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敏
近年來,公司所處內外部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內部審計工作也得到了快速和深入發展,內部審計在理念、目標、職能和內容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內部審計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進一步深化國有公司經濟增加值考核,優化資源配置,提升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的價值管理水平,實現從注重利潤創造向注重價值創造轉變”后,及時找準國有公司內部審計工作在價值管理中的空間和發展方向顯得更為迫切和必要。
一、公司價值
目前關于公司價值尚無統一的說法和標準,代表性的理論觀點多源于勞動價值論和效用價值論,在這兩種價值觀的交融、滲透和影響下,人們對公司價值的認識呈現出不同的形態,有賬面價值、市場價值、公允價值、清算價值和利益相關者權益價值之和等。因此沈靜秋、殷麗麗、時現等人認為可將公司價值定義為“滿足公司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所有利益相關者價值實現值”。
目前,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在對“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中,則重點是對公司的賬面價值進行考核和評價。2014年1月印發《關于以經濟增加值為核心加強中央企業價值管理的指導意見》則重點提出了基于經濟增加值的價值管理,則是以財務報表為基礎,以資本成本為基準。
二、關于內部審計與增加價值
國際內部審計協會在2009年修訂的《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框架》中定義內部審計為“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它通過應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治理過程的效果,幫助組織實現其目標”,同時對“增加價值”解釋如下:“內部審計通過確認和咨詢服務,增加組織實現既定目標的機會,確認運營的改進,并降低風險暴露的程度,從而為組織創造價值”。
1.監督本身即可增加價值。Jesen,M.C and W.H.Meckling認為受托理論下契約不能詳盡的將所有事項加以明確約定,只依靠委托人的約束和代理人自身承諾無法保證財務信息的可靠性,必須有獨立的第三方來見證財務信息的真實可靠,并約束代理人的行為;而審計的監督職責本身即是一種增加公司價值的功效。內部審計作為審計的一個類型,同樣可通過確認并評價管理者的經營管理狀況和所提供的信息資料,合理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可靠性,并震懾管理層以控制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的發生,合理降低信息的非對稱性。
2.優化價值鏈降本增效即可增加價值。時現認為,恰當的內部審計在波特價值鏈上起著兩個作用:優化公司價值鏈的每一個鏈節和降低鏈節間的協調成本。廖桂華認為,公司價值鏈上的內部審計,對各項作業的質量和各項作業之間的協調進行評價,并通過控制、評價使得各項活動趨于優化。
3.內部審計價值=顯性價值+隱性價值-審計成本。沈靜秋、殷麗麗、時現認為內部審計在企業價值鏈上體現的價值不僅包括顯性價值,也包括隱形價值。其中顯性價值是可視價值,即可以直接確認或者可以直接計量的價值,它一般表現為內部審計監督評價的結果,是對其查錯糾弊功能的計量;隱性價值為非直接性的價值,通過反饋機制,業務部門借以彌補各種程序上的缺陷,避免對內部控制、財務狀況,甚至對整個公司產生重大損失。
三、內部審計為組織增加價值的空間和方向
內部審計為組織增加價值應該與企業實際緊密結合,實事求是,尊重企業發展規律,根據企業所處行業、發展階段、戰略目標,立足于評價和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效果,在推動企業在戰略規劃、投資決策、生產運營、財務管理、業績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目標實現的過程中完成價值創造。
1.梳理與分析經濟業務流程,建立價值創造管理體系。英國特許會計師協會在2000年發布的報告指出,內部審計的核心職責應該體現在流程分析、流程有效性評價、流程改善和最佳實踐推廣等方面,可見流程導向的價值管理是內部審計提供價值增值服務的重要空間和發展方向。
價值鏈是實施價值管理的基礎,是明確主攻方向、制訂有效措施的重要前提。內部審計通過以財務報表為基礎,以資本成本為基準,深入企業生產經營的不同層級和不同環節,將價值創造的構成要素從財務指標向管理和操作層面逐級分解,繪制出要素全、可計量、易識別的價值樹,揭示價值形成的途徑;運用科學的分析方法,從紛繁復雜的價值樹指標中,識別出反應靈敏、影響重大的關鍵價值驅動因素;從關鍵價值驅動因素出發,選取國內外優秀企業作為標桿,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明晰價值管理的薄弱環節;針對診斷出來的問題,改善企業戰略、預算、執行等方案。
2.評估和改善企業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是董事會和管理層的重要職責,董事會和管理層應負責組織的風險管理和控制過程,但是內部審計可以通過識別、評價等方式起到一定的咨詢作用。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中的作用應該由董事會和管理層充分考慮內部審計因承擔了的管理職責而對內部審計部門獨立性的影響后確定(該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董事會和管理層對內部審計的認識和內部審計以往的表現)。
內部審計應依據國際內部審計師協會的企業風險自我評估程序和模型對企業風險進行動態、實時識別、監控和處理,使得內部審計重點從管理保證向風險保證延伸和轉變,變被動發現問題向主動發現問題和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轉變,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在風險管理方面的作用。
同時,借對下屬分支結構年度績效審計過程中,對公司存在的突出的問題和風險,特別是公司所面臨的生產質量、安全和財務等運營風險,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調查、分析、評估和預測,梳理問題成因、表現形式和未來可能的變化趨勢,向公司高級管理層提出解決或防范風險的建議,進而幫助公司預防或減少風險帶來的損失。
3.通過治理途徑。良好的公司治理則為公司的戰略和愿景的實現提供了動力和保證。內部審計是公司治理不可或缺有機組成,準確把握公司發展形勢新變化新特點新趨勢,促進完善公司治理、助推公司目標實現,是內部審計機構始終堅持如一的戰略任務和目標。
發展是企業的第一要務,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的同時,適時對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矛盾以及風險進行著總結提煉,不斷地滋養著公司的治理能力的提升,而內部審計則堅定不移地在其中發揮著其獨特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快速發展的公司所處的內外環境尤為錯綜復雜,穩增長任務極其繁重,新問題新矛盾新風險接踵而至。內部審計可以以已有的矛盾和問題形成倒逼機制,通過深入實際調查,積極科學實踐,快速抓準公司發展和員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最緊迫的問題,促進企業經營體制深化改革和主營業務轉型升級。
4.提升內部審計質量,降低內部審計成本。孫寶厚認為,審計質量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是指審計結論與被審計事項真實情況的吻合程度;廣義是在狹義的審計質量基礎之上與外在需求對內部審計的滿意程度結合。因此可以推知內部審計質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符合內部審計準則的要求的程度;二是董事會和管理層對內部審計工作的滿意度。2013年中國內部審計師協會發布的《中國內部審計準則》,提出內部審計質量控制即內部審計機構為保證其審計質量符合內部審計準則的要求而制定和執行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其主要目標之一是保證內部審計活動能夠增加組織的價值,促進組織實現目標。
內部審計可以通過加強內部審計機構質量和內部審計項目質量的控制,通過著眼于各種質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建立與實施,遵循全過程、全員、多層次的全面控制原則,保證內部審計活動的效率和效果達到既定要求,進而保證內部審計活動能夠增加組織的價值,促進組織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