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要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來完成的,情感的一些特性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很多要求。要想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積極地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把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極情感轉化為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情感,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情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要求
情感是人們內心的一種體驗,表達了人們心理的需求、愿望和態度等。思想政治教育由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環境等要素構成,包括灌輸與接受兩個部分,教育對象在接受的每一個階段和環節上,以其自身內容參與到教育活動中,其中,情感作為一種非理性因素是影響教育接受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作用
1、推動激發作用
“人的行為和認識的需要的內在動因最終要以情緒的形式來表現。情緒是主客體發生關系時主體方面最積極的反應,或者說是不加選擇的第一次、也是最直接的反應。”【1】情感作為人的心理活動的重要因素,能夠喚起人的動機,激發人的意志,推動道德發展的方向。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其行為不僅受思想認識的支配,也受感情的驅使,人們為了達到某種預定的目標,更離不開情感的推動作用。正如列寧所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2]當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情感導向一致時,就會產生二者的心理共振和情感共鳴,同時,如果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有較積極的情感體驗和較高的道德認識,就會將教育內容深深根植于他的精神世界,并產生主動向教育目標所要求的道德行為規范靠攏的愿望。
2、評價調節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是一種評價性知識,只有在被受教育者接受以后,進入到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引起相應的情感共鳴,成為受教育者的內在需求和所追求的行為目標,才有可能轉化為人們的自覺行為。在這一過程中,受教育者的內在需要得到滿足并以愉快的心情接受教育,即使新知識與自己已有的認知相沖突,也能客觀地進行比較評價,調節已有的知識結構,這時,接受主體的積極的情感體驗能將矛盾與沖突協調到最低程度。并且,一個人的“行為決斷”是一個復雜心理過程,有著眾多的情感因素在其中,因此,情感還影響著人們對行為選擇的評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發現與培育教育對象積極健康向上的情感,努力發揮其對教育對象行為選擇的評價作用。
二、情感的特性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由于受教育者的情感體驗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就會不同。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要根據情感的特性,努力排除情感障礙,有效發揮情感所產生的積極效應,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有效性。
1、情境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境育情。
情境包括自然和社會的具體環境,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發生的,情境對激發人的情感具有特定意義,可以說,情感是隨情境的產生而產生,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的。一般來說,當具體環境及其屬性與人的需要一致時,就會產生喜悅、愉快等積極的情感體驗;而當具體環境及其屬性與人的需要不一致時,就會引起失望、憤怒、厭惡等情感體驗。良好的情境能夠在潛移默化中給人以愉快的情感體驗。先進、完備的教育設施,輕松、活潑的教育氛圍,形象、真實的情境再現等都能夠使受教育者情緒高漲、感同身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培育受教育者的情緒情感時,要注意善于根據客觀情境來判斷他們的情感狀態,并且要善于創造良好的情境條件來以境育情,培養他們的良好情感。當然由于個體需要具有差異性,同樣的情境有可能會使人產生不同的情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根據受教育者合理的、現實的需要來創設適當的情境條件,以能達到以境育情的目的。
2、兩極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需育情。
情感的兩極性是指人們的情感具有肯定和否定這兩種對立的性質。如快樂和悲哀、熱愛和憎恨、興奮和煩悶等。一般說來,凡是外部事物滿足主體需要就會使人產生肯定的積極情感;反之則會使人產生否定的消極情感。當然,情緒情感的兩極性對立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從一般意義上講,積極的情感對人的行為具有促進作用,而消極的情感對人的行為具有削弱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是做人的工作,不能盲目地以境育情,還應從受教育者的實際需要出發,積極地關注、關心、關愛自己的受教育者,強化其積極的情感需求,抑制其消極的情感體驗,并善于創造條件,使消極情感向積極情感轉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為受教育者所信服、所接受。
3、感染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情育情。
情感的感染性是以情動情,當教育者在傳授教育內容時所表達的感情真摯、形象生動、內容新穎,并且與受教育者有著類似的感情境遇時,才能對受教育者的情緒情感產生感染效應,從而產生思想共鳴。同時,教育者對教育對象的熱愛、關心、信任和期望,也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教育者只有充分尊重教育對象,激發出教育對象的內在情感,才能使教育對象在情感上容易接受、認同教育內容,并且產生積極向上的態度和高尚純真的情操,形成自覺探求真理的無限激情。所謂“親其師而信其道”,這樣,教育對象才會提高對教育內容的接受程度,把情感遷移到教育者所傳授的知識、所指導的領域,所提出的要求和期待上,從而轉化為自我教育的內在動力,起到以情育情的效果。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推動激發、調節評價的重要作用,情感的情境性、兩極性和感染性要求我們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善于利用時機,激發和保護受教育者的積極性情感,抑制和轉化其消極性的情感,以境育情、以需育情、以情育情,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從而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朱小曼.情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2]列寧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