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貿易戰始于2018年3月特朗普決定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征收大規模的關稅, 而中方為應對美方的行為也對從美國進口的貨物加收關稅。隨后中美雙方的貿易戰日益激烈, 美國對華出臺一系列加稅政策, 中國也進行反擊。2019年5月9日至10日,在華盛頓舉行的第十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磋商期間,美國對2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的關稅從10%升至25%。中國深表遺憾,并將不得不采取必要反制措施,同時再度重申:加征關稅無法解決問題,合作和協商才是正確出路,但必須以尊重彼此核心關切為前提。對于貿易戰,中國不愿打,但也不怕打。中美貿易戰成為時下人人熱議的話題,也引發了筆者的幾點思考。
1修昔底德陷阱
對于中美雙方而言,中美貿易戰一旦開打必定是兩敗俱傷的結局。那么美國為何還要與中國開戰呢,中美貿易戰是不可避免的嗎?回顧歷史,也許可以為這一問題解答。過去的一個世紀被歷史學家稱作“美國世紀”,美國人也習慣了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占據最高地位。近些年來,中國的快速崛起令世人矚目,同樣給以美國總統特朗普為首的部分美國人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在過去的500年中,崛起大國對統治大國造成威脅、甚至取而代之的案例有16起,這其中又有12例是以戰爭收尾的。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格雷厄姆·艾利森在2017年出版國際暢銷書《注定開戰:美國和中國能否逃脫修昔底德陷阱?》。書里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成為國際關系的“鐵律”。
修昔底德陷阱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就變得不可避免。這種說法源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他曾寫了一句著名的話:“雅典的崛起和斯巴達的恐懼使戰爭不可避免。”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成就急劇崛起震驚了陸地霸主斯巴達。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競爭,長達30年的戰爭結束后,兩國均遭毀滅。19世紀,德國統一之后,取代了英國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在1914年和1939年,德國的侵略行為和英國的反應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慘重的災難。
回顧歷史, 只要某一國家或聯盟的經濟實力接近美國經濟水平, 或者影響到美國壟斷經濟時, 都會遭遇美國形式多樣的遏制。典型的事例是20世紀中、后期的日美貿易戰,歷時近30余載。美日貿易摩擦始于20世紀60年代初,在七八十年代進一步升級,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進入白熱化階段。在這期間,美國對日本發動了大約7輪貿易戰,到20世紀90年代初日本房地產價格泡沫破滅時結束,美國成功地遏制了日本崛起的勢頭。
那么中美兩國是否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呢?對于這一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早在2014年《世界郵報》創刊號的專訪中做出了回應。針對中國迅速崛起后,必將與美國、日本等舊霸權國家發生沖突的擔憂,習近平總書記在專訪中反駁說:“我們都應該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強國只能追求霸權的主張不適用于中國,中國沒有實施這種行動的基因。”2015年,習近平訪美時在歡迎晚宴上表示,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國之間一再發生戰略誤判,就可能自己給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目前,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貿易戰一旦開打,不僅僅是中美雙方,對世界經濟都會帶來慘重打擊,后果不堪設想。
2囚徒困境博弈
以西方經濟學中 “囚徒困境博弈”難題的角度看中美貿易戰別有一番意思。囚徒困境博弈的故事模型(如圖1)是,兩個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別關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審訊。警察知道兩人有罪,但缺乏足夠的證據。所以他分別告訴兩人,如果兩人都拒供,各判刑1年;如果兩人都供認罪行,各判10年;如果兩人中一個供認罪行而另一個拒供,供認罪行的人不判罪直接放出去,拒供罪行的人判20年監禁。于是,每個囚徒都面臨兩種選擇:供認罪行或拒供。相比之下,兩個囚徒都拒供是對他們最好的結果,都供認是最糟糕的結果。但是,對兩個囚徒都好的結果實際上很難發生。因為每個囚徒都會發現:如果對方拒供,則自己供認便可立即獲得釋放,而自己拒供則被判一年,因此,供認是比較好的選擇;如果對方供認,則自己供認便將被判10年,而自己拒供則被判20年,因此,供認是比較好的選擇;因此,無論對方什么策略(供認或者拒供),自己的最優策略都是供認。雙方都供認罪行也就是囚徒困境博弈模型的納什均衡點。囚徒困境通常被看作是個人理性和集體理性沖突的經典情形。因為在囚徒困境的局勢之下,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利益做出的決策,但最后的結果卻是集體遭殃。
目前,中美貿易關系顯然陷入了經典的“囚徒困境”(如圖2)。中國選擇“不打貿易戰”的情況下,美國對比“打”或“不打”所帶來的收益會發現,“打”是對他更有利的選擇。而在美國選擇“打貿易戰”的情況下,中國對比“打”或“不打”兩種情況下所獲得的收益,中國選擇“打”(報復)能得到更高收益。用博弈論視角看中美貿易戰,中美雙方都打貿易戰是這個博弈的納什均衡,也是博弈最終的走向。然而這種結果顯然并不是最優的選擇,如果雙方都選擇“不打貿易戰”即和平相處合作共贏,這樣的模式會因為自由貿易、比較優勢的原因讓中美雙方的經濟互補,得到更長足的發展。
3發展才是硬道理
特朗普政府上臺之后,大肆實行貿易保護、移民限制、產業回流等國家干預政策,為了實現“美國優先”的目標不惜犧牲世界各國人民的利益,其底氣來源于美國的強大經濟與軍事實力。“發展才是硬道理”是鄧小平的至理名言。再回過頭去看,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歷程,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美國發動對華貿易戰以來,可以說中美國雙方圍繞經貿問題跌宕起伏,過程曲折。但中美貿易談判的大門至今未關閉,究其原因不僅僅是因為我們占據有理一方,更重要的還是我國的經濟實力與大國地位。“中興事件”說明,美國對中國的貿易戰是“關稅+技術封鎖”,其真實意圖是對中國實行“技術封鎖”。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美國明令禁止美國政府或任何希望與美國政府合作的人使用華為、中興或其他多家中國通信公司的零部件,或使用這些零部件作為關鍵組成部分的服務。并進一步限制了中國公司對美國科技企業的投資,加強對華技術出口的管制,嚴格審查中國有關公司研發和管理人員訪美。由此我們更要牢牢把握當代科技革命的戰略機遇,增強創新能力。只有掌握核心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興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國際競爭中才能牢牢把握主動權,打破資本主義長期存在的獨占思維和霸道思維。
中國經濟實力強大,不會輕易向美國的霸權主義低頭,但作為一名即將面臨就業的研究生,我并不希望看到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是緊密結合的,倘若中國真的打“持久戰”,國內外紊亂的經濟環境必定會給個人命運帶來極大影響。
參考文獻
[1]陳源,戴劍.通證破解囚徒困境難題[J].國際融資,2019(05):31-34.
[2]葛然.從資本主義經濟壟斷思維分析美國對華貿易戰與應對策略[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7(03):35-39.
[3]習近平.中國崛起應避免陷“修昔底德陷阱”.中華網.2014-01-26
[4]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商務印書館,2013
[5] 格雷厄姆·艾利森.《注定開戰:美國和中國能否逃脫修昔底德陷阱?》.2017.
作者簡介:楊欣莉,北京語言大學,會計專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