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40年的發展,人工關節手術已達到安全可靠的水平。據報道,90%以上的人工關節在術后可持續使用近20年。現代人工關節已達到耐磨耐用,且不會在體內出現排斥現象。但是有調查結果發現,在術后患者不注意人工關節的保養,做一些較為劇烈的運動,從而是人工關節磨損嚴重,使用壽命大大降低,同時也可能其他并發癥,增加了再次治療的幾率。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通過康復訓練,患者基本上都可以恢復到正常人的活動水平,即生活中各種活動都可以做。但取得這樣的效果需要有一定的前提,同時也有一些注意事項,下面便是對這一方面的簡單描述。
1 患者可以完全康復的前提
1.1 導致髖關節置換的疾病并不特別。如果患者由于風濕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需要更換髖關節,即使在關節置換后,由于術前疾病的存在或持續發展,患者可能有多處關節畸形,有些患者甚至可能有脊柱畸形,如前弓、后凸、脊柱側凸等。在一定程度上,這些脊柱和關節的畸形會影響人工髖關節的使用,進而使患者無法恢復到正常的活動水平;
1.2 如果髖關節疾病是由股骨頭壞死和股骨頸骨折引起的,這些患者在髖關節置換術后6周內不應出現髖關節脫位。髖關節脫位時,應及時進行復位并限制患者活動。如果再次出現錯位,就要考慮到醫院二次修訂等問題。即使經過康復訓練,恢復到正常的活動水平也需要更長的時間。對于以上兩個前提條件,第一點是由于疾病的性質,患者手術后不能自己決定。但第二點,病人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為了防止人工髖關節脫位,患者術后6周內可以做坐立運動,但盡量不要坐在低凳或較短的沙發上,在6周后可以。另外,6周內不要盤腿或蹺二郎腿。翻身時,如果受影響的一側在頂部,應在兩條腿之間放一個枕頭。對于蹲位,一般建議3個月或半年后,尤其是6周內盡量不要做。此外,患者術后的步行時間也有一定要求:術后6周內,患者每天早、中、晚3個時間段可帶助行器緩慢步行,但每次只需步行15-20分鐘即可坐下休息;6周后,這一時間可延長至約一半或每次一小時。如果患者每次步行時間過長,將在短時間內增加人工髖關節的壓力。同時,患肢易出現水腫,活動時間長也會引起肌肉疼痛,影響術后恢復過程。
2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
6周是髖關節置換術后的分界點,不要急于進行康復訓練。由于髖關節是球窩關節,人工髖關節安裝時,有一個穩定的過程。為防止人工髖關節脫位,原則上術后6周內不要做太多活動,真正的康復鍛煉應在術后6周開始。有的患者會問:那就躺六個星期?當然不是。術后6周內患者的康復包括:術后6周內如何預防血栓形成?
2.1 足底靜脈泵的使用(一般在醫院):一般情況下,足底靜脈泵可在術后第二天開始使用,堅持使用一周可有效防止血栓形成。雖然術后病人能很快地下床,但仍需限制活動。當患者不下床活動時,足底靜脈泵可以幫助患者做收縮活動,擠壓靜脈,增加血液回流,進而預防血栓,可以說是一種被動收縮訓練。
2.2 小腿肌肉收縮訓練,促進血液循環。具體訓練方法如下:將患肢盡量伸直放在床上,腳趾盡量朝向頭部和背部,腿部肌肉盡量收緊,堅持5-10秒,然后放松,然后繼續練習,每次20組,每天2-3組。這是一種預防血栓的主動收縮訓練。
2.3 軸屈伸訓練主要包括床旁主動重力自然下垂訓練和被動CPM機輔助訓練。那么手術6周后,如何進行康復訓練?手術六周后,患者需要做外展肌訓練,這是髖關節置換術后最重要的訓練。所謂髖關節外展肌主要包括闊筋膜張肌、臀中肌和臀小肌。這些肌肉不僅可以伸展髖關節,而且在負重運動中起著穩定的作用,特別是在行走中,對穩定骨盆、保持身體平衡起著重要作用。鍛煉外展肌,主要靠側抬腿鍛煉,側臥或站立姿勢均可。具體方法如下:病人側臥,患肢在上。首先,患肢外展,即腿抬高,腳踝和腳趾向上抬起,與另一條腿成45度角。在此基礎上,患肢向后伸展10秒,然后放松10秒,然后繼續訓練。上午10-20次,下午10-20次。一般來說,經過6周的訓練,疼痛會明顯減輕,走路跛行也會得到改善。訓練開始時,如果外展肌力量很差,只能先站立,雙腿抬向一側;訓練一段時間后,肌肉力量增強,然后逐漸轉向側臥位。
3 康復鍛煉注意原則
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膝關節置換術后經常需要做股四頭肌鍛煉,但這種鍛煉不建議在髖關節置換術后進行,因為這樣容易對髖關節造成很大的壓力。當患者伸直并抬起腿時,患者需要用自己的大腿來施加力量,這樣,抬起的腿就相當于撬動杠桿。用整條腿的重量“撬動”新換的髖關節是非常危險的。因此,髖關節置換術后不建議伸直抬腿,而躺在床上只是做勾腿不完全抬腿的練習是可以的。全髖關節置換術康復訓練中有兩種疼痛是正常的。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訓練有助于患者盡快恢復正?;顒铀?。然而,疼痛是不可避免的康復訓練,如果有疼痛,這時患者需要停止訓練。事實上,無論患者術后在家做什么樣的訓練,當訓練強度稍高時,基本上都會導致腿部疼痛或傷口疼痛。此時,患者必須果斷停止運動,觀察2-3天。如果停止訓練后疼痛消失,則可以恢復訓練。保持訓練強度不變,不要因為疼痛而降低訓練強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停止訓練后疼痛沒有消失,而是一直持續下去,那么就需要及時的治療。此外,許多患者在髖關節置換術后也有類似的經歷:行走后骨頭會頂的疼痛。其實,手術后三個月內,這種現象很正常。因為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6周開始訓練肌肉,這往往導致肌肉力量薄弱。沒有肌肉保護的關節就像沒有潤滑劑的關節,兩個堅硬的物體會被擠在一起,造成碰撞的感覺,有時還會有疼痛。因此,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不久,患者往往會有“一走就骨頭疼”的感覺。但是,如果超過3個月疼痛仍未緩解,則需在醫院檢查血沉、C反應蛋白等項目,考慮是否存在其他問題。
上面便是關于人工髖關節置換后在生活中的一些注意事項,對于患者來說,在術后的康復護理非常重要,這也是在其治療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在日后護理不好很有可能導致患者治療失敗,患者在出院后,應及時了解相關護理知識,避免意外的發生。
作者簡介:
韓驤(1982—),漢,四川內江,本科,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關節創傷骨科及運動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