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翔
摘 要: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企業要想脫穎而出必須要積極改變管理模式,而精益生產管理模式則是企業重現活力的關鍵。基于此,本文首先提出了企業管理中進行精益生產管理應用的必要性與該種生產管理的特色,然后介紹了將精益生產管理運用到企業管理中的具體措施。以此來供相關人士參考。
關鍵詞:企業管理;精益生產管理;應用
引言:
精益生產管理主要旨在將顧客作為生產的助推劑,最大程度地消除生產過程中的浪費,讓企業依賴成本效益而摒棄陳舊規模效益,實現企業自身的轉型升級,達到顧客與企業共贏的局面。
一、企業管理中精益生產管理的必要性
(一)經濟大背景分析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中國作為勞動力市場豐富的國家,大部分企業在經濟發展中都主要依賴于勞動力來進行勞動密集型產業,以規模效益帶動企業的發展。然而,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術的普及,僅僅靠大產量已經很難樹立自身的特色,最終被市場潮流淹沒。與此同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其對生活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對企業生產質量的關注度也隨之提高,這也促使企業更加深入了解顧客的需求和加大對企業生產商品質量的關注度。精益管理則符合現今人們的需求,這一管理模式能夠針對客戶的要求進行生產計劃的制定,并按照計劃進行相關的生產活動,同時,“精”益管理也讓產品的質量得到很好保障。
(二)企業競爭環境分析
創業政策的頒布和國家對創業企業扶持力度的加強都讓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企業面臨的競爭對手數量劇增,而陳舊單一的管理模式也無法讓企業在市場中展現其自身優勢,也就不能在所從事的行業脫穎而出,最后在激烈的競爭中逐漸大眾化。由此可知,實行一種新型的生產管理模式迫在眉睫,而精益生產模式的出現為企業的轉型提供了一條新道路,通過這種生產管理方式,可以讓企業在生產的各方面都更加精細、準確,最終在企業間的競賽中名列前茅。
二、企業管理中精益生產管理的應用準則
(一)關注價值流的意義
供應商到企業、企業加工生產與交付產品給顧客的全過程,即給原材料賦予價值的過程就是價值流。對于精益生產管理來說,對價值流的詳細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是保障精益生產管理成功的重要步驟,因此,從接收訂單到完成生產及產品發出都要做出對其價值流的分析考察,以此來更好地對企業的發展前景進行精確地規劃,保障生產的順利進行。
(二)確定產品價值
產品的價值主要是由其質量決定的,劣質的商品即使生產過程簡單、耗時短,也不會被人們所喜愛與接受,同時,若是產品的加工工藝過于復雜且其生產的原材料價格過高,這就會導致整個產品的成本過高以至于不被大部分顧客的承受能力所接受。這兩種產品對企業來說都是無價值意義的,由此可見,對產品質量與價格的把握都是極為關鍵的,這就需要企業在生產某一產品時要確認其生產的意義與價值。
(三)注重客戶帶來的價值。
客戶是精益生產的對象,增強企業與客戶之間的聯系與合作關系刻不容緩。而只有達到顧客的需求才能得到其信任,從而促進雙方的長期互惠合作,讓顧客的需求來作為企業產品獲得效益的助推器,保障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精益生產管理自身的顯著特色
(一)嚴格的質量管理
對于一個企業來說,產品質量的高低是最為關鍵的一環,是展現企業實力的最好憑證,而精益生產管理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極為嚴格,力求每個產品都有最好的品質。因而,對生產員工優良意識的培育及其認真負責工作意識的樹立極為看重,讓員工以積極謹慎的態度來進行生產活動,從而減少質量差、質檢不合格的產品數量[1]。保障產品質量在一方面也是保護企業的聲譽,讓企業的發展前景更加開闊。
(二)團隊形式進行工作
團隊的作用是強大的,精益生產管理的一大特色就是團隊協作,通過小組工作讓組內成員相互配合完成生產工作,可以加強企業員工之間的凝聚力,讓工作更加迅速的完成。其次,在碰到工作中的難點難題時,也可以匯聚眾人的智慧來進行問題的解決,不同員工對問題的不同看法也可以讓問題的解決更加全面、完善。總而言之,精益生產管理中的團隊工作模式可以讓員工發揮所長、各司其職的同時讓難題的解決更加迅速。
(三)與市場緊密結合
精益生產對于市場調研的要求極高,因此對市場中顧客需求的提前考察是必不可少的,當然,除了市場的需求,用戶的消化程度與市場該產品的消耗數量等數據也是極為重要的。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實時、準確采集,制定一份最為適當的生產計劃,才能避免生產過程中造成的浪費。同時,按照生產計劃進行生產也可以讓各個環節的配合更加連貫,減少了操作上的浪費。
四、精益生產融入企業管理中的具體措施
(一)縮減時間
1.減少生產時間
工作流程、產品搬運和產品等待的時間都是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無法避免的,這段時間越長,并不代表著生產工藝的復雜性,也不能增加產品自身的價值,相反還會增加生產該產品的成本費用,所以對這些過程時間的縮短是不可缺少的。在精益生產管理中首先是對產品生產的各個階段耗費時間有一定的了解,并發現其中的非必需時間,合理將幾大環節連貫起來,將不必要的流程進行刪減,減少產品在各工序間的運輸次數,最終達到縮短時間、減少浪費的目的。
2.減少作業轉換時間
企業生產的產品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具有多樣性,針對不同顧客的需求對產品的生產品種、生產時間的選擇也都不同。此時就需要進行內外部作業的轉換,通過減少設備調整的時間和使作業轉換時間得到縮短,來使作業率達到最高水平。縮減作業轉換時間首先是要對內外部這兩種類型的作業轉換進行區分,對于內部作業轉換,就是必須將機器設備停止運行來進行產品種類、工序的切換,而外部作業即是在不影響設備運行的前提下對作業進行轉換。其次為了讓生產時間更短,將內部作業轉換變成外部作業轉換則是一條有效的途徑。除了這種方式,還可以通過對外部作業轉換進行標準化規范和利用一些輔助性工具來使作業同時進行的方式來減少作業轉換所耗時長。當然,在這些措施的采取不僅需要思路與計劃,對于未知的困難也要提前進行預測并提出相應解決的辦法,讓工作人員在碰到突發情況時不至于驚慌失措。
(二)完善企業內部管理制度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1.生產管理制度標準化
企業內部的生產管理制度是企業生產的最為基礎的標準,因此對于生產管理制度的規劃也顯得極為重要的,必須全方位、無死角的進行各方面作業標準的制定。達到這一目標,第一是要砍去作業中多余的部分,對生產中非必需的動作進行分析,并對其提出改進的辦法,最后使得動作的標準化。第二是要具體進行規劃,通過觀察分析與計算得出單位產品完成的標準時間區間,對產品生產的具體步驟制定,規范產品的質量達標準則等,讓生產體系更加規范化[2]。在標準制訂之后要進行的就是監察環節,目前大多數企業都存在操作人員粗心大意、做事不夠嚴謹的問題,這就是監察缺失導致的后果,通過監察標準的規范化,對工作人員的工作進行限制,讓工作人員更加熟練的掌握作業標準并執行,消除無效動作與時間,增加附加值高的勞動,從而使作業的實際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2.人員管理制度精準化
員工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來源,對員工管理制度進行精準化規范可以讓企業更加強大。對于生產環節來說,重要的不是勞動人員的數量多少,而是是否與生產環節相匹配、相適應。這就要求企業進行少人化作業,即應生產的需求來變更作業人員的數量,解決人員冗余的問題,合理調整資源的分配,讓生產任務的完成更加順暢,也進一步使企業的勞動生產率得到提升。在企業中,阻礙勞動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崗位設置中分工過于細致,招聘的勞動力過多且不注重對人員素質的考察。因此,在人員管理制度的改革上,首先要對企業的原有部門進行重新組合,對重復無效勞動進行解決,讓每位員工都能分派到最適合的工作類型與工作量,即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其次,生產過程的復雜性也要求在不同環境中所需的技術人員也有差異,這就需要實時進行人員分配的調整,從而達到人員使用的效率最大化。最后就是要對員工進行相關技能的培訓,提高員工的技術水平與工作素養,讓員工對工作充滿熱情才能更好地發揮其自身優勢來進行作業,在這一方面,對工作認真負責的員工進行獎勵則是一條有效途徑。
(三)進行作業的不斷改進
只有不斷的改善才能有進步,合理開展相關建議活動,可以廣納意見,及時地發現企業中存在的空殼子作業,從而將這些對企業無意義的作業刪減,減少無意義的人力、物力及財力的投入,與此同時也可以更進一步的挖掘出企業中富有潛力與價值的作業,并對其附加值進行提升,達到精益求精的目的,從而促進企業不斷創新改進。保障這一過程的實施,首先要改變公司內部的大環境背景,進行鼓勵持續改善氛圍的營造,并設立獎勵政策與機制,對提出有效建議的員工給予獎勵,對于企業內部生產管理的改造也要實時公示,讓員工及時了解改革情況,激發其工作熱情和讓員工對企業的未來發展更具希望,增強企業內部員工的凝聚力。
五、總結語
傳統式的生產管理模式易產生大量人力、物力與財力的浪費,而精益管理則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企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浪費現象,除此之外,精益管理的以顧客為助推器特色也讓企業對市場現狀的掌握更加實時、準確。總而言之,此種管理模式帶來的是企業內部資源的最大化利用,讓企業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展現特色,促進企業生產模式的優化從而帶動經濟迅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齊康.精益生產在大型設備制作和管理中的應用[J].現代制造技術與裝備,2017(9):178-178.
[2]蔣冬華,陳娜,劉易鳳.“精益生產”理論在精神科護理安全質量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34):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