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燎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手段,很多患者在治療后都要采取雙聯抗血小板治療。雙聯抗血小板治療是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的標準治療方案,缺血和出血風險平衡也是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重要關注點。
1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
作為一種經心導管技術疏通狹窄甚至是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的技術,通過經皮冠狀動脈技術對于心肌血流灌注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該技術中包含了經皮冠狀動脈球囊血管成形術、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冠狀動脈旋磨術、切割球囊成行術、冠脈內血栓抽吸和其他技術。經皮冠狀動脈球囊血管成形術實際應用中是借助于股動脈或者是橈動脈,在待擴張的冠狀動脈口引入導引管,將相應大小的球囊沿著導引鋼絲送至狹窄節段,結合患者病情實際情況,為其選擇相應的壓力與灌注時間,以便于提升狹窄解除效果;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是借助于不銹鋼或者是合金材料所制成的網狀帶間隙支架,將其植入到冠狀動脈的狹窄階段,以便于起對血管壁起到良好的支撐效果,有利于保持患者血流通暢,有利于血管彈性回縮的降低;冠狀動脈旋磨術則是借助于橄欖形帶鉆石顆粒的旋磨頭,結合選擇性切割的原理將纖維化、鈣化的動脈硬化斑塊予以切割,但是不會對正常冠脈及有彈性的組織產生破壞;切割球囊成形術將縱向安裝微型刀片安裝于球囊上,球囊擴張時,刀片把血管狹窄處的增生組織切成3~4份,球囊會將病變處充分擴張;冠脈內血栓抽吸是應用負壓的抽吸導管將冠脈內的血栓抽出;其他主要包括冠脈內放射治療和準分子激光成形術。
介入路徑主要有橈動脈路徑與股動脈路徑,其中橈動脈路徑介入術后患者壓迫時間比較短,患者不需要臥床休息,并發癥發生率低;股動脈路徑介入時,因股動脈粗大,穿刺成功率高,但是患者在術后則需要較長時間的臥床休息,穿刺并發癥發生率也較高。
介入治療的并發癥主要包括冠狀動脈痙攣、冠狀動脈穿孔、冠狀動脈急性閉塞、冠脈夾層、支架內血栓形成、周圍血管并發癥、慢復流或者無復流、支架脫落、出血并發癥、對比劑腎病等。
2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出血風險評估和措施
有很多研究表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出血風險和抗血小板藥物用藥時間以及藥物劑量有重要聯系。目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雙聯抗血小板的最佳治療時間還不明確,在臨床上,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疾病的危險分層、出血風險、植入支架的種類、手術方式等因素,來決定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時間,隨著新型P2Y12受體拮抗劑替格瑞洛、普拉格雷的使用、血小板功能的試驗以及第三代生物可降解支架的出現,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雙聯抗血小板的最佳治療時間會進一步更新,而且還在向著個體化的方向發展。有研究顯示,無論患者是否接受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抗血小板藥物的劑量都會對患者胃腸道出血有一定的影響。
雙聯抗血小板治療造成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就是阿司匹林對消化道粘膜的間接和直接損傷,另外,氯吡格雷也會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減少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的釋放,而且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合成也會產生影響。消化道出血會讓死亡、心肌梗死以及卒中的風險增加,所以一定要預防出血。在降低雙聯抗血小板患者消化道出血風險中,首先要進行消化道出血風險的評估,其次就是對于已經有消化道出血的情況,有進行相應的處理,很多處理方法都是經驗性方法,根據實際病情進行適當調整。
3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作用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一種重要的治療手段,治療后不代表不用吃藥也不會再發生狹窄的情況,畢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不是萬能的,支架大多數是合金材料或者不銹鋼制成,對人體來說它還是一種異物,而且在放置的過程中,對內皮也會產生一定的損傷。另外,很多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主要是針對主要大血管腔,對于一些比較小的血管和狹窄不嚴重的血管,仍然還是會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情況,還是會對患者有很大影響,因此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要進行雙聯抗血小板治療。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要通過一些措施將血小板的積極性打消,不要積極的去修補損傷,可以讓血管內皮細胞自己逐漸長起來,這個時候,患者就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藥物,比較常用的藥物就是阿司匹林,除此之外,還有聯合其他的抗血小板藥物替格瑞洛或者氯吡格雷等。一般來說,除非患者有禁忌癥,比如不耐受或者出血等,不然患者是要每天在固定時間服用抗血小板藥物,堅持服用一年以上的時間,直至檢查時醫生說可以停止服用。在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采用雙聯抗血小板治療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支架內血栓的形成,有效減少再發心肌梗死的概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同時還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
綜上所述,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雙聯抗血小板治療是一種重要的預防措施,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征,降低患者支架內血栓的形成,讓患者心肌梗死的發生率得到降低,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