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樓鳳
摘 要: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教師不僅要對學生嚴格要求,還要適時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據調查可知,小學生通常認為教師就是權威,教師的激勵會讓學生樹立自信,增加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所以激勵性語言對小學生學好語文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激勵性語言;小學語文教學
在新課改的教育背景之下,教師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的評價,也逐漸意識到了評價對小學生學習的重要性。經常使用激勵性語言能夠促進學生學習,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因此,本文探討的是教師如何更好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激勵性語言,促進學生學習。
一、激勵性語言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
小學階段,教師是學生在學校接觸比較多的人,是權威的象征,對教師有著絕對的尊重和喜愛,所以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來講能夠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教師經常激勵學生能夠讓學生增加對教師的好感和學習的積極性,主動進行學習,是一個正面作用。并且,隨著年齡逐漸增加,所學習的知識也越來越難,學生很容易感到不適應。這是如果教師能夠對學生進行激勵,那么學生就會化被動為主動,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更愿意上語文課。另外,小學生普遍具有“表現欲”和“虛榮心”,得到教師的表揚可以高興很久,對他們來說,教師的激勵就是對他們的肯定和期望[1]。反之,如果教師總是批評學生,學生就會認為這是教師對他們的否定或者教師不喜歡自己等,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打擊,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失去自信。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常常對學生表示肯定,對學生進行激勵也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
二、激勵性語言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運用
(一)運用多種激勵形式
什么是激勵性語言呢?對于小學生來講,激勵性語言就等同于“表揚”。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時隨地對學生進行激勵,如課堂提問、朗讀課文、背誦段落等環節。且語言也有很多種形式,不僅僅是簡單地“說”,還可以是肢體語言、書面語言等多種形式[2]。因此,教師要合理運用多種形式,多種途徑的對學生進行激勵。這樣學生可以樹立起學習語文的自信,更加喜歡學習語文,讓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比如,在學習《媽媽睡了》時,教師就可以設置朗讀、提問等環節,然后對學生做出激勵。如“誰可以將課文朗讀一下?看看誰能把大家帶進課文里面去。”“誰能說一下,睡夢中的媽媽的形象是怎樣的?為什么睡夢中的媽媽也很溫柔?”等。在學生朗讀完,回答完以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激勵:“嗯,朗讀的很好,把大家都帶進去了。”“回答的非常不錯。”或者拍一拍學生的肩膀表示肯定,對學生微笑點頭等。這些都是“語言”上的激勵,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的欲望。
(二)利用語文學科優勢
語文是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學科,是對五千年文化的一個沉淀,是展示語言魅力的學科。因此,教師再對學生進行激勵時也要利用語文學科的優勢,拒絕千篇一律的語言激勵,借助語文學科中豐富的語言來激勵學生,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教師對學生的贊揚,保持小學生對激勵性語言的興奮感,還能夠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比如,在學習《找春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課文,對于朗讀的好的學生,教師除了說“你真棒。”“讀的非常好。”以外,還可以對學生說:“你讀的課文仿佛把我們帶進了春天。”“原來春天在你的朗讀里。”“孺子可教也。”等。讓學生真實的感受到教師的真情實感,而不會認為教師是在敷衍自己。所以在激勵學生時,教師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用豐富的語言激勵學生。
(三)使用科學方法激勵
教師在進行激勵時,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運用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激勵,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差異來進行激勵。如學生的年齡、性別和性格特點等。因人而異,不能“統一標準”。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和教學實際情況來運用不同的激勵性語言,更能將激勵性語言的效果發揮到極致。教師要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點、優勢、疑問點掌握清楚,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激勵。
比如,教師可以對學習比較優秀的學生說:“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對學習比較弱的學生說:“你已經做的很努力了,再繼續加油。”對表現不佳的學生也不要急著批評和責備,而是要在弄清楚事情緣由后進行善意的批評和引導,如“老師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給她道個歉,下次記住不要這樣做了。”等。教師還可以多與學生接觸,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以便掌握學生情況,對學生的激勵更加有針對性,貼近學生的想法,被學生所接受。教師對學生有愛護和關心,多從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學生才能對教師有更多的尊重,對以后的語文學習也有好處。
結語: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要明確激勵性語言的重要性和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的意義,然后運用多種激勵的方式和本學科的優勢,使用科學正確的方法對學生進行激勵,推動語文教育的發展,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邵重喜.試論激勵性語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兒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8):54.
[2]王永珍.試論激勵性語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魅力中國,2018,(49):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