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懷勇
“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經》的哲學思想,自然之道講求客觀現實世界的人、物與事件之間相處的平衡穩定。小學數學的教學亦是如此,要遵循協作共進之道、恪守平衡協調之法。這就要求教師能按小學數學教學的規律辦事,遵循教學的基本原則;把握關鍵的教學要素,促成教學關系的平衡狀態;實施“讓學”的教學策略,凸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遵循基本的教學原則
以生為本:小學數學教學應恪守的教學理念。小學數學教學應將一切的教學目標努力落實在以學生發展為本上,一切的教學安排注意從學生實際出發,一切的教學活動確實為學生的“學”服務。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應把學生置于課堂的中心位置,確保其學習活動的自主性;引導他們自我發現問題、自主提出問題、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其二,教師應相信每個學生有著無限的學習潛能,充分照顧個體能力和群體水平的差異,幫學生建立獨特的、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其三,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參與思考、操作、合作和交流等活動,獲得學習的真切體驗。
直抵心靈:教師應達到的教學要求。“動心”是數學教學的關鍵發力點,符合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如何令教師的教學行為激起思考、產生共鳴、撥動學生潛藏于內心深處的學習靈性?實施教學時,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創設新奇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打開心扉;展開探究時,要與學生真誠、耐心溝通,探尋學生內心所想,幫助他們建構認知、發展能力;組織評價時,要評到學生“心坎里”,從而激發并強化個體學習動機。
師生共進:教學應落實的教學目標。數學課堂教學要求師生雙方在教學活動中相互協同,組織形成一個融合性強、組織成員廣泛、運作場域較大的“學習共同體”,從而達成師生共進、教學相長的教學效應。一方面,利用“共同體”組織以“教”導“學”;另一方面,利用“共同體”組織以“學”促“教”,以學生“學”的進步推動教師“教”的發展。當學生出現學習困惑時,教師應發揮組織者作用,與學生一起思考應對之策,及時化解學生問題;當課堂生成發生時,教師需借助教學智慧,將其拋還給學生,有效加以引導和歸納處理;面對學生的創新思考,教師應及時加以鼓勵,共同分享認知新成果,形成鼓勵創新的教學文化。
善于處理“三重”教學關系
平衡師生認知權利。教學中,教師應做到“三個確保”,使師生共同享有教學的認知權利。確保教師組織交流和學生自由表達的權利,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敢于表達觀點、交流思考;確保教師引發思考和學生自主思考的權利,應給予學生充分獨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時間;確保教師評價學生和學生評價教師的對等權利,改變以往只允許教師評價學生,學生不能評價教師的現狀,形成師生互評的教學局面。
組織多維教學對話。課堂觀察顯示,一些課堂中的教學對話呈單線性,采取“師問生答”的形式,多維互動形式不足。即使在班級小組合作中出現了生生、生本對話的情況,也是小范圍、簡短化的,學生的對話互動維度、深度和參與度偏低。對此,教師應做到既關注個體,還能面向全體;既要組織面對面的交流指導,還要安排群體間的互動學習。通過實施形式多樣、參與度高、覆蓋面廣的多維對話教學,強化課堂中的對話參與度,形成師生、生生、生本間的多維交流,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認知事物,更牢固地掌握學習方法。
合理配比教學時間。在對200余課時教師講授時間和學生自主時間的數據統計中發現,有73%的課堂,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占比小于50%,即課上教師講授的時間超過了50%。課堂中學生“學”的時間不足,導致他們的活動體驗和認知思考不夠充分,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未能展現和完成。對此,教師首先應具備“在學生思考、操作、合作、交流上花費時間有意義”的教學認識;其次應自覺讓出“教”的時間,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時間展開自主學習活動;并能合理分配課堂的總時間,注意實現教學時間配比的相對均衡。
實施“讓學”的教學策略
常態化展示分享:讓出“教”的舞臺 。課堂觀察發現,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提出了許多問題,試圖引導學生就問題想問題、就問題解決問題。雖然形成了師生間的互動,但其仍被認為是在實施“灌輸式”教學。究其原因,主要因為教師控制了教學的話語權。例如,所有對話都是經由教師發起,學生沒有自主提問的機會;即使個別學生有了想法或產生異議,教師時常表現得不以為然,甚至不耐煩。教學要求教師能適時讓出支配教學活動的“教”的舞臺,下放給學生提問、展示、表達的話語自主權,由此發揮諸多教學功能。例如,教師讓出“教”的舞臺,能為學生留出展示自我的機會,形成生生間的多維互動;可以培養塑造“小老師”,使個體能力更加多元;能促使和啟發學生的認知智慧,催生創新思考;能塑造新型教學文化,從而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自主化教學安排:讓出“教”的組織。教師是教學過程實施和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有效發揮教學組織者作用,能極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如果教師組織過度,可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產生學習心理上的認知依賴。造成這種現象有三點原因:一是教師組織安排教學任務,要求學生按部就班地完成,會造成其無法選擇感興趣、沒學過的內容展開研究,由此產生“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的認知依賴;二是學生的學習活動內容、過程指導和監督評價的權利都歸教師,學生沒有自主權,會造成其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下降,產生“教師怎么安排,學生就怎么做”的活動依賴;三是對于學習狀態和表現的評價,“教師怎么評,學生就怎么看”,使得學生毫無評價自由和主見,造成數學學習的評判依賴。“讓學”旨在要求教師減少不必要的組織干預,鼓勵學生自我組織學習活動,享受自主、自在的數學學習。
精致化教學處理:讓出“教”的空間。增加課堂上學生“學”的時間,要求教師精細化處理課堂教學過程,將無效的教學處理時間騰出來,還給學生。其一,錘煉教學語言。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說話盡量簡潔明確,做到“三個不講”——學生不預習之前不講;沒產生問題不講;有了問題,學生不講之前不講。其二,精確教學設計。教學環節過多、繁瑣,會導致教師的引導過渡時間過長,浪費寶貴的教學時間。教師應刪減過碎的環節,將小問題整合成大問題,將小任務統整成大任務,從而將學生研究的時間節省出來。其三,精簡輔助行為。信息技術的運用,教具、學具的演示不當都會造成時間的浪費。教師應精致化課件設計,通過簡潔、高效的操作呈現,使學生觀察、操作、展示的時間和空間得以延展,以此強化個體的學習體驗。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應遵從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講究方法和實施策略,落實“讓學”課堂的教學。如此,“教法”和“學法”才能有機融合,師生教學關系才能更為融洽,“教”與“學”的策略運用才能越加嫻熟、自如,課堂生態才能越加自然合理。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附屬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