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
作為人體血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白細胞肩負這免疫系統巡邏兵的重任。很多人在進行血常規檢查的過程中,白細胞的變化往往是醫生對人體疾病進行診斷的重要指標。白細胞是由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嗜堿性粒細胞以及嗜酸性粒細胞共同組成的細胞,對于正常人而言,其體內外周血中的白細胞計數是4~10×10^9/升,當人體中白細胞水平低于這個標準的情況下,就回出現我們所說的白細胞減少癥。通常情況下引發白細胞減少癥的原因就是因為人體中性粒細胞減少。當人體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的絕對值小于一定程度的時候被稱為中性粒細胞,當這種中性粒細胞又低于一定成的情況下就會成為細胞缺乏。
1 白細胞減少的危害
作為人體中最重要的“白色衛士”,白細胞有著良好的免疫各種細菌的功能,讓人體中出現白細胞減少的情況下,就會十分容易受到各種病原微生物的侵害進而形成各種各樣的疾病。各種病原微生物對于人體的侵害嚴重程度而言,主要是去決定于白細胞減少的程度。
有一些相較輕的患者并沒有過于明顯的癥狀,或者會出現輕度的低燒、失眠、心悸、納差、頭暈、疲倦以及乏力的癥狀,還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反復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泌尿道疾病以及膽道疾病等。
但患者身體中白細胞數量減少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往往會出現突發性病癥,伴有嚴重的全身性疾病,通常都會出現關節疼痛、全身肌肉疼痛、頭痛、高熱以及寒戰等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患者一旦發生感染,患者的病灶并不容易被局限,往往會出現迅速地蔓延以及惡化,若這種感染癥狀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一直持續下去必定會危機患者的生命。
2 白細胞減少癥的病因
白細胞減少的病因往往非常復雜,通常按照患者的發病機制可以將其分為三大類:白細胞生成減少、破壞和消耗增加、分布異常。
白細胞生成減少:藥物因素導致的白細胞生成減少,常見的原因就是骨髓損傷,通常會有某些藥物、抗腫瘤藥物、化療藥物、電離輻射等情況。在這里,列舉出一些會導致白細胞減少的常用藥物,以望能夠引起大家的注意。解熱鎮痛的吲哚美辛;抗菌藥物中的氯霉素、青霉素、頭孢菌、磺胺類、亞胺培南等;抗高血壓藥物卡托普利;抗驚厥藥物苯妥英鈉以及卡馬西平;降糖藥物中的甲苯磺丁脲;抗甲狀腺藥物中的卡比馬唑、甲流咪唑以及丙硫氧嘧啶;精神類藥物中的氯丙嗪以及氯氮平;制酸藥物中的西米替汀;其他藥物包含去鐵酮、呋塞米、青霉胺以及金制劑等都會引導患者出現白細胞生成減少的癥狀。其此,導致患者出現白細胞減少癥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感染因素造成的白細胞生成減少,由于人體內白細胞消耗以及病毒本身能夠起到一定的骨髓粒造血抑制作用,例如常見的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流感病毒感染以及肝炎病毒感染等。此外,若人體因為爆發性的細菌感染也會出現白細胞生成減少的癥狀,例如人體患栗粒性結核以及傷寒等都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的白細胞生成減少癥狀。最后,除了以上這些獲得性細胞減少癥狀,若患者有先天性因素同樣會導致患者出現白細胞生成減少的癥狀。作為一種常染色體隱形遺傳病的先天性粒細胞缺乏癥,患者在嬰兒的時期就會出現嚴重的粒細胞缺乏癥狀,進而導致出現嚴重的感染情況,若感染情況治療不及時,很有可能會危急患者的生命。
白細胞破壞以及消耗增加:對于一些慢性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疾病患者而言,其出現疾病的根本原因大多都是因為其自身的免疫性機制所造成。這種情況就好比抱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自身免疫甚至會造成自身受到傷害。大多數情況常見于全身性的免疫性疾病,例如一些患者有系統性紅斑狼瘡,中性粒細胞直接受抗體的作用,進而導致自身的中性粒細胞嚴重的減少。
一些情況下患者使用藥物不當同樣會造成免疫性粒細胞減少的癥狀,這種病癥的甚至會因為任何一種藥物引起,但是相對來說比較罕見,大多處情況下一些患者在將藥聽了之后這些癥狀就會直接的恢復。大量的臨床病例證明,這種非免疫性白細胞減少癥大多都是因為感染而引起的,當患者的身體出現感染癥狀的情況下,白細胞的消耗會明顯的有所增加。
白細胞分布異常:很多前往醫院進行確診的白細胞減少癥患者都屬于“特發性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這些患者沒有明顯的癥狀,只有在進行檢查的過程中才能夠偶然性的發現,沒有什么明顯的危害性,甚至有些患者都不需要進行治療。
當人體原來的中性粒細胞在人體骨髓中逐漸成熟并且將進入外周血的情況下,一半會隨著血液進行循環,另一半通常會粘附與微靜脈血管壁上,這兩部分的粒細胞會保持一種冬天的平衡關系,但是會因為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循環的粒細胞與粘附在邊緣池的粒細胞會逐漸從一方慢慢轉向另一方,進而導致白細胞計數大幅度波動的情況出現。
當粘附在邊緣池的中性粒細胞逐漸增多是的情況下,跟隨血液進行循環的中性粒細胞會相對應的減少,這就是造成患者出現良性中性粒細胞減少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些患者并沒有因為自身的這種情況就會增加感染的發病率,并且進行骨髓檢查的過程中一樣不會出現有明顯的異常,僅僅會發現患者身體中中性粒細胞的生產量有所降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