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軍
摘要:本文對體育社團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關系進行相關分析,并對體育鍛煉與其它影響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因素進行分析。通過知網等網站資源查閱了大量體育社團與社會適應能力相關的文獻資料。體育社團對于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有著顯著地提高,從而對大學生畢業更好的步入社會打下基礎。
關鍵詞: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體育社團;社會適應能力
如今大學生參與工作后出現就業質量低于社會平均水平的現象,而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其就業質量。
社會適應能力一直以來都是社會生存不可缺少的能力。然而現如今21世紀,愈演愈烈的社會競爭對于大學生適應社會適應能力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而大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一員,要求大學生不僅要有創新理念和扎實基礎,更要具有適應社會環境變化,懂得如何與人相處,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
體育社團作為課外體育活動的主體力量,具有活動內容與形式多種多樣、空間范圍廣泛等特點,在未來大學生走向社會及時調整自己適應社會現狀具有很大的影響。
1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內涵解讀
著名科學家達爾文是最早提出“適應”一詞,從自然選擇原理來解釋適應的起源,闡明要存活下來個體要極度適應社會環境,在遺傳后代上會選擇有利的變異遺傳。在生理學中,適應指的是在一個器官里,外界的事物持續作用,使器官內部的物品不斷變化以應對這一變化的現象。當我們想要去改變周圍環境的時候,應該先多多審視自己,要讓自己適應這個社會,而并非社會去適應個人。在這里我們要提出一個全新的概念,即社會適應能力,它是指個體面對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和世界概況,為了更好的融入其中,面對這些變化的因素所提出的要求,不斷改變調整自己的世界觀、對事物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等。我們通常講一個人有較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是指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對日常所處的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其二在社交活動中對于為人處事原則的掌握以及隨機應變的能力;其三是將二者統一起來,針對環境的變化所采取的應變措施。社會適應能力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就是對人際適應的能力,一方面是對事,考量處事能力;另一方面是對人,考量與人交往能力。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主要是用來衡量應屆畢業生在面對從學生到社會工作者這一身份的轉變時,能否及時調整自己,主動融入社會。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主要籠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時代的適應、二是對大學校園的適應,三是對從學校走入社會時的適應。
2提高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分析
通過大量文獻發現,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研究是當今時代的熱點研究,很多學者已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這個問題做出相關調查與分析,管學軍在調查研究中發現,大學生對社會的適應能力還有還能多欠缺,具體有:自我定位不準確,不能正確認識自身與他人,不能樹立準確的價值觀,人機溝通能力不足等。尚亞飛在就業視角下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結構探析,一文中提出,大學生適應能力主要涉及人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自我認識和定位、團隊合作能力、自信和情緒調節能力這六個方面,在不同的調查對象中,人際交往能力都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個維度,其他維度的選擇卻不盡相同。剛入職大學生與高校老師的維度選擇相差率不大,本科在讀大學生的選擇卻相差較大。就業難是近年來大學畢業生面臨的一個持續性問題,該問題與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不樂觀有關,從一項調查中可以看出,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特別差與較差率高達73.4%。從大學生角度來看,只有提升社會適應能力,才能解決個人就業問題;從學校角度來看,應當迫切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為大學生制定就業計劃提升社會適應能力.
3體育社團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價值
3.1利于人際交往能力的提升
體育社團活動的內容種類紛繁復雜,除了常規的每周活動外,還會經常性地組織或參加各級各類的比賽,因此,它是一個面向多方的團體,會員可以結交來自四面八方的同學和其他學校的學生,還要與相關專業的指導老師,學長學姐以及社會人士交往,通過這種多方位的接觸交往方式,大學生可以學到如何向不同的對象表達及與他們進行不同目的的溝通,以達到高效率的結果。通過參與體育社團的活動,學生有意識地提高了溝通與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高了社會適應能力。
3.2強化活動組織協調能力
高校體育社團是一個自愿性集體組織,由學生自己創建,自身管理,老師負責監督。學生自主制定社團里的活動計劃。每個社團為成功開展一項活動,都必須經歷如何開展活動,這就需要同學之間相互協調。在平時活動和訓練中,隊員之間不斷增強肢體和眼神的了解,形成一種默契,從而發揮最佳的團體效益。于是在這過程中,大學生就將自主的形成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為團隊的榮譽一起努力。
3.3培養團隊合作與競爭意識
現代社會充滿機遇與挑戰,大學生要想在這個社會站住腳跟,擁有競爭意識是十分必要的,才能不被社會所丟棄,牢牢立足于現代社會。體育作為一項競技運動,與競爭意識密不可分,體育鍛煉將有利于大學生參與與競爭意識的發展。
4結論
高校應當發揮學校的體育資源,為學生提供有效體育資源,體育教師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多多參與以自己與同學結伴的各種體育娛樂活動形式,并開展體育社團活動,與同學之間多多交流,擴寬自己交際網,加強人際關系,讓大學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周騰飛. 大學生體育活動對其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的研究[D].西安體育學院,2018.
[2]吳佩瑤. 體育鍛煉與非鍛煉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比較研究[D].成都體育學院,2018.
[3]謝大靜. 體育學習集體適應對高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6.
[]劉娜. 高校課外體育活動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影響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4]田謐.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探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2.
[5]李衛平.高校畢業生社會適應能力與就業壓力的關系研究[J].中國人才,2012(08):112-113.
[6]笪學軍.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研究[D].河海大學,2005.
[7]尚亞飛.就業視角下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結構探析.廣州番禺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