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君麗
[摘要]目的:分析創傷休克患者的手術麻醉處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將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接收診治的63例創傷休克患者作為調查對象,為患者建立多條靜脈通道,且基于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宜的麻醉方法,其中33例全身麻醉(全身麻醉組),30例椎管內麻醉(椎管內麻醉組)。結果:相較于椎管內麻醉組,全身麻醉組患者搶救30min后患者的心率、中心靜脈壓及血壓水平改善效果更加理想,差值比較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手術,且手術完成3-4h后全面清醒,自主呼吸恢復。在拔除氣管導管后,全身麻醉組患者1例由于多器官衰竭死亡,搶救成功率為96.97%。椎管內麻醉組患者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患者因為顱腦嚴重損傷死亡,搶救成功率為83.33%。結論:創傷休克患者手術期間,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麻醉處理的方式,進而提升麻醉成功率,真正達到手術治療的效果。
[關鍵詞]創傷休克患者;手術麻醉處理;手術
[中圖分類號]R605.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15-0290-02
創傷休克患者具有特性特點,需要采取較為復雜的搶救治療方式,也會增加手術治療的難度。為了保證臨床手術治療的效果,需要為患者實施麻醉處理。麻醉醫師在較短時間內需要制定好手術麻醉的選擇,且實施麻醉前的各類準備。為了全面調查創傷休克患者的手術麻醉方式與麻醉處理效果,文章將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接收診治的63例創傷休克患者作為調查對象,根據患者手術治療的效果展開討論,現總結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接收診治的63例創傷休克患者作為調查對象,全身麻醉組33例,男性與女性比例為20:13,年齡在10-72歲之間,年齡中位數為(50.03±3.41)歲。腹部內臟破裂18例,四肢骨折13例,多處傷2例。椎管內麻醉組30例,男性與女性比例為20:10,年齡在10-71歲之間,年齡中位數為(50.11±3.27)歲。腹部內臟破裂16例,四肢骨折12例,多處傷2例?;颊邠p傷嚴重評分(OSS)在27-70分之間,且所有患者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可以實施調查研究(p>0.05)。
1.2方法:快速實施各項檢查,結合患者的休克指數對患者實施床上嚴重程度、失血量的評估。為患者建立多條靜脈通道,靜脈注射0.1魯米那,0.5mg阿托品,且為患者實施心電監測、血氧飽和度檢查等,適當實施輸血輸液。
為椎管內麻醉組實施椎管內麻醉,為全麻組患者實施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誘導應用0.02-0.04咪唑安定,0.1-5.0ug/kg舒芬太尼。氣管內插管,連接麻醉機。建立機械呼氣通道,氧流量為2L/min。手術期間七氟烷全程吸人,吸入濃度在2-4%之間。間斷應用阿曲庫銨、芬太尼實施靜脈推注維持?;颊呗樽砥陂g需要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且最大限度保持患者的循環穩定性。每間隔30min為患者實施1次血氣監測、心電變化的記錄,保持患者的每分鐘通氣量。在手術中需要結合患者的各項血流指標變化情況,對麻醉劑量實施適當調整。
1.3評價標準:記錄患者的麻醉前后的心率、中心靜脈壓及血壓變化情況,將數據予以對比。
1.4統計學分析:以spss20.0軟件實施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應用t值計算,p值作為差值分析工具,p值低于0.05則表示具備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相較于椎管內麻醉組,全身麻醉組患者搶救30min后患者的心率、中心靜脈壓及血壓水平改善效果更加理想,差值比較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完成手術,且手術完成3-4h后全面清醒,自主呼吸恢復。在拔除氣管導管后,全身麻醉組患者1例由于多器官衰竭死亡,搶救成功率為96.97%。椎管內麻醉組患者3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例患者因為顱腦嚴重損傷死亡,搶救成功率為83.33%。詳見表1
3討論
創傷性休克患者癥狀較重,在治療期間需要還會出現各類嚴重的器官功能癥狀,對手術治療的方式,麻醉方式的選擇要求較多口。當前臨床醫師在液體擴容治療期間,麻醉方式需要保掙快速、有效,且需要堅持‘先鹽后糖”、“先晶后膠”的應用原則。
創傷性休克患者在治療期間,需要為其實施止血治療,避免患者持續性出血。在患者輸血速度低于出血速度的情況下,則會對患者的意識恢復產生不利影響,也會增加手術中麻醉的風險。在為患者實施麻醉期間,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評估,做好相關的術前準備工作,選擇適宜的麻醉藥物與麻醉器械。椎管內麻醉直接關系到醫療的效果,在患者休克狀態有所好轉之前,多禁止應用這種麻醉方式,在治療前需要做好動脈的監測。全身麻醉的方式則比較適合于應用到嚴重創傷的患者中只需要在維持淺度全身麻醉的方式下,便能夠展開治療活動。
臨床醫師還需要建立多條靜脈通道,且為患者實施中心靜脈壓的監測,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針對于不同類型、不同癥狀特點的患者,則需要基于患者具體情況實施對癥處理。比如針對于飽食患者,則需要為其實施胃部食物的清除;針對于醉酒的患者,則需要置入胃管,排除多余的酒精。在為創傷性休克患者實施麻醉處理后,還需要加強對患者生命體征的監測。及時發現各類不良反應且予以處理,真正滿足手術中麻醉的需求。
臨床麻醉醫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麻醉處理能力,加強創傷性休克相關知識的學習,創傷性休克評估與搶救的操作鍛煉,在手術中選擇更加適宜的麻醉方法,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治療。創傷性休克患者及時選擇適宜的手術麻醉處理方法,能夠提升手術治療的成功率,也是手術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適宜的麻醉方式能夠減輕麻醉造成的生理不適感受,且能夠保護患者的臟器官功能狀態,積極抵抗休克,在有限的手術治療時間內保證患者的機體內循環,使患者能夠快速擺脫休克狀態,提升患者的存活率。
數據對比結果顯示,全身麻醉組患者搶救30min后患者的心率、中心靜脈壓及血壓水平改善效果更加理想,1例由于多器官衰竭死亡,搶救成功率為96.97%,椎管內麻醉組搶救成功率為83.33%。手術中麻醉方式的選擇會直接影響手術治療的整體效果,需要提升麻醉方法處理的重視程度。
綜合上述內容,創傷休克患者手術期間,需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麻醉處理的方式,進而提升麻醉成功率,真正達到手術治療的效果,建議在創傷休克患者手術麻醉期間推廣應用,降低醫療糾紛發生率,且有助于提升臨床醫療服務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