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穎 崔有祥 肖敏 余方
當前教育界對高校實習基地建設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實習基地建設成效和成果直接成為評價高校整體科研教學綜合實力的重要衡量指標,未來的校外實習基地與高校的聯系將愈加緊密,它將成為項目申報的載體,學生實習的場所,科學研究的孵化器,產學研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對高校實習基地建設予以高度重視。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教高[2005]1號)及教育部等七部委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要求,實習基地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是學生了解社會和企業、接觸生產實踐的橋梁,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學術界更是從教育、經濟、管理等多學科的研究視角對高?!靶M鈱嵙暬亍钡慕ㄔO進行全方位探討,隨著研究逐步深入,研究通常圍繞校外實習基地的必要性、實習基地的建設控制和管理問題、校外實習基地評價體系、校外實習的長效機制、實習基地內涵建設等四個方面進行研究。
在具體的研究視角上,更多的學者從高校自身角度探討校外實習基地如何建設的問題,如趙民等認為校外實習基地是專業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基礎,是培養質量的保證機制,對學生就業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培養方面有特殊作用。郭琰等強調對校外實習基地要進行審慎選取,主張通過AHP層次分析法,專家評分等方法通過構建指標體系對校外實習基地進行詳盡的調查和謹慎的選取。黃詩君等對高校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模式進行了細致的研究,從時間分配模式和空間組織模式兩個方面揭示了學生校外實習的合理安排模式。邱悅顏等重點談到了校外實習基地對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
還有一部分學者從企業角度探討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的必要性,如隋麗輝等從企業角度探討了企業在利用公共資源實現競合博弈長效機制的原理,從企業角度分析了企業參與實習基地建設可能產生的巨大作用。
此外還有尹淑濤重點探討了校企共建管理模式問題。隆奕主張建立互利互惠的校外實習基地。這些學者從校企共贏的角度論述實習基地共建的必要性等。
通過對校企基于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風險進行識別,提出解決方案,從而為高校實習基地的建立掃除制度障礙,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使校外實習基地成為軟實力的體現,成為應用技術本科院校的辦學特色。
共贏共建的發展模式是校外實習基地長期建設的制度保證。
本課題從信息經濟學博弈論角度論證分析了校企在實習基地建設過程中的委托代理關系,研究了共建實習基地過程中基于事前信息不對稱和事后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一系列問題及矛盾,當前校外實習基地的本質是高校將教育的實踐環節和模塊外包和分包給校外企事業單位的結果。換而言之,高校并沒有認識到校外實習基地對高校產學研的重要性,企業對經濟利益和短期效益的過分重視,也忽略了高??蒲袑嵙ζ髽I的長遠發展所帶來的效益,因此實習基地建設表面化、人情化。要實現校企資源的深度對接,產學研全方位的高度融合,真正建立基于制度的校企共建共贏模式成為當前的迫切需求。
參考文獻
[1]趙民等,地方院校經管類專業實踐基地建設的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4(1)54-56
[2]郭琰等,飯店管理專業校外實習基地的選擇評價指標體系[J]旅游研究,2011(6)81-84
[3]黃詩君,工科專業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與實習新模式研究[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4(12):52-55
[4]邱悅顏,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培養創新人才[J]黑龍江教育,2009(6)58-59
[5]隋麗輝等,企業有效利用公共資源可持續合作競爭的博弈分析[J]哈爾濱理工大學學報,2006(12),102-105
[6]尹淑濤等,食品專業本科生校外生產實習基地建設與管理探討 [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6(8):16-18
[7]蔡敬民,董強,余國江,高等院校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新思考[J]中國大學教育,2009(2) : 77-78
[8]楊海明,王志躍, 新時期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探討[J]揚州大學學報,2007(6) :87-89
[9]CLIPPELG. Values forCooperativeGames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n EloquentExample[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2005(3): 73-82.
[10]趙 濤,高 林,發現戴明[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11]PETER S.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 (ppp) as a SocialGame[J]. Innovation, 2002(3): 227 -244.
[12]STANILAWR B. Competitive and Cooperative Policies for theVender-buyerSystem [J]. In.t J.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3(81 -82): 533 -544.
[13]HEDIGERW.Reconciling-Weak.and-Strong.Sustaina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1999(26): 1120 -1163.
[14]WCED (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and Development). OurCommon Future[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15]ROBERTG.博弈論基礎[M ].高 峰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
[16]CHRISTIAN NM, KUEIChu -hua. StrategicTotalQualityManagement-transformation PprocessOverview[J]. TotalQualityManagement 1994(5): 255 -265.
[17]CHRISTIAN NM, KUEIChu -hua. Introducing StrategicQualityManagement[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3, 26: 121 -131.
[18] VANDERMERVE S, OLIFFW M D. CustomersDrive CorporationsGreen[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0, 23: 10 -16.
作者簡介:
崔有祥(1972——),男,山東鄒平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質量管理。
通信作者:郭穎(1980——),女,湖南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漁業經濟與管理。
肖敏(1985-)女,湖南人,博士,研究方向:管理科學與工程。
余方(1979——)江蘇南京人,研究方向:經濟法。
基金項目: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71671125);上海電機學院學科建設項目(A1-0288-19-0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