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在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然而,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似乎打斷了中國之前看似的一路高歌猛進。盡管4萬億元的刺激政策曾經使得中國經濟增長短暫回升,卻終究無法阻止其下行趨勢,由2010年10.6%的增速下降至2018年的6.6%,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新”在經濟增速不斷下滑的過程中已經明確,而“常”則還遠未實現。新常態下,隨著經濟總量的增加,資本邊際產出遞減、人口紅利消失、資源環境約束邊界臨近以及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傳統的依賴投資和廉價勞動力投入以及外需拉動的粗放式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為繼。我國由“增長”到“發展”,由“高速”到“高質量”,言外之意是當前發展階段更看重增長速度以外的其他方面特征。因此,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當前經濟發展階段的重要議題。
二、以人為本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研究中,學者多用“經濟增長質量”來強調經濟增長除速度之外的其他方面特征。
關于經濟增長質量的界定,大多數研究可分為狹義和廣義兩類。前者從投入產出角度,將經濟增長效率看作經濟增長質量,比如高艷紅等。另一批學者認為經濟增長質量具有豐富的內涵,應包含多個維度。早期的此類研究只是將經濟增長質量由增長效率擴展到增長的穩定性、持續性和協調性等,仍然限于經濟增長自身的特點。任保平指出,實現經濟增長的有效性是經濟增長質量的主要目標,而人的發展是其核心。所以,后來的研究多將人們對經濟增長成果的共享同時包含于經濟增長質量的指標體系中。比如,鈔小靜和任保平從經濟增長的條件(主要指國民經濟素質的基本狀況)、經濟增長的過程(主要指經濟增長的結構)以及經濟增長的結果(主要指經濟增長的有效性以及社會福利改善的情況)三個層面評價增長質量。
如果用量變和質變加以比喻,葉初升指出量變就是經濟增長,質變就是經濟增長帶來的發展,故經濟增長質量就是經濟增長過程中蘊含的發展質變。所謂發展,是指經濟體內在因素和外部環境發生變化時,經濟體內部各種機制相互作用下帶來的變化。變化的方向即發展呈現的結果,最終目標是人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也就是說較高的增長質量應表現為經濟體內部各種機制作用良性循環,推動最大多數人生活質量的可持續改進。
另外,經濟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當前經濟發展狀況既是前一期的果,也是下一期的因,故關注發展潛能比關注當前發展水平更加重要。經濟體內部不同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層層遞進,需在不同時段評估不同變量,才能做到事前預警。
經濟增長質量的終極價值判斷核心在于人的發展,最終目標在于實現最大多數人的生活質量的可持續改進。這種持續改進需要經濟體內部各種機制的良性循環。Ranis and Stewart(2012)指出經濟增長為發展創造資源,但這一過程并不會自動實現,而是取決于經濟發展模式;如果經濟增長創造的各種可用資源在不同群體間的分配是公平的,那么人類發展的改善將反過來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縱觀國際發展經驗,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階段的國家都實現了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增長動力的順利轉型,而停滯在中等收入階段的國家則是因為沒有解決兩極分化從而未實現上述轉型(蔡昉,2011)。這些轉型的關鍵就在于收入分配。收入分配一方面影響了消費需求的規模和結構,從需求側為經濟增長提供動力,另一方面又通過影響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積累,從供給側影響了經濟體的供給能力和供給結構。與此同時,供求總量與結構動態均衡協調發展的內在規律又通過經濟活動主體的經濟行為和生產要素市場,決定了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
綜上所述,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變化,經濟增長應更重視發展結果的共享。因此為了與部分單純強調經濟增長本身特點的增長質量研究加以區別,本文采用發展質量替代增長質量。發展質量的提高表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經濟體內部各種機制良性循環,二是在此基礎上實現最大多數人生活質量的可持續改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著力點就在于推動經濟體內部各種機制作用的良性循環,即動力轉換、效率提升和結構優化的有序互動。其癥結仍然是“人”。動力轉換是效率提升和結構優化的前提條件,而動力轉換的關鍵在創新,創新的關鍵在“能動的人”。所以,要“以人為本”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實現。
三、政策建議
一是政策應以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為主要目標。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實現人的發展,所以制定政策首要考慮的應是如何提高人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
二是提高人均收入水平,縮小人們的收入差距。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增加人們幸福感和獲得感的前提條件,只有收入水平提高,人們才能滿足各種美好生活的需要。但是其意義不僅在于它是高質量發展的根本目標,更重要的是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經濟發展的動力之一來自需求,人們消費需求量的增加和需求結構的優化升級,將會促進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由于存在邊際消費傾向遞減,以及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要充分發揮收入水平提高在需求側對經濟發展帶來的動力,必須注意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縮小收入差距,尤其是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三是加強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提高人力資本積累。在演化經濟學中,供給側的演化會傳導至需求側,需求側的演化也會傳導至供給側,兩者的共同演化決定了經濟結構的變遷。要素市場上,人力資本結構影響了技術創新和技術的引進與吸收,從而影響了產業結構;反之,產業結構改變了要素的收入分配,則可能進一步影響恩格爾效應的發揮,從而影響需求結構。所以在依靠收入分配政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的同時,必須加強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供給,提高人力資本積累,才能促使供給和需求共同發力,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