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楊柳
摘 要:“黨的建設”是毛澤東同志總結的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黨的建設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為新時期進一步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夯實黨的執政根基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就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建設工作所取得的重要經驗進行探究。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黨的建設;經驗
“黨的建設”是毛澤東同志總結的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黨的建設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新時期進一步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夯實黨的執政根基意義重大。
一、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中國最獨特最核心的政治優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
[1]當前,中國已經進入了發展的新時代,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才能更好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開創中華民族更加美好的未來。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結合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中華民族和中國革命隨之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從建黨到建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二十八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中國共產黨面臨著新的歷史任務。從1953年正式制定過渡時期總路線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實現了發展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社會主義各項制度由此確立。此后,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了大規模的社會建設。盡管在此過程中遇到過嚴重的挫折,但社會主義建設仍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而作為一項全新的事業,堅持黨的領導尤為重要。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由共產黨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由共產黨領導,這個原則是不能動搖的;動搖了中國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亂,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2]。
十八大以來,我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地位不動搖。在十九大報告中,總書記把“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第一條,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3]明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的根本要求。
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華民族就無法實現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使黨更好地成為領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二、始終堅守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是成就一切事業的根本保證。理想信念堅定,行動就會堅強有力;反之,理想信念發生動搖,行動就會渙散無力。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一窮二白的窘境之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戰勝艱難險阻,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進入改革開放時期,面對日趨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國共產黨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正是由于對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堅守,使得中國共產黨人能夠克服艱難險阻,真正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貧弱走向富強的偉大飛躍。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理想信念問題,總書記也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反復強調。2012年,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4]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無數的仁人志士為實現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前仆后繼、流血犧牲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從1921年建黨到1949年建國,我們黨有名可查的黨員烈士多達370多萬,比新中國成立時全國300萬黨員的總數還多,這在世界政黨史上是絕無僅有的。[5]為了堅守這一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人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理想信念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險的滑坡。如果沒有理想信念或者喪失了理想信念,就會迷失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就會失去精神支柱而自我瓦解。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 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
三、始終堅定人民立場
堅定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從誕生之日起,黨就把“人民”二字鮮明地寫在了自己的旗幟上,融入到黨的事業的全部奮斗實踐中。
從1921年建黨到1949年建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起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除了中國共產黨堅強的領導之外,是什么樣的一種力量在不斷地推動著中華民族迎來革命勝利的曙光?毛澤東同志給出了我們答案,那就是:人民的力量。在中國革命實踐的過程中,他曾多次強調說,“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6]
常言道,“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7]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這個“根”和“源”就是人民群眾。總書記指出,“任何一項偉大事業要成功,都必須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來完成。違背人民意愿,脫離人民支持,任何事業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都是不能成功的。”[8]可以說,人民群眾始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亂?失民心而已。人心就是力量,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早在2012年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總書記既已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9]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一詞共出現203次,“群眾”一詞共出現43次,這些數字充分彰顯出人民群眾·在總書記心中的地位和份量。
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群眾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來自于群眾更強大。常念百姓之苦,常思百姓之需,時刻將人民群眾的冷暖記掛在心,我們的黨就能夠永遠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擁護,就能夠始終擁有“人民”這一不竭的力量之源。
四、始終嚴格規范黨內政治生活
黨內政治生活是黨管理、教育、培養黨員和領導干部,開展黨性鍛煉的重要平臺。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是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打鐵還需自身硬,積極健康的黨內政治生活是增強黨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保持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的重要前提。
1929年12月,毛澤東同志在《古田會議決議》中第一次提出“黨內生活”這一概念。1942年至1945年的延安整風運動是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的一次生動實踐,作出了《關于健全黨委制》、《黨委會的工作方法》等一系列決定。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內政治生活的良好傳統和優良作風得到傳承和延續。作為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毛澤東同志在克服各種錯誤傾向的基礎之上,逐步確立起黨內政治生活的基本規范,提出了“要建設‘六有’政治局面”的目標。1980年,中央又制定了《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這是加強黨的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在黨的歷史上是一個創舉。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總書記站在黨和國家全局的高度,就如何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創見的重要論述。2016年,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準則》,為確保黨內政治生態持續優化提供了有力支撐,為進一步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指明了方向。
盡管黨內政治生活總體呈現良好狀態,但在現階段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黨所肩負的任務更加艱巨,面臨的“考驗”和“危險”更加復雜,而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嚴格規范黨內政治生活這個關鍵點,唯有如此,才能確保我們黨能夠經得起各種風險與考驗,長久立于不敗之地。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要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斷增強憂患意識,牢固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堅持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大局看問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2.
[2]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7-268.
[3]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0.
[4] 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15.
[5] 從西柏坡到于都,讀懂“初心”之重.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9/0702/c85037-31208529.html.
[6] 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7].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5.
[8]孫本良.治國理政思想研究[M].中國孔子文化出版社,2017:5.
[9]《談治國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