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朝暉
事件回顧
1月22日,有網友在鄆城貼吧爆料小學生獎狀印有眼科廣告。網友爆料圖片顯示,一張落款為王集小學的小學生獎狀上,印上了“××眼科”的廣告,并印有該眼科的地址和電話。
1月24日,南充市南部縣第二小學,孩子期末考試結束,家長拿到學校發放的“學生綜合素質報告書”,但打開一看發現,這份報告書上除了記錄著孩子的學習成績外,竟然還有童裝店的廣告。
2月11日,在一張落款為邱縣書林小學的學生2018-2019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獎狀底部,印有這樣的廣告語:“××眼鏡,邱縣中小學定點配鏡中心,合作16年,因專業而精準,因品質而信賴,因低價而滿意。”
在學生獎狀、學生綜合素質報告書上印制廣告成為2019年初在自媒體上發酵的熱點新聞。細心的人們擴大關注范圍,會發現全國多地在不少教育用品上都出現不同形式的商業廣告,只不過有些張揚,有些隱秘,這種現象顯示出在當前教育中出現從理念、規則到措施上的混亂。
教育用品來源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家長或學校直接從市場上購買的,提供給未成年人使用,未成年人本身沒有經濟收入來源,不宜對他們做商業廣告,需要向商家提倡盡量少做廣告,有少量的廣告也不算違規。另一類是由學校發放給學生的教學用品,新聞中出現的學生獎狀、學生綜合素質報告就屬于這類。由于發放主體是學校,學校原本就是教育主體,不是商業主體,在教育主體發給學生的教學用品上出現商業廣告不僅與教育主體的身份不符,而且是嚴重的違規。
或許有的學校要說自己購置這些獎狀等教育用品時廣告就已經印在上面了,但不能忽略的是有些學校購買這些教育用品時由于有廣告可以節省一些成本,經辦人做出這種選擇,似乎學校與商家也是各得其便,各得其利。
教育工作中出現較多商業化現象的根本癥結在于教育的主辦方、實施者對教育與商業的關系沒有很好地厘清,錯誤地將商業行為糅合到教育行為之中,認為在教育過程當中包括獎狀、畢業證書、學生綜合素質報告書等摻雜一些商業內容,不會傷害到教育;或者認為通過這種教育環節摻入部分商業內容能夠擴大學校的商業利益。事實上,學校無論是通過教育走通商業的路徑,還是通過商業來發展教育,都是有問題的。
教育是一種文化和文明的傳承,維護它的純粹性就是保證它的品質。教育主體行為中摻雜的商業廣告有損教育的純潔。
從商業角度來說,把商業行為鑲嵌到教育當中,尤其是鑲嵌到價值取向還沒有穩定、未完全形成的中小學生身上,會讓孩子對這些商業行為有一些理解和感知,這些感知有可能影響孩子正常理解教育真諦,從而影響孩子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讓學生錯誤地認為可以通過商業手段實現自己成長發展的目標。這會對學生人生走向、職業生涯和未來的生活帶來混亂的認知,產生不利的影響。
如果這樣的做法使學生感受到商業手段與做人之間可以交換,這對孩子的思想來說是極大的扭曲。事實上一個人怎么做人不是用金錢能買到的,也不是用金錢能夠交換出去的,這是一個人做人的基本的準則。而通過商業方式獲得的可能有別人對自己的贊美,也有更多的利益,但是這跟做人之間沒有關系;一個人的生意做得再大都不能改變他為人的狀況。但是我們如果在校園中使用不恰當的商業手段,就有可能使學生造成一些誤解。
當然,這種商業行為有更深刻的邏輯關系,從中國儒家思想的傳統理解,就是“利”和“義”的關系。中國傳統的儒家主張重義輕利,漠視商業行為,將“利”打入冷宮,兩千多年“義利”之辨成為一門做人的學問,主張義利應該是兩分的。發展到清初,思想家顏元主張“義利合”,明確提出“正其義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他說“義”和“利”兩者之間不是完全分裂的,所以我們理解教育商業化的現象一定要既看到它們之間的差異,又要看到他們之間的聯系。
20世紀30年代以后,全球市場迅速發展,正在融入全球經濟浪潮中的中國,還以“義利分”的觀點對待“利”顯然是不合適的。只有整體理解了這層關系,才能不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這樣才有可能對這種現象有準確的理解和適當的把握。
其實,在整個世界范圍內,成年人對青少年的培育,都非常注重盡可能地讓青少年在一個相對純凈的環境當中成長發展,盡可能讓他們把社會上商業主體的商業行為,與學校里面非商業主體的非商業行為區分開來。我們不能說孩子不能夠接受商業的東西,而是要分清楚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什么環境下以什么樣的方式讓孩子去接觸商業的東西。當前我們整個社會是向市場化這個基本方向發展的,這個基本方向就決定了我們的孩子不可能是完全脫離市場的,孩子要接觸、了解,要在未來的生活當中,學會怎么利用市場實現自己的生存和生活。但是我們又要區分開來,在涉及價值、信仰的方面是不能商業化的。哪些地方該市場化哪些地方不該市場化,哪些地方該商業化哪些地方不該商業化,要讓孩子心中有一個層次,有一個區別,這樣才能夠讓孩子們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格。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楊靜
鏈 接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嚴禁商業廣告、商業活動進入中小學校和幼兒園的緊急通知》。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立即組織力量對區域內中小學校、幼兒園開展一次全面檢查,重點排查在中小學校、幼兒園開展商業廣告活動,或利用中小學生和幼兒的教材、教輔材料、練習冊、文具、教具、校服、校車等發布或者變相發布廣告等行為,要特別關注有無將紅領巾及其名義用于商標、商業廣告以及商業活動,各類“進校園”活動有無夾帶商業活動等問題,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堅決杜絕任何商業行為侵蝕校園。
《通知》強調,要切實加強校園日常監管。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健全日常監管制度,切實減少與學校教書育人無關的各類活動。經批準同意進入校園的各類教育活動,必須堅持公益性原則,不得干擾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不得給學校和師生增加額外負擔。要加強教育培訓,不斷增強校長教師法治意識,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學校要堅決抵制各類利用中小學生和幼兒的教材、教輔材料、練習冊、文具、教具、校服、校車等發布或者變相發布廣告等行為。
《通知》指出,要營造外部良好育人環境。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會同相關部門,嚴格按照廣告法等相關法律規定,杜絕企業以任何形式發布不利于中小學生和幼兒身心健康的商業廣告,對違規在校園進行商業宣傳活動,給學校、教師、學生攤派任何購買、銷售任務,給學校、教師、學生分發帶有商業廣告的物品等行為進行嚴肅查處,確保學校一方凈土。要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形成關心愛護廣大中小學生和幼兒健康成長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