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順雅
近年來,“核心素養”一詞頻繁出現在各種教育教學活動中。更多的教師開始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嘗試在課堂教學中探索出新模式。然而,如何更好的關注學生的知識生長過程、更好的關注課堂,達到數學課程標準中所說的“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學”,還需要不斷的探索與實踐。
對于“核心素養”,不是指具體的知識與技能,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數學能力,它反映了數學的本質與數學思想,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持久性。數學核心素養對于理解數學學科本質,設計數學教學,以及開展數學評價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本文以“展”促學,從課堂教學出發,以學生能力素養生長為目標,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從而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以“展”促學,注入教學設計新理念
這里的“展”,說的通俗點便是: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媒介向全體師生展示個人或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果。通過“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對學習成果進行評點、評價、質疑和討論,從而很好的學好數學。
三年級下學期《認識分數》一課,是學生思維上的一個突破點,也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學生在三年級上學期已經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但還僅僅局限于把一個物體或者一個圖形平均分,認識的也是一些最簡單的分數。而三年級下學期要認識的分數是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幾份的分數,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理解上是有困難的。基于對難點的考慮,我在教學設計時沒有直接給出定義,而是從圖形入手,從簡到難,逐步突破。
我在教學設計時,以圓為基本圖形,讓學生平均分。為了盡可能讓所有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我準備了足夠學生活動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嘗試把半個圓、一個圓、2個圓、3個圓、4個圓……12個圓平均分成四份。教學設計時也考慮到了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或者困惑,但由于是全班同學一起合作完成,想來會有同學會產生思維的火花,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只要有同學能想到方法,通過展示的方法,交流并講解,可以讓其他同學豁然開朗,從而對分數有更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
在課堂實施過程中也證明,一個人的智慧是單一的,眾人的智慧是難以估量的。原本以為三年級的學生對于較復雜的問題會手足無措,卻沒想到他們在討論過程中竟然能找到多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在解決問題后,通過實物投影、演示講解等方式讓其他同學理解并參與討論,加深他們對“把一個整體平均分”的理解。
記得陶行知先生曾在他“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方法中指出:“好的教師不是教學生去記現成的知識,而是教會學生自動、自得的自學能力和獨立工作的能力”,而我們的先輩們也曾說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的教學不應該是死記硬背,而是在教學活動中去引導學生自主獲得學習知識的能力。我想,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展示交流,他們對于分數的概念必定會記憶猶新,而不是一閃而過。
二、以“展”促學,注入教學過程新思路
數學的新知教學是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途徑。如果教學過程清晰且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必然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新知的教學不應該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更多的應該是學生的參與和探索,讓他們在展示、交流、探索中不斷獲得數學學習應有的能力與素養。
在教學三年級《平移和旋轉》一課時,我也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特點,制定了適合他們的教學過程,并把“展”的理念融合進去,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讓他們在豐富的學習過程中得到提升。
平移和旋轉的內容,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是不陌生的,生活中也隨處可見平移和旋轉的例子。如果單純的按照書上的內容講解下來,學生雖然能理解,但并不一定感興趣。所以在新課前,讓學生自己準備帶指針的轉盤,第二天上課用。踏進教室的時候,當看到學生手中一個個圓盤時,內心還是很激動的。激動在于學生能夠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也在于他們制作的形式不一的轉盤,可見他們思維的多樣性。
教學過程中,當說到要拿出自己的圓盤進行活動時,學生們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紛紛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轉盤。當提出旋轉的要求時,孩子們很認真的在那動手操作,期間還和同學一起來完成一些其他的要求。除了小組活動,課堂上還邀請同學展示并交流自己旋轉的方法。正是因為手中的材料都是自己制作的,旋轉的操作也是自己完成的,他們聽得格外認真,交流時也大膽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非常投入于整個教學過程中。
陶行知先生說過:“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蔽覀兊臄祵W教學何嘗不是?針對學生特點,設計適應學生發展需要的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參與并交流,相信能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
三、以“展”促學,注入評價反思新思維
“展”是一種方式,通過“展”,更多的應該從“展”中獲取提升。因此,“展”后的“評”也尤為重要?!霸u”是指對他人展現的學習成果進行點評、質疑、補充,使其得到更正、修改或完善,在評的過程中形成更多的學習思路和方法。在教學三年級《軸對稱圖形》這一節課時,我嘗試讓學生在評價反思中得到思維的提升與能力的鍛煉。
在《軸對稱圖形》這一課的教學中,我在以下三方面讓學生作出評價與反思:
1.在學生通過展示對折后交流“怎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時,有些孩子說到兩邊的圖形要“邊線對齊”,要“沒有多余的部分”,也有同學心里明白卻不會表達。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補充的方式,把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加以完善。
2.在教學平面圖形中的軸對稱圖形時,我再次讓學生展示交流,在之前的思維下加以討論、評價。當有一個孩子說到:“我認為平行四邊形是軸對稱圖形”時,沒有馬上給以否定,而是讓他說說他內心的想法,并把他的想法通過展示的方式跟大家交流。其他孩子給出點評和質疑,并幫助他更正他的折法,進一步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繼而進一步完善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
3.教學結束時,學生說到:“老師,這節課好有趣”時,讓學生說說有趣在哪?學到了什么?由于學生是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的,所以對于這節課學到的知識也能較好的表述。同時,讓學生反思自己在展示交流中的得失,更好的把握他們的學習情況。對于學生而言,反思的方法有很多,如上課交流、寫數學日記、寫錯題本等,促使他們成為問題本質的發現者。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記錄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慢慢糾正一些不好的學習習慣與思維定勢,以提高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與深刻性。
《軸對稱圖形》這一課以交流、展示、補缺、總結為主要思路,突出訓練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幾何直觀等數學核心素養,使學生更好的掌握了關于軸對稱圖形的初步知識,為今后進一步學習軸對稱圖形打下基礎。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操作探究和自主討論,希望能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說的:“由行動而發生思想,由思想產生新價值”。
我希望,我們能以“展”促學,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自主交流,逐漸培養應用意識,用數學的概念和原理去解釋現實世界的現象;我希望,讓孩子們動手操作,獨立思考,讓他們逐漸有一定的創新意識;我希望,他們能借助手中的工具,把我們的數學問題變得簡單、形象,有一定的幾何直觀……希望,能以“展”為切入口,不斷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我也相信,以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的課堂教學,將更有深度、更有厚度,學生學得更扎實、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