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曉鋒
課程評價對核心概念的考察主要體現在核心概念的例證、核心概念的內涵及其外延、核心概念間的關系等三個方面。教師在開展核心概念試題的備考指導時應注重“緊扣核心概念內涵,避免隨意答題”、“注重對比與整合,促進關系的理解”、“繪制思維導圖,形成核心概念系統”和“關注時事與熱點,強化訓練與突破”等四種策略。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更名為“道德與法治”后,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已成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可回避的核心內容。道德知識和法律知識的應用都寓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對情境的準確把握是應用道德知識和法律知識的基礎。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培育學生道德踐行的必備品格,其教學實踐應注重培育學生“辯證思維”的關鍵能力;培育學生法治行動的必備品格,其教學實踐應注重培育學生“準確分析”的關鍵能力。
我國的中小學教育歷來就重視對人的品質與道德修養的教育,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一門目的在于加強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和發自素養品格養成的重要學科,在對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素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每一位學科教師都有責任抓住學科教育的核心目標,從而不斷地創新課程的教學模式,能夠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中培養初中生的道德教育品質,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獨立健康的人格,樹立起初中生正確的三觀。從考試評價看,無論是考察學生辯證思維能力還是考察學生的準確分析能力,都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審慎的關注課程中的核心概念,以幫助學生適應更名后課程評價的需要。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質是事關民族興旺,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培養方向。培養學生對于核心概念的理解更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的生態課堂上,應以教材為載體,以課堂為主渠道,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全方位的政治教育,這一點既是新教材和新課程的要求,也是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的本質。通過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結合《道德與法治》初中課程的學習,在研究前人授課模式與授課技巧的基礎上,做了以下嘗試,盡可能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核心概念評價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概念反映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的核心內容,是對一類德性知識或法律知識的概括。每一堂課順利開展的前提,就是要明確核心概念,有一個明確的核心概念是使課堂能夠順利開展的關鍵。同時在核心概念的指定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實際情況,在此同時,兼顧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對教學方法的設計,同時也要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進一步的將核心概念進行完善落實,盡可能的優化教學,規避在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錯誤。
正常來講,初中生是一群充滿創造力的學生群體,教室應該充分地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鼓勵學生不斷地通過知識來完善自己,有了明確的核心概念,就能夠讓學生對本節的內容有了大體的了解掌握,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也會突出重點的學習,學生會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對課程的重點難點進行理解,進而樹立起正確的情感價值觀。通過對大量考察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概念試題的分析,課程評價對核心概念的考察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核心概念的例證
所謂“核心概念的例證”,主要是指核心概念的相關證據,其在試題中主要表現為正向例證和反向例證。例如,“實事求是的說話”就是“誠信”這一核心概念的正向例證,“說謊話”則是“誠信”這一核心概念的反向例證。
(二)核心概念的內涵及其外延
核心概念的內涵指的是核心概念所反映的德性知識或法律知識的本質特征和本質屬性,核心概念的外延可以理解為核心概念的適用范圍。
例如,“為人誠實,講信用、守信譽”即是“誠信”這一核心概念的內涵,“企業經營需要講誠信”、“社會發展需要講誠信”即可以理解為“誠信”這一核心概念的外延。
(三)核心概念間的關系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綜合性的課程性質,不斷拓展的生活主題編排的課程內容不僅讓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核心概念多,而且彼此的關系也較為復雜。從核心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核心概念的關系主要有零和關系、從屬關系、交叉關系和對立關系四種。
例如,學習和挫折這兩個核心概念即可以看成是零和關系,人格尊嚴權和隱私權這兩個核心概念即是從屬關系,法律和道德這兩個核心概念是交叉關系,合法行為和違法行為這兩個核心概念即可以看成是對立關系。
二、核心概念評價備考指導例析
從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評價看,無論在中考還是模擬考試中,關于核心概念評價的試題隨處可見。更為重要的是,部分學生在該類試題上容易出現失分現象,該類試題已經成為影響教師教學質量的重要題型。為幫助學生清除核心概念試題的解題困惑,我們將核心概念試題的指導策略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一)緊扣核心概念內涵,避免隨意答題
核心概念內涵對核心概念具有清晰的描述,抓住概念內涵就抓住了此核心概念區別于彼核心概念的關鍵,因此其對解題意義重大。學生在解答此類試題過程中,首先應當注重定位試題重點考察的核心概念,其次應當注重在思維中調取該核心概念內涵的“關鍵節點”,最后再依據該“關鍵節點”實現有效答題。
例題1:大學即將畢業的小艷想報考研究生,其父陳某以家庭經濟條件差為由要求她放棄報考,選擇就業掙錢。對此事正確的認識是( )。
A.陳某沒有盡到對女兒家庭保護的責任,應受譴責
B.小艷的義務教育權被侵犯,其父行為是違憲行為
C.小艷享有受教育權,這是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人權
D.陳某侵犯了女兒最根本的人身權利,應受法律制裁
如上的例題是一個典型的考察課程核心概念的試題,“未成年人”“家庭保護”“義務教育”“違憲行為”“受教育權利”和“生命健康權”等核心概念在這一試題中均有涉及。教師在指導學生解答該試題的過程中,應始終注意指導學生把握“未成年人”這一核心概念上有一個關鍵節點:未滿18周歲,從學段上主要表現為大學之前;“家庭保護”這一核心概念上有兩個關鍵節點:一是未成年人,二是來自于家庭的保護;“義務教育”這一核心概念上有一個關鍵節點:小學學段和初中學段的九年;“違憲行為”這一核心概念中有一個關鍵節點:是否違反了憲法的相關規定;“受教育權利”這一核心概念中有一個關鍵節點:公民接受教育的相關權益,且公民與是否成年沒有關系;“生命健康權”這一核心概念中有一個關鍵節點:公民生命和健康的權益,這一權益是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權利。學生在把握這些關鍵節點的過程中,自然能夠緊扣核心概念內涵,進而避免隨意答題的現象。
(二)注重對比與整合,促進關系的理解
無論是在道德版塊還是在法律版塊,學生學習核心概念都應經歷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過程。另外教師要正確的認識到對于道德與法治觀念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的形成與發展,也是需要經過復雜的心理過程和實踐體驗。
在此過程中,老師要及時進行思想疏導,根據自身的力量來注重對比與整合,促進關系的理解,引導學生逐漸加深對核心概念的理解。在課程知識的復習期間,課程核心概念的考察呈現集中涌現的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在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對核心概念開展集中學習活動。
例題2:關于我國法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違反憲法是最大的違法,應受到最重的法律制裁
B.憲法與普通法律都對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的約束力
C.犯罪違反刑法,一般違法行為違反的是普通法律
D.有強制性是法律區別于其他行為規范的重要特征
該試題就是一道典型的考察“法律”這一核心概念的試題。在“法律”這一核心概念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始終注重指導學生辨析法律與道德、違憲行為和違法行為、憲法與普通法律、犯罪與一般違法等這些課程核心概念之間的聯系。具體來說,法律與道德都是社會規則,法律這一社會規則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道德這一社會規則靠人們的信念、習慣和風俗來約束人們,二者是交叉關系,二者相互協調、相互配合,共同促進社會的文明有序。違憲行為是指違反憲法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的行為,二者是從屬關系。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又稱“母法”),普通法律依據憲法而具體制定(被稱為“子法”),二者屬于零和關系。犯罪是指違反刑法的違法行為,一般違法是指違反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的情節較輕的違法行為,二者屬于零和關系。
(三)關注時事與熱點,強化訓練與突破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注重引導學生“面對逐步拓展的社會生活圈”,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發展,初中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國家大政方針等都會有一些與時俱進的更新與變化,這些變化往往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核心概念有關聯。
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核心概念的復習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關注這些與時俱進的更新與變化,一方面可以在新情境中激活學生興趣,拓展學生的課程知識面,另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應用課程知識,直面真實的社會生活問題,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例題3:下列屬于侵犯公民人格尊嚴權的是( )。
A.英雄烈士保護法強調維護英雄烈士的尊嚴
B.張某為了制服入室搶劫的歹徒,將其打傷
C.某雜志社以小黃是未成年人為由拒付稿酬
D.小林經常當眾拿好朋友的生理缺陷開玩笑
對核心概念的學習離不開訓練,對核心概念學習的有效訓練離不開恰當的試題情境。從當前的課程評價看,時政與熱點是考試試題情境的重要來源。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基于核心概念學習的訓練過程中應始終關注社會生活的熱點和國家生活的大事。在如上的試題情境中,例題3系2018年南京市的中考題,當前南京發生“中國人裝扮外國人辱沒英雄”的新聞,時值英雄烈士保護法修訂和頒布。該試題在這一情境下考察學生對“人格尊嚴權”的理解,有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創設貼合實際的教學情境是重要的。“學以致用”,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也是為了更好的應用在實際的生活中去,所以在前期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要注重在實際的情境中給予正確的指導,讓學生對周圍的環境進行思考觀察,進而引領學生來實現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將做學的內容,靈活的應用在實際的情境中,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提升對于道德與法治的建設。
例如,經常成為社會熱點的“老人摔倒扶不扶”這一問題,關于這一問題的討論可以從中發現每個人的兼職觀念是不同的,教師就可以針對這一問題,開展課堂的道德品質和法制教育,并且分析時間的具體社會影響,進而從中得到啟示。讓學生在生活中的一系列學習過程中,慢慢地塑造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念以及思想道德意識,進而增強自身的法制觀念,全面的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
三、結語
總之,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應當審慎的對待作為課程知識核心內容的課程核心概念。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核心概念的復習和應對核心概念的試題的過程中,在注重如上的相關指導策略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在復習過程中回歸教材,教材中對核心概念的描述相對科學,依據教材對核心知識進行梳理也不會遺漏,這樣產生的核心概念的知識盲點就相對少一些。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