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鳳敏
摘 要:近年來,現代化建設迅速,我國的綜合國力也不斷的提高。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要求教育的目的更多的要著眼于受教者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摒棄傳統教育只注重升學、成績的弊病;德育作為全面發展的首要地位,其在學習教育中的作用顯而易見。小學語文是學習好其他課程的根基所在,同時也是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課程,將道德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是為祖國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優秀人才的必要舉措。那么,如何將道德教育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呢?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策略
引言
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培養全民德育素質的民族,其在發展中一直把道德教育作為整個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小學教育作為教育的起點,對一個人一生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小學語文課程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對培養學生的德育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下面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策略談幾點自己的認識。
1、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德育滲透現狀
1.1德育滲透的方法單一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當中利用講授法展開對學生的德育滲透,教師以為此種教學方法較為簡便,學生容易接納,具有較高的教學效率,因此在大部分情況下都采用這個方法。可是并不是代表語文課堂只能應用講授法這一種教學方式,每一種教學方法都具備其自身的優缺點,在利用教學方法過程中,教師一定要靈活運用,綜合不同知識、不同情境來挑選適合的教學方式。
1.2教師未深入了解德育教育理念
現如今,大部分教師不能深入的了解德育教育理念,根本不能完全掌握好語文教材當中的德育教育內容,也無法更加深刻的展開研究。而且,因為語文教師不能深入了解德育教育理念,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成為一種表面形式,直接給學生品德思想問題帶來影響,還會直接降低學生的文化綜合素質。
2、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策略
2.1課內資源與網絡資源結合
第一,教師要深入研究語文教材內容,挖掘出德育因子。語文教材當中包含非常多的德育因子,教師在原先的知識結構上不斷對知識進行細化,把更多的德育因子歸入到原先的知識結構中,將其當作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的主要資源,當作是德育滲透的重要素材。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漸深入,與傳統的語文教材相比較,目前的語文教材更與時俱進,能夠從日常生活當中的事情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給德育滲透帶來了良好的機會。第二,教師可以展開網絡語文知識比賽,融入德育內容。通過網絡知識比賽的方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微信為例,其已經成為當前小學生備受歡迎的網絡社交軟件,并且有許多學生已經具有微信平臺建設的能力,通過展開網絡語文知識比賽,發揮出學生的網絡能力,加強學生的參與主動性,讓學生可以在競爭當中一同學習語文知識,在這樣的形式中滲透德育內容,加快了德育滲透的進程。
2.2將積極向上的思想教育滲透到語文課外閱讀中,學生在自主閱讀學習中啟迪心靈、陶冶情操,建立正確的人生坐標
語文科目具有一個得天獨厚的條件,就是語文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人文傳記、文藝小品等文學知識,詩詞歌賦等古文知識都非常豐富。在語文教學之外的課外活動中,可以將德育滲透進語文的課外學習中來,既能夠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學習,也能夠提升學生思想品德水平。在語文課堂之外,教師應該積極向學生推薦選讀書目,開闊學生的視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在書目的選擇上,教師可以把德育精神融入進去,讓學生涉獵一些如《過零丁洋》、《泊秦淮》、《從軍行》等愛國主義題材的文學作品,《明日歌》、《龜雖壽》等飽含人生哲理的詩歌作品,都是對學生潛移默化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方式。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積極向上的文學作品上來,學會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使學生在課外閱讀既獲得了語文知識,又提升了思想品德素質,可謂一舉兩得。
2.3豐富德育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小學語文教學任務相對來說比較輕松,因此,通過多方式、多內容、多形式的方式進行德育滲透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大部分教師往往只是讓學生通過簡單的閱讀及讀后感的方式進行德育教學,這種方式無法從根本上使學生產生共鳴,教育效果收效甚微,長時間單一方式的教育,只能使德育的滲透索然無味。因此,豐富德育教學內容,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才能使教育這項事業事半功倍。首先,豐富教學形式,教學不能一味地遵循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的方式,可進行翻轉課堂,適時地調換角色,便于學生更深地理解、更好地掌握;其次,通過多媒體教室觀看更多的德育題材的影片來拓展課外德育教學。目前我國部分不發達地區對于知識的獲取更多地來自于學校,小學生學習工具欠缺,自我拓展課外知識能力有限,因此,教師篩選、提供的部分德育教學內容可極大地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
2.4充分發揮語文教材優勢進行德育滲透
教材是學習的基礎,既可以幫助教師理清教學思路,又可以幫助學生系統地學習知識點,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在教材中深度挖掘德育因素,在傳授傳統課程知識點的同時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教師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時可分為三個階段:(1)課前。教師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并向學生提出課前要思考的問題;(2)課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詳細講解其中的道德觀點,并與學生展開交流與互動,加深他們對所講內容的理解;(3)課后。教師應根據課堂上所講授的內容為學生布置相應的家庭作業,以強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消化。
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為學生進行德育滲透,要采用科學的德育滲透方法、提高教師自我修養、課堂教學中融入德育、語文課外活動中德育滲透的策略,教會學生語文知識的同時,教會學生們正確的德育觀念。事實證明,語文教學當中教師們要有效的進行德育滲透,進而實現立德樹人的最終目的。為了更好的加強德育效果,一定要深化教師德育教育理念,要做好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運用多種德育滲透方法、閱讀教學中滲透德育、寫作練習中滲透德育、課內資源與網絡資源結合的策略,從而良好的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張文莉.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有效策略[J].教育觀察,2018(10):101-102.
[2]徐綠林.淺析小學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7(10):42-43.
[3]張玉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策略[J].基礎教育研究,2015(18):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