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開祥
腸梗阻是一種醫學常見的疾病,是外科急腹癥之一,其會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甚至會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經過調查顯示,腸梗阻死亡概率已經達到5-10%。CT診斷是多見的腸梗阻的診斷方式,其可對患者病情進行明確判斷,為醫生治療提供科學的依據。那么什么是腸梗阻?腸梗阻CT診斷常識有哪些?以下對其簡單介紹。
腸梗阻的CT診斷知多少?
CT診斷判斷疾病種類
通過CT診斷,可以讓患者明確自己疾病發展,是屬于機械性成梗阻、血運性腸梗阻、動力性腸梗阻、完全性腸梗阻,并了解患者出現腸梗阻疾病是出于什么原因?CT診斷可了解到患者的腸管擴張情況,通常若是小腸管直徑在2.5厘米以上,結腸超過6.0厘米,并且腸管有積氣與積液。通過診斷結果了解這些就可以判斷明確患者的腸梗阻疾病發展情況,也可以明確腸梗阻是否發生?
腸梗阻的CT診斷
腸梗阻程度具體決定于梗阻遠端的腸管閉塞狀態。若是經過多次的的CT診斷,CT診斷結果依然顯示其存在小腸梗阻加重,結腸內部不存在氣體,則說明患者的腸梗阻疾病屬于完全性。若是經過幾次檢查結果顯示結腸內部存在少量氣體,或者說若是腸道內的氣體有時存在,有時不存在,則說明其屬于不完全性的腸梗阻。若是在診斷結果中發現患者的結腸與小腸均存在擴張,其在6-8毫米以下,并且腸內積液比較少,經常產生于術后患者腹部,患者可能是麻痹性腸梗阻。CT診斷的患者疾病小腸出現擴張,并在3厘米以上的腸外徑為基礎,腸管內有液體與氣體,并且之后的手術腸管出現塌陷,部分患者的腸管表面是正常管徑的腸道,其CT產生狹窄,梗阻帶產生這說明患者屬于單純性的小腸梗阻。在CT增強的靜脈時期,腸系膜上存在的靜脈充盈與缺損。患者的腸壁與門靜脈腔內部、腸系膜有氣體聚集,腸內門靜脈出現血栓。
術后早期炎癥腸梗阻CT診斷
術后早期炎癥腸梗阻基本特征
術后早期炎癥腸梗阻與其他的腸梗阻臨床比較一致癥狀有腹痛、排便、嘔吐等,在手術后有的3-4天,患者會出現排便、通氣等現象,進食少量就會產生腹脹,肛門排氣與排便停止,甚至會產生腹痛,部分患者手術之后身體長時間沒有排氣與通便。術后早期炎癥腸梗阻疾病一旦發作,就需要患者對于自身疾病加強注意,及時去正規醫院進行診斷,了解自己病情變化,并實施必要治療,減少由于病情治療與診斷延緩導致的醫療安全問題產生。
術后早期炎癥腸梗阻CT診斷
術后早期炎癥腸梗阻臨床特點,不會有高熱,對稱性腹脹,腹部產生膨脹,診斷結果看不到腸形與蠕動波,患者的腹部觸診有柔韌感,觸之不會有壓痛,捫之脹痛,經過對于腹部叩診可聽見濁音或是實音,醫生聽診過程中,腸鳴音會極大減弱,甚至會消失。CT診斷患者的腸壁會有增厚,腸潘間隙會消失,腸腔內部長均勻擴張,積液增多,積氣比較少,并在患者腹腔內部有滲出現象,在原來手術的切口下顯示最為明顯。
術后早期炎癥腸梗阻治療
術后早期炎癥腸梗阻治療醫生可采取腸外營養,可在腸道功能大概恢復之后,經過腸內營養,之后可經過口進食。醫生可以根據患者在CT診斷結果明確治療方法,一般治療方式為藥物治療,常見治療藥物運用有抗厭氧菌藥物、廣譜抗生素,并將患者體內的電解質、水、酸堿平衡盡力維持,運用生長抑素對腸液分泌進行必要抑制。若是患者有炎癥水腫的情況出現,就可運用地塞米松來緩解腸壁水腫問題。醫生需要以CT診斷結果為基本參考,了解患者出現腸梗阻疾病原因與疾病分類,對不同類別的腸梗阻患者進行必要治療,保證治療的科學性。
絞窄性腸梗阻CT診斷
絞窄性腸梗阻概述
絞窄性腸梗阻是梗阻伴隨出現腸壁血運障礙的患者,由于腸系膜的血管受壓,或是血栓形成導致的。由于腸扭轉或是粘連束帶壓迫、積液、積氣等,導致腸腔內部的壓力提升,進而造成患者靜脈血流遇到阻礙,小靜脈淤血、毛細血管網就會充血,造成動脈血栓。而毛細血管網充血在人體上主要表現為腸壁充血出現血腫,腸壁上有血壓出現,血液就會進入患者的腹腔或是腸腔,而動脈血栓形成就會造成腸壁上血液欠缺,進而產生絞窄性腸梗阻。
絞窄性腸梗阻CT診斷
絞窄性腸梗阻CT診斷結果顯示患者腸壁出現增厚,腸厚的程度約為兩毫米,腸壁血腫或是積氣,腸系膜出現水腫,CT圖像顯示比較模糊,水中密度會增高,血管血栓,靜脈擴張,甚至產生氣栓。部分患者身體出現異常。在CT診斷圖像中會出現強化,在缺血早期會出現持續強化現象,但是患者在缺血的中期或是晚期異常強化就會相對下降,在壞死期就不強化,還?部分腸梗阻患者強化會適當延遲。CT診斷可以了解絞窄性腸梗阻患者的異型帶在腹腔中的位置,明確黏膜狀態,了解萎縮陷落腸管與擴張的腸管相對長度,進而可以了解腸梗阻具體部位。
小結
綜上所述,腸梗阻是一種常見疾病,其分類較多,醫生利用CT診斷后了解不同類別的腸梗阻在CT診斷圖像中的臨床表現,并根據診斷結果判斷患者疾病發展與腸梗阻程度,了解發病原因,并明確不同腸梗阻疾病類別對于患者身體健康傷害程度,并進行針對性治療,緩解患者病情同時,讓患者明確腸梗阻疾病診斷對于治療方案提出的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