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紅年
摘要:伴隨全球化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鎮特色逐漸缺失、風貌趨同。塑造城鎮特色風貌,有利于傳承當地文化,塑造城市名片,促進經濟發展。當前關于城鎮特色風貌塑造的研究雖多但雜亂,尚缺乏一定的針對性。本文聚焦邊境口岸型城鎮,以云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的特色風貌規劃實踐為例,探討利用特色資源評價、特色風貌定位、風貌體系構建等方法,通過風貌區、風貌廊、風貌核、風貌標識等不同空間層次的要素載體,塑造孟定鎮的特色風貌。并依據實踐案例和現有研究成果,試圖總結邊境口岸型城鎮特色風貌規劃的一般方法與規劃重點。
關鍵詞:特色風貌;體系構建;邊境口岸;孟定鎮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19.08.015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章編號:1009-1483(2019)08-0102-09 文獻標識碼:A
Planning Research on Border Port Towns Features: Taking Mengding Town in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QI Hongnian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wn are gradually missing and the styles are similar. Sha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own is conducive to the inheritance of local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lthough many studies have been done on the shap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owns, but these studies lack pertinence . This paper focuses on border port towns, and takes Mengding Town’s characteristic landscape planning as an example. Planning practice through the evaluation of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the positioning of featur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tyle system, shapes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 spatial levels. Based on practical cases and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ummarize the general methods of characteristics planning of border port towns.
[Keywords] characteristic feature; system construction; border port; Mengding Town
引言
隨著全球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城市文化趨于相互復制,城市風貌相似度越來越高,特色逐漸減少。在此背景下,黨的十八大明確要求提升城鄉特色風貌品質,十九大提出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標志著城鄉建設也轉向了高質量發展階段。因地制宜地塑造城鎮特色風貌,無疑是城鄉建設轉向高質量發展最直觀的顯現。
國內外關于城鎮特色風貌的研究開展較早。吳良鏞認為,城鎮特色風貌主要以外部空間環境的物質形態所展現[1];王建國則主張,特色風貌更多地通過內在文化和功能為主的非物質層面展現[2]。由此,衍生出城鎮特色風貌構建的兩大模式:一是以彰顯空間環境特色為主導。認為一個城鎮所處的地域景觀資源、物質空間環境是有別于其他城鎮的根源,維持自然風貌的生態平衡、保護城鎮既有環境格局是塑造城鎮特色風貌的根本,其次要修復和延續自然景觀格局和城鎮空間肌理等,尤其對于山水資源豐富的城鎮,要從山、水、城的相互關系入手,從整體進行研究,使山、水與城之間更好地融合,以此突出城鎮的風貌特色[3-6]。二是以彰顯地域文化特色為主導。認為歷史文化是城鎮特色風貌的內在核心,特色風貌是歷史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從保護、修復、延續具有文物價值、歷史意義的歷史建筑,擴展到歷史街區、歷史城鎮的整體保護與風貌管控,在保護的基礎上注入符合新時代城市發展的新功能、新使命,在融入、促進城市發展的同時彰顯風貌特色。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尊重、重視并傳承,在規劃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載體,塑造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的空間場所。同時,提煉彰顯文化特色的文化符號,融入城市物質空間的建造[7-9]。還有學者從特色產業與風貌[10]、城市形態與風貌之間的關系入手[11],提出城鎮特色風貌規劃的策略。
當前關于城鎮特色風貌塑造的研究雖較為豐富,但是較混亂、缺乏系統性,對于特定類型城鎮而言,又顯龐雜、缺乏針對性。本文聚焦邊境口岸型城鎮,以云南省臨滄市耿馬縣孟定鎮為例,通過對孟定鎮特色風貌塑造的實踐,試圖總結邊境口岸型城鎮特色風貌體系規劃的方法與重點。
1云南孟定鎮特色風貌體系構建
孟定鎮是云南省西南部邊境城鎮,國土面積1100平方公里,地處滇西南橫斷山脈切割山地區的中下段,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規劃通過現場踏勘等多種方式展開現狀調研,識別孟定鎮的特色資源要素及空間分布,精準定位,制定特色風貌塑造策略。
1.1孟定鎮特色資源解析
1.1.1邊境門戶功能
孟定鎮是我國大西南通往緬甸仰光的重要口岸之一,是祖國西南邊陲的黃金口岸、云南國際大通道的重要樞紐,國務院批準開放的一類口岸,具有獨特的門戶功能。依托門戶功能,孟定鎮清水河口岸地區已初步形成了具備中國風格和地方景觀特色的邊境門戶形象,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邊境物貿產業景觀。
1.1.2自然生態環境資源
孟定鎮鎮區兩側山體連綿,南側自營盤山起,經怕涼山一路連綿至賀嶺山,北側自南怕山起,經老灣山、大光山、尖山、崍掌山一路連綿至仙人山。水系景觀主要有大小14條河流,主干河流南汀河自東北向西南貫穿整個壩區,其余水系呈樹枝狀由南汀河兩側匯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群山為屏,一水通廊”的整體格局與生態基底(見圖1)。此外,以香蕉、橡膠等熱帶植物為主的田林資源,也成為了城鎮獨特的生態屏障和景觀資源。
1.1.3歷史人文特色底蘊
孟定鎮是少數民族聚居區,擁有傣族、佤族、彝族、拉祜族等豐富多彩、風情萬般的民族文化(見表1)。少數民族能歌善舞,傣族主要有蝴蝶舞、孔雀舞等,佤族以甩發舞為特色,彝族擅長集體舞;節慶活動也各具特色,如傣族的潑水節、佤族的“摸你黑”狂歡節、彝族的火把節、拉祜族的擴塔節等。此外,地處北回歸線的孟定鎮具有典型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立體氣候熱帶文化,有經緬甸、泰國傳入我國的小乘佛教文化,還有知青先輩“不怕困難,艱苦創業”的老農墾精神。各類文化、各個民族在孟定鎮相互交織、融合,形成了其舞蹈、宗教、節慶、服飾、飲食、建筑等方面豐富多元又各具活力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風情。

多元的文化遺留下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文物古跡、古村遺址、民族建筑、佛塔等,遺存豐富(見表2)。通過訪談,當地居民尤以特色民族村寨為傲,認為其最能代表孟定鎮的歷史人文特色。
1.1.4產業布局及景觀
孟定鎮目前形成了特色農產品種植業、綠色農林產品加工業、旅游業和商貿物流業四大主導產業,以及主城區、兩個園區、三個農業經濟圈的產業格局(見圖2)。其中主城區依托較為成熟的設施建設和服務水平,主要發展商貿服務、旅游服務等。兩個園區均位于清水河邊境片區,依靠邊境區位優勢條件,其中一個為外向型工業園區,主要發展兩頭或三頭在外的來料加工業;另一個園區為物流加工園區,主要發展倉儲、物流和部分工業。三個農業經濟圈根據海拔高度的不同,以種植橡膠、香蕉、瓜果蔬菜、甘蔗等優勢農作物為主。
1.1.5城鎮特色資源提煉
分析發現,孟定鎮的特色主要體現在以邊境口岸為代表的門戶資源,以山水資源、熱帶田園為代表的自然資源,以民族村寨為代表的歷史人文資源和以邊貿產業景觀為代表的產業空間,共同構成了“山水本底、熱帶風光、民族風情、多元文化、邊境產業和門戶功能”的總體印象。
1.2孟定鎮特色風貌規劃定位
基于孟定鎮特色資源的分析與提煉,將孟定鎮特色風貌規劃定位為邊境產業為特色的邊境城鎮、傣鄉風情為特色的民族城鎮、山水城相融為特色的山水城鎮、熱區資源景觀為特色的熱帶城鎮,明確城鎮特色風貌規劃的方向,引領城鎮空間載體的選擇及其特色風貌的塑造。
1.3孟定鎮特色風貌體系構建
1.3.1特色風貌體系構成

凱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到,區域、邊界、道路、節點和標志物是構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12]。本文通過對凱文·林奇提出的城市意象五元素進行梳理和提煉,結合實際將孟定鎮特色風貌規劃的載體總結為“特色風貌區”“特色風貌廊”“特色風貌核”“特色風貌標識”四類要素,其中廊道可分為路徑和邊界,共同構建孟定鎮特色風貌體系,系統塑造孟定邊境口岸城鎮獨特的特色風貌。
1.3.2特色風貌區
孟定鎮特色風貌區構建主要分為自然環境風貌區、城鎮景觀風貌區和產業景觀風貌區(見圖3)。
自然環境風貌區重點以生態保護和景觀打造為主,分為自然保護區、山林風光風貌區、水系風光風貌區等。其中,自然保護區主要指南滾河自然保護區,以生態系統、動植物資源保護為主要任務,禁止開發建設、資源破壞;山林風光風貌區指規劃在城區周圍淺山區域建設森林公園,保持山地雨林風貌,控制開發強度,完善游覽體系;農田風光風貌區范圍包括鎮區周圍農田,種植富有熱區特色的農作物和園林地,保持農田景觀與田園生態及城鎮互襯互融;水系風光風貌區則依托孟定鎮域內眾多河流水系,打造濱水景觀區,布置相應的游覽、服務等功能。
城鎮景觀風貌區主要以展示人文底蘊、建筑形式、傣族特色等為主,分為知青農場風貌區(回憶知青文化,展現熱帶農場風情)、古韻傣風風貌區(保護民族村寨,還原生活狀態)、水韻山居風貌區(濱水臨山,樂享現代生活)、傣山旅游風貌區(修復自然山體,彰顯傣族風情)、邊境產業風貌區(依托邊境貿易往來,打造商貿物流產業基地)和國門風貌區(塑造國門形象,增進文化交流,彰顯大國風范)。空間塑造方面注重多重文化在建筑形式、建筑風格方面的表達與協調,配置與主題相適宜的服務設施,同時注重相關民俗活動的舉辦。
產業景觀風貌區以不同產業類型及其功能布局為主,分為熱帶山地農業景觀風貌區、熱帶壩區農業景觀風貌區、邊境產業景觀風貌區(同城鎮景觀風貌區中的邊境產業風貌區)。其中,熱帶山地農業景觀風貌區應結合地形地貌,塑造熱帶植物園,帶動觀光旅游業發展;熱帶壩區農業景觀風貌區,結合壩區優越條件,可塑造為生產生活于一體的綜合風貌區;邊境貿易物流業景觀風貌區依托口岸經濟,打造邊境商貿物流業特色風貌。
各風貌區相對獨立,卻也相互融合,自然環境風貌區內有村莊、農田等人文要素,城鎮風貌區內也有山體河流等自然要素,自然環境、多元文化、各類產業的特色風貌綜合疊加,共同彰顯孟定鎮的片區特色風貌。
1.3.3特色風貌核

孟定鎮風貌核要素格局構建主要依托自然環境、歷史文化與其特殊門戶功能。自然環境方面,塑造三園:(1)種植熱帶經濟作物,打造農業觀光園;(2)以熱帶蕉園為主題,打造熱帶山地蕉園;(3)依托仙人山的自然風貌,突出“青山睡美人”景觀,打造熱帶山地公園,營造“熱”城的特色風貌核。城鎮文化方面,打造以博物館、文化館等為核心城鎮公建中心,與城鎮7個特色村寨互為依托,突出傣族文化特色,塑造本土民俗風情的特色風貌核。門戶功能方面,綜合考量與周邊環境的協調和本土文化特色,通過建筑體量、顏色、形態塑造莊嚴、神圣的國家西南大門,構建富有特色的門戶和廣場風貌核。最后將熱城特色、傣鄉特色、國門特色風貌核進行空間串聯,形成孟定鎮特色風貌核體系(見圖4)。
1.3.4特色風貌廊
(1)邊界
以邊界為載體的特色風貌廊主要依托自然邊界和人工邊界進行構建。自然邊界包括山體邊界和國界。其中,山體邊界應依托山腳線打造,北側山腳線憑借生態山林地布置游步道增強體驗;南側山腳線周邊分布特色風貌核、風貌區較多,所以重點對其他風貌要素進行串聯整合,注重不同風貌區、功能區之間的景觀銜接,形成連續的景觀環境。國界線內外應保持中緬的景觀差異,塑造、維持好我國的景觀特色,同時加強邊界內外兩國之間的交通聯系,利用雙方特色資源,擴大商貿往來。人工邊界主要以傣寨邊界為主。并非設置明顯的邊界,而是通過建筑風格、生活習慣、民俗活動等形式營造不同的文化氛圍和風貌特色,塑造“柔性”邊界。
(2)路徑
孟定鎮路徑要素格局構建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廊道的南汀河特色景觀廊道、支流濱水景觀帶;建成環境廊道的艾葉大道、南目算大道、振清大道景觀軸;歷史文化廊道的中緬路—農場路文化廊。
南汀河特色景觀廊道貫穿整個鎮區,結合兩岸的自然環境和用地功能,將其按照休閑旅游、觀光游憩、濕地保護、植物展示四大主題分四段進行營造,成為城鎮最為重要的公共休閑帶,以及溝通城鎮內外的綠色生態廊道。支流濱水景觀帶包含城鎮其他水系,以塑造濱水景觀為主,是城鎮的特色濱水景觀帶。建成環境的景觀性道路,依托熱帶特色街道綠化植被塑造特色景觀,同時輔以當地特色建筑形成的街道立面,共同塑造特色風貌路徑。中緬路—農場路注重沿線中國特色建筑和緬甸特色建筑的保護,注入更多中緬文化要素,控制公共開敞空間的尺度和景觀風貌,展現相互碰撞的文化景觀特色(見圖5)。
1.3.5特色風貌標識

孟定鎮風貌標識要素涵蓋山水特色標識、熱區特色標識、傣鄉特色標識及邊城門戶特色標識。鎮區內河流交匯處往往具有空間活力,可以選擇在南汀河與南襪河交點處塑造標志性景觀小品,作為山水特色標識;同樣,可在不同熱帶作物種植區塑造不同的景觀小品,體現熱區特色標識;可依托傣族歌舞、民俗、建筑等,提煉傣族文化精髓或典型構筑物樣式形成傣鄉特色標識;可依托邊城構筑物設計,結合邊境產業區,塑造特色雕塑,形成孟定鎮邊城門戶特色標識空間。
2邊境口岸型城鎮特色風貌體系規劃重點
根據以上對邊境口岸型城鎮的研究與分析,筆者認為邊境口岸型城鎮與一般城鎮比較,存在以下特殊性:區位偏遠,擁有門戶功能;山清水秀,資源豐富;民族聚居,文化交融;經濟落后,但特色鮮明。塑造邊境口岸型城鎮特色風貌,應挖掘并正確評價資源要素特點,找準定位,構建系統的特色風貌體系。
2.1特色資源的挖掘與評價
2.1.1資源挖掘

自然環境是展現城鎮特色風貌的基礎,是生成城鎮特色、形態格局的基質條件,也是各類城市意象要素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一類。而國界一般以大山、大河、海域等自然邊界為界線,邊境口岸城鎮多處在山川水系豐富的地理區域,自然環境優越,所以應注重山體、水系景觀資源和特殊氣候下的田園、動植物等景觀資源的挖掘與利用。
不同時期城市發展的歷史積淀與遺存,是塑造風貌特色、城市名片,以及提升其文化內涵的重要載體。邊境口岸型城鎮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區,物質文化豐富、非物質文化繁榮,所以應充分挖掘、利用包括古城古鎮遺址、歷史街區、歷史建筑在內的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多種文化碰撞交融下形成的民俗風情、民間藝術、宗教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不同的產業類型會形成不同的產業空間,進而影響城鎮的整體風貌。邊境口岸型城鎮憑借其區位和門戶功能,往往會開展商品進出口貿易、物流服務等經濟活動,以及依托優勢資源發展旅游業、當地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等,形成與眾不同的產業空間和景觀。所以,邊境口岸型城鎮的風貌塑造應結合產業特色及發展策略,塑造特色的產業空間,加強城鎮整體風貌特色。
2.1.2資源評價
分析各類要素資源的發展現狀和存在問題,遵循可識別性和有效性,評價風貌特色、資源特色與發展潛力。
(1)可識別性
邊境口岸型城鎮的現狀資源豐富,其中山體地文、少數民族文化、邊城文化等資源多是有別于其他類型城鎮的特色資源,可識別性高。應重點對高可識別性風貌資源進行提煉和總結。
(2)有效性
并非所有的現狀特色資源都值得發揚與提倡。要從是否可作為具有一定價值的自然或人工環境區域,或作為與當代文化價值觀相匹配的歷史文化區域兩個方面,分析特色資源的有效性或標志性。
2.2城鎮特色風貌定位
城鎮特色風貌定位即在整體上構建城鎮形象。影響因素一般包括區位地理、自然條件、歷史文化、人口規模、經濟規模、產業基礎、相關政策等。邊境口岸型城鎮應主要從自然環境、歷史人文、產業景觀、相關政策等方面進行分析,了解各類資源的優勢與劣勢,從而提煉出城鎮特色風貌定位,引導城鎮特色風貌構建。
2.3特色風貌體系構建
結合孟定鎮實踐探索,筆者建議在明確定位的基礎上,通過“風貌區、風貌核、風貌廊、風貌標識”四大元素空間載體的營造,從宏觀的面、中觀的線和點,以及微觀的要素標識等不同空間層次打造風貌特色(見圖6)。
特色風貌區營造的空間載體主要包括城鎮形態、山水格局、功能分區等整體風貌和分區風貌,從面上展現城鎮特色。特色風貌核是城鎮最具特色的風貌點狀展示,其空間載體主要包括典型建筑、公園、廣場等。特色風貌廊作為線性空間要素,不僅是展現城鎮特色風貌的景觀廊、文化廊,也是串聯特色風貌區、風貌核的連接空間,空間載體包括邊界和路徑,邊界即山水等自然資源的邊界、功能分區的邊界、種族聚居區邊界、行政邊界等,路徑即城鎮的生活性、景觀性道路、自然資源廊道、歷史文化廊道。特色風貌標識則是城鎮特色風貌中空間融入度最高的空間要素,其空間載體主要包括景觀小品、雕塑、路燈、街邊座椅、標識等(見圖7)。
2.3.1特色風貌區:空間管控

特色風貌區的塑造應以空間管控為主。要保護好城鎮的形態格局和自然本底,牢固樹立山、水、城相融共生的理念,體現城鎮整體風貌特色。其次,對于城鎮不同的功能分區,要做好整體上的管控、協調與塑造,應控制建筑高度、建筑體量、建筑色彩、路幅寬度等,統一其內部各類空間要素的風格與特色。邊境口岸型城鎮一般包括以下幾類片區:(1)以資源保護為主,注重空間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合理配套設施的山水、林地區域;(2)以田園風光景觀為主,種植特色農作物、建設農業觀光園的農田區域;(3)以展示少數民族風情和民族風光特色為主,兼容旅游、康體、商務等多種功能的民族風情區、古城遺址等區域;(4)以特色產業空間景觀為主的產業片區;(5)以對外貿易為主的商貿景觀片區。
2.3.2特色風貌核:點狀塑造
特色風貌核應以點狀空間塑造為主。風貌核是城鎮特色要素的集中表達空間,可以是單獨的場所空間,或是不同空間的交匯處。邊境口岸型城鎮的風貌核可以依托重點建筑、廣場、公園、道路交叉口和門戶空間、邊境口岸等進行塑造。重點建筑指能夠彰顯城鎮文化特色的歷史遺存或特色鮮明的地標性建筑,應在保護的基礎上對外開放,并注重控制周邊區域的開發建設,保持風貌協調統一。廣場塑造可以依附于周邊環境、重點建筑或歷史文化,塑造民族特色突出的文化廣場,或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的休閑廣場。公園可以依托當地動植物資源塑造生態公園,或依托歷史文化塑造文化公園、市民公園,亦或是依托產業特色塑造科普基地。道路交叉口和門戶空間可以結合周邊環境,建造富有特色的景觀小品、雕塑等,形成有辨識度的景觀風貌核。對于邊境口岸,可塑造彰顯文化特色和植物景觀特色的門戶建筑和景觀,并打造口岸經濟核。
2.3.3特色風貌廊:軸線營造
特色風貌廊應以軸線空間營造為主。邊界和路徑是營造特色風貌廊的重要線型要素。其中,邊界應注重其剛性和柔性的兩面性。一是山水邊界,在保護的基礎上,營造連續性、系統性的軸線空間特色,并串聯沿途空間要素。二是行政邊界,國界線應在做好防范工作的基礎上,暢通內外的交通聯系和貿易往來,保持內外的風貌特色;國內不同行政單元的邊界則應以開放的態度,加強邊界上設施的共建共享與特色風貌的共同營造。三是功能分區邊界,應柔性處理,消除明顯的空間邊界,尤其是民族聚居區、民族風情區、歷史文化區邊界,在保證區域內空間特色與生產生活特色的基礎上,應提升區域的可達性,使步入其中的居民或游客感受到活力。
道路、水系廊道、文化廊道是城鎮特色路徑塑造的主要空間載體。道路串聯城鎮各個區域,可通過綠化配置與建筑立面改造,形成開合有致、豐富多變的街景空間;水系廊道以保護為主,輔以少量設施方便居民觀賞或進入其中,可結合周邊用地功能進行分段風貌塑造;歷史文化廊道應注重對其中歷史遺存的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控制沿線開發強度,統一建筑風格與建筑形式,營造連續性的歷史文化景觀。
2.3.4特色風貌標識:符號化融入

特色風貌標識應作為重要的城鎮符號來塑造。風貌標識是對城鎮自然資源特色、歷史文化內涵、居民生活習慣、從事產業活動等各方面特色的提煉和表達,對空間的融入度高,是城鎮的標志性元素。可結合當地的文化內涵、產業特色和植物特色等,在不同區域依據周邊環境設置不同主題的景觀小品、雕塑等;路燈、座椅等城市家具的設計則可以結合民族特色和歷史資源,在形態、色彩、材質等方面塑造獨特性;依據各類特色資源,提煉標識符號融入各類空間環境,于細節處彰顯特色,又整合城鎮風貌于一體。
3結語
較一般城鎮而言,邊境口岸型城鎮特色風貌塑造具備自然資源優越、歷史遺存豐富、產業景觀獨特、對外貿易活躍、國門形象莊嚴的優勢。本文以孟定鎮為例,充分挖掘上述要素的優勢與潛力,提煉資源特色并進行整體形象定位,進而構建涵蓋“風貌區、核、廊、標識”四大元素的風貌體系,在宏觀層面把控方向、中觀層面落地落實、微觀層面提煉升華,全面、系統地塑造孟定鎮特色風貌。并以實踐為基礎,試圖從特色資源挖掘與評價、風貌定位、體系構建等層面總結邊境口岸型城鎮特色風貌塑造的普適性流程和方法,以資借鑒。
參考文獻:
[1]吳良鏞.中國建筑與城市文化[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9.
[2]王建國.城市風貌特色的維護、弘揚、完善和塑造[J].規劃師,2007,23(8):5-9.
[3]田名川,王哲.“城市雙修”背景下的城市特色風貌研究——以寧夏中衛為例[J].中外建筑,2017(7):102-104.
[4]陳玉,李響,覃初波,等.塑造地域性的城市特色——以貴港市城市風貌規劃為例[J].規劃師,2009,25(12):33-36.
[5]李開猛,黃少侃.藏區特色的城市風貌規劃策略與實踐——以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縣城為例[J].規劃師,2016,32(3):61-67.
[6]黃靈恩,吳海琴,謝春艷.構筑以山水城為特色的城市風貌——以臺州市黃巖區城市風貌與色彩規劃為例[J].江蘇城市規劃,2008(6):35-37.
[7]杭小強,褚筠,劉暢.濱海地區城市風貌特色的構建途徑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12(z1):159-162.
[8]郭亮.城郊特色風貌地區規劃實施路徑探索——以京西琉璃渠地區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4,32(6):37-40.doi:10.3969/ j.issn.1002-8439.2014.06.003.
[9]唐源琦,趙紅紅.中西方城市風貌研究的演進綜述[J].規劃師,2018,34(10):77-85,105.
[10]何蘇明,蔣躍庭,趙華勤.基于產業與文化的特色小鎮風貌塑造——以《浙江青田石雕小鎮景觀風貌規劃》為例[J].小城鎮建設,2017,35(6):93-98.doi:10.3969/j.issn.1002-8439.2017.06.022.
[11]吳雪飛.從布局形態入手建構小城鎮的特色風貌——以江漢平原小城鎮為例[J].華中建筑,2003,21(4):70-71.
[12]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