技術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所存在的不足,從而來進一步的完善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支持和幫助。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能力
引言:
隨著時代發展,信息技術對于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成為人類生產和發展中重要的輔助工具。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初步的信息技術能力,促進了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本文圍繞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進行論述,實現素質教育。
一、小學信息技術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意義
(一)滿足信息化時代發展的需求
信息化技術的出現和推廣促進了時代的發展,信息化時代下人們的生活、工作乃至學生都受到信息技術的影響,信息技術也逐步成為人們所必須掌握的技術技能。小學的信息化技術教學,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未來科技創新以及信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二)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
小學新課改工作正在逐步落實,新課標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美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小學信息技術的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讓學生的信息素養得到拓展,提升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實現小學生素質和能力的雙重提升。
(三)有利于貫徹素質教育的目標
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構成,隨著新課標改革的實踐,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越發受到教育部門和教師的關注,小學是學生學習習慣以及能力培養的重要時期,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開發和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能夠以創新的視角看待社會的發展,真正的融入目前的信息化環境。這不僅有助于學生素質和能力的提升,實現新形勢下我國素質教育目標。同時也能更好的促進教育事業的進步。
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現狀以及不足
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與進步,讓信息技術與人們的工作生活融合越發緊密,人們也越發重視信息技術教學,但是信息技術教學中依舊存在一些的問題,影響學生的發展和教學工作的開展。首先,只是比以前重視信息技術教育,并沒有在教學理念方面進行創新,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與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仍然保持著傳統的思路,學生的潛能和創新意識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和培養,信息技術的優勢并沒有得到彰顯,另外,現階段學校和教師主要關注的是學生的成績,忽視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與此同時,軟硬件設施的匱乏導致無法為信息技術教學以及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無法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撐,信息技術教學工作落實不到位。
三、小學信息技術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對策
(一)以興趣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關鍵還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來開展針對性的教學,興趣會對學生的信息技術課程學習產生一定的驅動作用,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要圍繞學生的興趣來進行,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挖掘和培養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質疑,同時在教學中讓學生能夠主動的探究和鉆研信息技術知識,小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對于同一個問題往往會出現不同的想法。信息技術教學中,不論是編程還是設計題,其實現方法都不是唯一。對此,教師要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各抒已見,只要思路正確、或者能提出不同凡響的見解,就說明學生是具有創新精神的,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贊賞產生學習的動力,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提高。
(二)創新教學方式,靈活教學
小學信息技術要積極尋求創新,以多樣化的教學形式開展信息技術教學工作。由于信息技術的實踐操作性,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動手實踐的空間,了解信息技術的功能和操作技巧,以及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產生探索的興趣,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參與信息技術方面的比賽活動等,讓學生接受專業化以及系統性的信息技術培訓,切實提升學生的操作能力,改變對信息技術的認知。這不僅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能讓學生潛能得以發現。
(三)完善軟硬件教學設施,提升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基礎設施是信息技術教學以及學生能力培養的前提,新形勢下學校為了鞏固和提升信息化技術的教學能力,要完善基礎的軟硬件設施,購進專業化的信息技術器材及設備等,讓學生人手一臺計算機,給學生充分的實踐機會,讓學生真正的運用和掌握信息技術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學校現有的教學質量。
結束語:
綜合上面的分析和總結,小學信息技術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學生在新時代的發展下,要具有更多的能力以及更高的素質,通過在小學信息技術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更好的融入信息化的發展環境,這對于學生的學習以及未來競爭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幫助。
參考文獻:
[1]馬新敏. 信息技術促進數學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 求知導刊,2017,0(4).
[2] 韓金濤. 淺談中小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培養與信息技術的整合[J]. 數碼設計(下),2019,(3):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