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
在胎兒自母體娩出后的24小時之內,產婦的陰道失血量達到500ml以上即可認定為產后出血,產后出血是一種嚴重的產科并發癥,亦是造成我國產婦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一般情況下,基層醫院的軟硬件條件均不如大型醫院,工作于其中的護理人員對于新護理知識的掌握通常較為落后,護理水平不足;同時,基層醫院的人手較為欠缺,無法在產婦生產前充分落實對其的健康宣教;到基層醫院進行分娩的產婦也有一部分并未接受過系統的產前檢查,存在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幾率較大,產后出血的發生率較高。所以,尋找出一種基層醫院正確應對產后出血的方法十分必要。
1 產后出血的危害有哪些?
產后出血對產婦所產生的具體影響主要是由產婦自身的身體素質及具體失血量來決定的,若產婦身體強健、耐受度高、出血量較少,通常經過醫院的系統治療后即可痊愈,且一般不會留下什么嚴重的后遺癥。但是,若產婦自身本來便具有凝血功能不良、貧血等癥狀,又在短時間內大量出血,則可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如自覺心慌、頭暈、四肢冰涼,甚至使產婦暈厥、休克等,并且,大量失血會導致產婦丟失較多凝血物質,引發凝血功能障礙,增加產婦所面臨的死亡風險。雖然一些產婦的生命安全能在接受醫務人員的全力挽救后得到有效保障,但其腦、腎、心等一系列重要器官會在大量失血后處于缺氧、缺血狀態,使之臟器功能受損。另外,發生產后出血的產婦還具有患上席漢氏綜合征的幾率,此種疾病的發生原因系產婦腦組織中垂體前葉因大量出血、休克而缺血、壞死,會減少對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進而減少患者卵巢所分泌出的孕激素和女性雌激素,患者患病后會發生閉經、乳汁不分泌、消瘦、生殖器萎縮、乳房萎縮等癥狀,對于產婦來說無疑是生理與心理方面的雙重打擊[1]。
2 產后出血情況發生時基層醫院應如何應對?
對于產后出血的處理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即預警期、處理期、危重期,應分別啟動相對應的一級急救方案、二級急救方案、三級急救方案,以明確出血原因迅速止血、糾正失血性休克、補充血容量、避免感染、挽救生命作為應對產后出血的主要原則。
2.1預警期。以分娩后陰道出血量超過400ml為預警線,快速啟動一級急救方案:為產婦建立靜脈通道2條、予以產婦吸氧、嚴密監測產婦生命體征、通知上級醫護人員、尋找出血原因、對癥處理、交叉配血。
2.2處理期。以分娩后陰道出血量在500-1500ml為處理期,啟動二級急救方案:通知醫院急救人員迅速到場會診、告知檢驗科準備血源、為產婦實施呼吸管理、通過補充血容量的方法避免產婦休克、為產婦行凝血功能檢驗、肝腎功能檢驗、血常規檢驗,并依據導致產婦發生產后出血的根本原因進行對癥處理,如子宮收縮乏力情況下利用合理措施加速產婦子宮收縮;軟產道損傷情況下為產婦徹底止血并規范縫合;胎盤因素導致出血情況下立即幫助產婦剝離并取出胎盤,或視產婦具體情況為其實施刮宮手術、子宮局部楔形切除手術或子宮切除手術[2]。
2.3危重期。當產婦分娩后陰道出血量超過1500ml時則進入危重期,啟動三級急救方案,由產科醫務人員與醫院急救團隊通力協作,持續予以產婦抗休克治療,挽救產婦生命。
總的來說,產后出血的預防大于治療,基層醫院應在產婦分娩前加強對其的圍生期健康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當產后出血情況發生時,基層醫院應及時做出正確處理,以降低其所面臨的并發癥發生風險,挽救產婦生命,并在同時提升基層醫院的產科質量。
參考文獻
[1]馬麗娟.基層醫院產后出血的防治對策探討[J].臨床研究,2019,27(7):38-39.
[2]唐昌昕.基層醫院產后出血的臨床原因和防治措施[J].健康必讀,2018,11(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