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本校學生數學學習習慣上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改變現狀,筆者對學校六年級三個班的120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研究。
一、培養良好學習習慣的意義
學習習慣是指經過有意識的訓練和潛移默化的陶冶,所形成的具有相對穩定、自動重復的學習行為、心理傾向。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生以一種穩定的心理狀態有規律、有節奏地活動,獲得預期效果。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要了解他們,然后再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
農村小學生大多靦腆,不善于表現自己,相處時間長了教師才能對他們有更深的了解。目前農村小學教育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他們正處于成長階段,身心還不太成熟,大多數學生長期跟隨爺爺奶奶生活,缺少父母的引導教育,導致他們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不太理想。很多學生不能按時完成家庭作業,遇到不會的題目家里也沒人輔導。所以,教師要狠抓他們的學習習慣,以此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
筆者近期從課前、課內的行為表現及課后的安排情況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1.通過對數學的喜好程度調查發現,喜歡數學的學生竟達到96.7%。
2.通過對參加課外培優的調查發現,從未參加過培優的學生僅占21%,其他人在過去或現在都有過培優的經歷。這說明學生對數學學習比較積極主動,也說明農村家長對子女的學習還是很重視的。
3.課前預習情況調查顯示,“從來不預習”的學生僅有8.3%,但“一般不預習”的比例卻高達35%。鑒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不能很好地區分“一般不預習”和“從不預習”這兩個選項,所以我認為,具有良好預習習慣的學生約占56.7%。另外,僅有24%的學生會在不懂的地方做記號,其他人則沒有這個習慣或意識。可見,有預習習慣的那部分學生也并不全都掌握了良好的預習技巧。
4.課堂表現的調查結果顯示,53.3%的學生能夠做到上課認真聽講,10.8%的學生承認自己經常走神,其余人能夠做到基本認真,但只有50.8%的學生上課會做筆記,其余學生從不做筆記。筆者認為,要求學生適當地做些筆記是有必要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做筆記有利于學生課后的鞏固復習,也能鍛煉學生上課抓重點的能力。至于筆記內容是否該與教師所講的完全一樣,則需要根據具體的知識和教師的概括程度來定。
當對授課內容不感興趣時,有74.2%的學生選擇照常聽講,還有25名學生選擇了“沒有不感興趣的內容”,這足以說明真正喜歡數學的學生大有人在。當教師講到自己已經掌握的內容時,學生的表現如下:被調查的120名學生當中,表示不會聽講的學生有2個,說明學生還是比較誠實的,另有15名學生表示上課聽講僅僅是想表現自己。不管學生的動機如何,引導學生認真聽課是教師的責任。
考查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認真聽講,還要看學生是否跟著教師的思路開動腦筋。筆者通過調查發現,課堂上總會有一部分學生不配合,從來不思考或稍有難度就不思考的也大有人在。學生上課時對其他同學表現的關注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生的聽課情況。調查發現,當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時,幾乎所有學生都能認真聆聽。
5.對學生課后學習習慣的調查中,筆者選取了課后復習、作業完成情況、遇到難題如何解決、書寫習慣、完成作業后是否檢查、是否獨立完成作業、訂正習慣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考查。結果顯示,95.8%的學生都表示會獨立完成作業,但有良好復習習慣的學生僅有15%。有按時完成作業習慣的學生僅占75.8%,而做完作業會檢查的學生就更少了,僅占被調查人數的28.3%??梢妼W生似乎只是為了完成作業而完成作業,并沒有真正意識到作業的重要性。
在遇到困難時,學生表示,一般情況下會和同學討論解決,有30%的學生會去請教教師,剩下30%的學生獨立性較強,通常會自己思考。
學生作業書寫質量的高低,反映了學生對學習的態度。承認自己書寫得好的學生只有41%,其他人都自評書寫不是很好。教師一般會把學生的作業批改之后發下來,調查顯示,大部分學生都能及時訂正。
二、調查結果的反思
鑒于以上調查結果,筆者認為,學生的數學學習習慣對學生各方面的影響不容忽視,必須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
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大多數學習效果也不好。有很多學生很聰明,在低年級的時候成績還比較好,但是由于貪玩或者學習習慣不好,到了高年級后,與那些學習習慣好的學生的差距就顯現出來了,他們中有些到了高年級甚至會成為班上的“學困生”。所以說,智商的高低并不是決定成敗的唯一因素。
要想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認真做好家訪工作尤其重要。家訪時教師不僅要把學生在校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表現如實向家長反映,還要仔細詢問學生在家的表現,要求家長從學生的生活著手,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而達到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目的。畢竟,家長與孩子的接觸時間比教師要多得多。如果學生在心理和行為習慣上出現一些異常現象,教師更要及時與其家長或監護人取得聯系,共同商討解決辦法。如果條件允許的話,教師應時常到學生家走動,向家長宣傳一些教育政策和方法,使他們對學校產生信任,讓家庭和學校形成一股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總之,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養成的,要靠耐心與細心慢慢引導,只有持之以恒,好習慣才會逐步培養起來。教師應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耐心與學生交流,感受他們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用心、用愛培育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