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浩
在“智慧教育云平臺”建設的大背景下,濟南市堤口回民小學搭“云基石”,通“云路徑”,建“云空間”,取得累累碩果。打破區域和學校的界限,建立智能化的學習環境,學校師生在“教育技術云”的普惠中追求品質、獲得提升。
搭“云基石”——教育環境不斷優化
近兩年,學校信息技術硬件環境不斷優化:網速由共享20M提升到獨享100M;校園無線網絡覆蓋工程完成使師生受益;新建教學樓功能室多媒體設備現已完成安裝并開始使用;校微機室通過恢復改造提升了軟件設備,建設了交換機隨時維護平臺;網絡實現了班班通、人人通。
學校把教學管理中原有的制度與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管理制度進行優化,利用云平臺重新定位學校管理工作的各項目標,“云平臺”請假、報修制度、“云平臺”聽評課制度、備課上傳與檢查制度、校本課程管理制度、網絡化教研工作制度、教學工作量化制度等相繼推出。
通“云路徑”——明晰梳理管理流程
通“云路徑”,通的是線上線下的“雙線”之路,通的是提升工作效能的綠色網絡之路。
學校重點設計了信息技術下服務管理的報修、請假流程,教育教學的網絡直播教研流程,個人空間建設流程,校本課程建構流程,“雙線悅讀”推進流程,大數據下常規工作的評價流程。其中,常規教育工作流程中包括備課、作業、評課流程,及教學質量監測評價流程等。
學校通過這些管理流程的改進,發現、凝練各項工作的規范性管理操作路徑,為學校信息化管理的推進梳理路徑,讓信息化教育“天塹變通途”。
建“云空間”——工作效能不斷提升
“云基石”搭好了,“云路徑”暢通了,學校建設“云空間”構架軟環境,把“冷”制度變成“溫”流程,把“溫”流程做成“暖”教育,讓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智慧云”管理模式呈現出有溫度的教育。
自云平臺建設以來,學校通過錄播室終端、網絡空間開展了省、市、區、校級培訓與研修,縮短了地域之間的距離,暢通了普通教師與全國知名教育專家聯系的渠道。看名師展示課、學校展示課、校際觀摩課、區域優質課,所有教師都能通過個人空間參與學習,獲得提升。
助力教學——“云端”優勢初步顯現
圍繞互聯網工程,學校以提升教師信息化技能為關注點,進行了“創課”的研究與實踐,全體教師共創課49節,評選校級優質課16節,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推進作業設計和課業負擔統籌管理改進,學校嘗試并完善了學生課業負擔統籌監控機制,以教學的課堂評價設計為切入點,對語、數、英等學科進一步優化,并進行了家庭作業校本設計。
學校出臺了個人空間建設標準與管理量化制度,定期把教師備課、單元卷、碼課、微視頻等教學資源上傳到個人空間,將教學反思、教育案例等在教師中分享,教師們在云平臺互相學習。
學校大膽嘗試教學工作的“級部星級量化管理”,通過大數據讓每位老師的所有工作通過分數量化體現,讓大數據說話,讓成績說話,促進了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形成了比學趕超的工作氛圍。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堤口回民小學)
責任編輯:姜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