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英


腎衰竭是指腎臟的功能有部分或全部喪失所出現的病理狀態。依靠病情發展速度分為兩種:急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機體兩腎因疾病導致在極短的時間中出現排泄功能障礙,我們將它稱之為急性腎衰竭。而慢性腎衰竭是指疾病所致的慢性腎病不斷發展成為晚期的一種臨床綜合征。當患者腎臟功能降低時,體內毒素無法從尿液排出,然后在血中堆積引發中毒現象,即尿毒癥。體內將會產生多余的鈉、鉀離子以及氫。所以有效的控制飲食攝入是治療腎衰竭癥狀的有效方法,減少體內尿毒素的產生,保持患者體內基本營養以及電解質的正常,那么在生活中哪一類人容易出現腎功能衰竭呢?腎衰竭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1 容易患上腎衰竭的有哪類人?
(1)腎病患者與糖尿病患者:我們人口不斷呈現出老齡化趨勢,無論是生活還是飲食方式都已發生巨大的改變,近年來糖尿病患者人數不斷增多。糖尿病會引發諸多并發癥的出現,而眾多并發癥中腎臟損害是患者及醫務人員最可能忽略的疾病。糖尿病的主要并發癥其中便包括糖尿病腎病癥狀,其臨床可表現為患者腎臟體積增大,腎小球濾過率功能增加,尿液中極少數微量蛋白變成大量蛋白尿,血肌酐值上升,腎功能衰弱,最終出現終末期腎衰竭。此時,患者尿檢多會出現異常指標,血肌酐升高或負重癥狀出現時才想到就醫,便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后期治療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因此早期出現糖尿病腎病時,及時治療,降低蛋白尿,控制血糖及血壓,對腎功能維護極為重要。
(2)原發性腎小球腎炎患者:其癥狀類型較多,比較多見的有慢性腎小球腎炎誘發慢性腎衰竭癥狀。慢性腎炎的發病原因目前不明確,其特點為:病程長、發病隱襲著稱,臨床表現為:出現血尿、水腫、尿蛋白以及高血壓等癥狀,并伴隨腎功能不同程度降低,癥狀時而輕,時而重,逐步發展成慢性腎衰竭。
(3)高血壓腎病患者:高血壓腎病與糖尿病相同,高血壓患病率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便不斷呈現上升趨勢,伴隨年齡的升高,高血壓發病率也不斷升高,在老年人群眾極為常見。腦血管疾病、心臟病等都是由高血壓癥狀引起,血壓不斷升高亦會對腎臟的負擔加重,造成腎臟功能的損害,患者早期夜尿次數頻繁,然后蛋白尿出現,腎功能發生進行性損傷,血肌酐增高,最終引發腎功能衰退。所以,對患者監測血壓時,也應定時對腎功能及尿液常規進行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避免病情治療最佳時機。
2 腎衰竭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腎衰竭應對飲食加以控制,合理膳食可有效改善腎衰竭的癥狀。因此,患者應注意以下事項:
(1)蛋白質應適當攝入并攝取足夠熱量:對蛋白質攝入量進行控制,否則過多的攝入蛋白質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反之,攝入量過少會消耗內臟和肌肉組織,所以必須要求患者攝入足夠量的同時,也要保證是優質蛋白。攝入量可用此方法計算:患者每天每公斤體重需攝入1.2-1.4g,進食優質動物蛋白,比如:蛋類、鮮奶以及肉類。植物蛋白在人體利用率較低,產生代謝后容易產生含氮的物質,因此不能隨意進食,如以下食物:豆類、核果類、面筋制品、豆類制品等。谷類食物和豆類食物被素食者攝入但多包含氨基酸不足,可將這些食物均衡搭配一起食用,這樣才會起到互補的作用。蛋白質限制攝入時,為防止攝入熱量不足提高含氮廢物產生率,可用蛋白低熱量高的食品,如:低蛋白淀粉(藕粉、澄粉)、植物油(花生油、大豆)、糖類(姜湯、冰糖、水果糖以及蜂蜜),每天體重按照每公斤35大卡,防止體重降低過多。
(2)嚴格控制水分:當患者出現臟器衰竭排尿少的情況時,體內水分會累積,增加心臟血管的負擔,失去活力、體重增加、躺后呼吸困難、全身水腫咳嗽以及血比容降低,此時易出現新包膜炎、心臟衰竭以及高血壓等并發癥,并且在透析時因為脫水嚴重,發生惡心、嘔吐、頭痛以及肌肉抽搐等癥狀。體重每天不得超過1kg,每天飲水量為前一天尿量加500ml。當前一天尿量在500毫升時,則500cc+500(7d0)ml=1000,便計算出當天飲水總量,將服藥時間盡量安排在吃飯時間,用湯服下,降低飲水量。
(3)控制鹽分并提防鉀離子:腎衰竭癥狀發生時,體內鹽分以及水分不易排出,便會導致水腫與加重高血壓。每天食鹽≤5g,禁止用調料進行調味。鉀離子因在受損腎臟無法排除體外,易誘發高鉀血癥,所以應避免食用以下高鉀食物:萵苣、紫菜、馬鈴薯、空心菜、菇類、菠菜、胡蘿卜以及海帶。其他高鉀食物需嚴格控制攝入量,低鉀水果可吃,但不宜過多。
(4)維持鈣磷均衡:二者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礦物質,可維護牙齒與骨骼健康生長,并且可促使神經肌肉的正常運轉。多進食鈣片、牛奶或維生素D可補充人體鈣不足的情況,并且起到降低繼發性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狀的出現。所有含蛋白質的食物中,磷普遍存在,若想降低對磷的吸收并補充營養,可在進餐的同時服下碳酸鈣及氫氧化鋁等磷結合劑,都同食物相結合。含磷高的食物包括:全麥面包、花生、肝、巧克力、腰果、胚芽米、腎、核桃、牛奶、腦、糙米、花生醬以及奶類制品。另外提示腎衰竭患者應對嘌呤以及含鋁的食品少量食用,防止發生通風或鋁中毒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