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強 林倩 牟勝茂
摘 ? 要:通過對種業發展現狀的梳理,指出了種業發展存在諸如育種創新能力缺乏、育種新技術應用相對滯后、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展示工作不到位等問題,提出了重視自主創新,培育核心競爭力;延伸整合產業鏈,提高綜合競爭能力;以發展非主要農作物為引領,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開展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工作,篩選優良品種等對策建議。以期調整育種方向、強化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種苗選育、延伸整合產業鏈的途徑,加快構建現代種子產業體系,以種業為引領,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關鍵詞:種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對策
當前,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正在按照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和“到2020 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 2035 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 2050 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的總目標,穩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種業是農業產業鏈的龍頭,種業發展了才能更好地推動農業發展。
本文以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為背景,抓住我國農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有利契機,結合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工作,提出了發展現代種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對策建議,希望能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添磚加瓦。
1 ? 煙臺市種業現狀
1.1 ? 主要農作物品種創新成效顯著
煙臺市先后選育并經國家、省審定的農作物品種達150多個,許多品種在全省、全國大面積推廣,是全國著名的新品種育成創新基地。特別是在玉米、小麥新品種研發方面名列全省乃至全國前茅。例如,煙臺市育成的煙單14、掖單2號玉米雜交種,開創了我國緊湊型玉米雜交種的先河;煙單5號是我國第一個糯玉米雜交種;登海618實收產量1 511.74 kg/667 m2,創全國2013年玉米高產新紀錄;萊州137小麥品種產量達773.86 kg/667 m2,創全國1999年冬小麥單產最高紀錄;海花1號產量達746.3 kg/667 m2,創全國1983年花生單產最高紀錄;玉米品種掖單13號選育與推廣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玉米雜交種煙單14號、金海5號選育與應用,魯麥14號的選育和應用,煙農19號選育及開發,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另外,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煙臺市有170多個新品種獲得植物新品種權。
1.2 ? 種子技術支持體系不斷完善
國家在煙臺市投資建立了“煙臺市國家級品種區域試驗站” “山東省萊州市玉米良種繁育基地” “山東省煙臺市農作物新品種推廣示范基地” “國家玉米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玉米新品種技術研究推廣中心”等建設項目,總投資達5 000多萬元,為提高煙臺市種子產業化水平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1.3 ? 種子產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目前,煙臺市共有各類種子企業29家,其中育繁推一體化企業2家、雜交玉米種子生產經營企業7家、主要農作物常規種子企業4家、非主要農作物種子企業16家。企業總資產達到68億元,年銷售農作物種子1億kg左右,銷售收入25億元左右。
1.4 ? 非主要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品種登記數量不斷增加
近年來,蔬菜、果樹和花卉等非主要農作物產業獲得長足發展。其中,蔬菜播種面積約占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20%,并有持續擴大的趨勢。果樹(蘋果、桃、櫻桃)的種植面積約占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的60%,非主要農作物的產量和產值均已超過糧食作物,成為煙臺市第一大類農產品,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果蔬業已成為部分縣市區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從投入產出比等經濟效益指標看,蘋果、大櫻桃、蔬菜等非主要農作物產業的發展,對實現農民人均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具有決定性的地位和作用。在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方面,品種選育單位申請品種登記的積極性較高。2017年5月1日,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管理辦法正式實施,煙臺市種子站高度重視,并組織各縣市區種子管理部門和有關種子企業進行了專題培訓,廣泛宣傳發動,強化工作銜接,積極做好服務指導和登記申請材料的初審工作。截至目前,煙臺市已經整理上報各類申請登記162份,其中已公告83個,主要涉及蘋果、桃、葡萄、梨、甘薯、大白菜、黃瓜、花生8種非主要農作物。從登記的情況看,登記數量還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2 ? 煙臺市種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 主要農作物種子市場競爭加劇
特別是玉米雜交種子,隨著國家農業供給側結構性的調整,國家繼續調減玉米面積而且玉米收儲繼續執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政策,玉米種植面積連續大幅度下降,導致玉米種子市場嚴重供大于求,市場競爭更加殘酷。2017年6月,煙臺市玉米種子庫存為3 114萬kg,同比增加249%。
2.2 ? 受制于育種研發能力,企業持續盈利能力較弱
從事主要農作物常規種子生產經營企業,由于沒有育種創新能力,加之常規農作物種子利潤低、良種補貼項目取消后,有的企業出現了經營困難的尷尬局面。如萊陽市種子公司為國有企業,沒有育種隊伍、人員多、負擔重,前幾年通過小麥良種補貼項目和花生原種補貼項目的實施與代銷玉米種子等途徑維持著日常運轉,隨著農業政策的變化和涉農資金的整合,補貼項目取消了,銷售常規農作物種子沒有了財政補貼,價格優勢沒有了,總量也上不去,公司經營困難,人員工資也不能按時、足額發放。
2.3 ? 高科技育種創新技術應用相對滯后
目前,高科技育種技術和方法,如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品種與環境互作及氣候環境分類、雜種優勢預測、單倍體育種、轉基因育種等已在國際性公司得到了廣泛應用。而煙臺市科研育種單位,由于受高科技人才缺乏及新技術應用投入費用較高等因素的限制,仍然主要采用有性雜交、人工選擇等傳統育種技術,與國際大公司相比存在很大差距。這種模式主要依賴于育種家的經驗和機遇,存在很大的不可預測性,因而導致品種穩定慢、測交組配數量多、田間試驗壓力大,選育出好品種的工作量大、概率小。
2.4 ? 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展示工作不到位
2018年全國農技推廣中心已開展部分非主要農作物種植展示工作,但是由于展示點不多、展示作物種類不全、距離遠不便于觀摩等原因,難以對煙臺市的非主要農作物產業發展起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因缺乏相關經費支持,煙臺市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工作也沒有開展。如果不開展展示示范工作,不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勢必會導致良莠不齊的登記品種充斥市場,給非主要農作物生產用種安全帶來隱患。
3 ? 發展現代種業的對策與建議
3.1 ? 重視自主創新,培育核心競爭力
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沒有過硬品種,很難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下來。要生存發展,就要不斷創新管理模式,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要建設育種創新平臺。引導各方成立育種創新委員會,負責指導各類育種資源聚集和整合、人才隊伍建設等。
二是要開展資源聯合與創新,適時調整育種方向。育種平臺要充分發動并吸引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各類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不同單位參與,形成了具有“政、產、學、研”聯盟特色的平臺。整合不同單位人才隊伍和種質資源參與自主創新,實現資源、技術、人才上的優勢互補。根據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平臺要適時引導企業優化營銷區域和調整育種方向,結合玉米“四區兩專”產區的自然稟賦,從耐密種質資源創新、提高抗逆性、適應全程機械化等方面入手,選育適宜推介的品種,為種業振興繼續貢獻煙臺智慧。
三是要積極推動成果轉化。政府、企業作為創新平臺的參與者,也是平臺科技成果的重要使用者和購買者,通過創新消除了科研成果市場化的轉化障礙,提高了農業育種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使科研成果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
四是重視新技術的應用。鼓勵企業積極采用轉基因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單倍體育種等高新技術,加強常規育種技術與高新育種技術緊密結合,推動傳統的“經驗育種”向高效的“精確育種”轉變,縮短育種周期,提高優良品種選擇效率。
五是注重人才培養。強化種業領軍人才培養,進一步完善科研人才激勵機制和自主流動機制,鼓勵引進高層次種業科技和管理人才。選派人員外出深造,培育科技創新團隊。加強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交流合作,建立教學、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的種業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種業人才流動機制,鼓勵科研人才進入種子企業從事商業化育種及相關科研工作。
3.2 ? 延伸整合產業鏈,提高綜合競爭能力
積極引導種子企業與專業化服務組織,肥料、農藥等農業投入品企業成立產業聯盟。在新品種的適宜地區,銷售種子的同時,配套供應相關農業投入品,實行統一的田間機械作業,整合耕、耙、播、收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降低農業投入成本,形成機械化作業、訂單化生產和企業化管理的運行模式。種子企業要由單純賣種子向賣材料和服務轉型,以“種子+”延伸整合種子上下游產業鏈,增加市場份額,提高競爭力。
3.3 ? 以發展非主要農作物為引領,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一是要充分認識非主要農作物對產業的引領作用。種業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種業重點由糧食作物向糧經飼作物特別是特色作物轉變。在這輪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非主要農作物將充當主力軍的角色,而由花生、甘薯、馬鈴薯、蘋果、桃等非主要農作物組成的特色作物,將在這輪產業轉型和鄉村振興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二是要注重發展方式的轉變。要充分釋放農業發展潛力,就應當跳出農業發展農業的觀念,單一作物種植之路發展后勁不足,因此推動產業融合、謀求跨界發展或成為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選擇之一。積極挖掘農業不同的功能業態,促進農業與旅游、農業與互聯網、農業與加工業等深度融合,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和鄉村旅游等新業態,推動一產“接二連三”融合發展。這是鄉村振興的落腳點,也是鄉村振興的著力點,更是促進農民增收的發力點。三是要注重總結成功經驗。非主要農作物產業要發展壯大,需要“樣板田”和“典型案例”的示范帶動作用,在發展的過程中,適時總結推廣成功經驗能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四是要加強新型產業從業人才技能培訓。產業要發展,離不開人的參與。通過定期舉辦各類培訓班、田間大講堂、現場觀摩會等靈活多樣的方式,加強產業人才培養,讓“生力軍”重新回到田間地頭。
3.4 ? 開展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工作,篩選優良品種
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工作,既能為登記工作的事中、事后監管提供有力抓手,也能為各地農業主管部門在開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過程篩選出適宜作物和品種。隨著登記作物種類和品種的增多,開展登記作物品種種植展示評價工作顯得尤為迫切。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分區多點種植,根據品種展示綜合性狀表現,篩選出一批優良特色非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進行集中推介,為產業結構轉型選種及用種提供現實依據。建議設立專項經費,開展非主要農作物品種展示評價工作。由各級種子管理部門組織實施,從安排品種展示、良種良法配套、觀摩交流活動、公布展示結果等環節入手,集中展示一批產業急需的非主要農作物品種。
(收稿日期:2019-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