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陵

【摘 要】目的:探討中藥處方在藥學服務中的臨床運用。方法:本文觀察對象選自我院中藥部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治療的76例患者,將其中藥處方作為研究樣本,采用國際隨機字母表法將76例患者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對照組實施傳統藥學服務,觀察組在傳統藥學服務中運用中藥處方分析服務,比較兩組患者中藥處方不合理應用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中藥處方不合理運用3例,占比7.89%,對照組患者中藥處方不合理運用9例,占比23.68%,觀察組不合理運用率遠遠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不合理處方原因主要包括診斷與處方不符合、用量錯誤、藥物配伍不當、重復給藥及腳注未標及標注不當等。結論:中藥處方在藥學服務中的臨床運用效果顯著,有助于降低不合理中藥處方發生率,保障患者臨床安全,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藥處方;藥學服務;不合理;臨床運用
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對中藥房藥學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藥房不僅承擔簡單的藥品調配工作,同時需要為臨床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藥學服務[1]。中藥處方是藥學服務中的核心環節,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用藥安全,因此需要引起臨床重視[2]。為進一步準確評價中藥處方在藥學服務中的臨床運用效果,本次研究選取近年來我院診治的76例患者,現將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本文觀察對象選自我院中藥部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期間治療的76例患者,將其中藥處方作為研究樣本。采用國際隨機字母表法將76例患者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8例,觀察組患者年齡23~75歲,其中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齡為(51.724.63)歲;對照組患者年齡24~76歲,其中男19例,女19例,平均年齡為(51.284.71)歲。本次試驗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不大,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討論批準,獲得研究權限,且患者自愿簽署知情書。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藥學服務,做好中藥存儲、采購等一系列工作,根據患者實際病情調劑藥品,叮囑患者藥物煎服服用,并且交代清楚服用時間和注意事項等。觀察組在傳統藥學服務中運用中藥處方分析服務,具體運用內容如下:①診斷與方劑對應:中藥房藥師具備扎實的中藥基礎理論知識,掌握中藥診斷技能,能夠分析處方藥物和臨床診斷的一致性。例如針對腎陽虛水腫患者開具六味地黃丸,其中藥效果和實際病情不當,中藥房藥師要及時聯系臨床醫師,改為金匱腎氣丸,降低用藥風險,保證其用藥安全及發揮效果。②準確把握藥物用量:中藥處方用量對臨床療效具有重大影響,劑量不同,則功效不同。如果患者為老人、嬰幼兒或者妊娠期婦女,藥量過大容易造成嚴重后果,盡量應用溫性藥物。尤其是控制毒藥、劇毒藥物調劑用量,注意用藥不良反應。③藥物配伍禁忌:在方劑配伍理論指導下組成方劑,藥師重點審核中藥處方中的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等,詢問患者病情、明確醫師用藥目的,根據藥物功效審查處方,如有不當,應聯系醫師更改處方。例如川烏、草烏和貝母類、半夏、白芨等不能同用;大黃、虎杖和磺胺類藥物不能同用,否則會造成機體新陳代謝異常,出現不良癥狀等。④中藥處方腳注:腳注具體是在處方中藥名旁標注,主要是對中藥飲片的注意要求,例如不能久煎,降低毒副作用等,醫師指導患者注意中藥處方腳注。
1.3 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中藥處方不合理應用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使用%來代表計數資料,以x2驗證,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患者中藥處方不合理應用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中藥處方不合理運用3例,占比7.89%,對照組患者中藥處方不合理運用9例,占比23.68%,觀察組不合理運用率遠遠低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不合理處方原因主要包括診斷與處方不符合、用量錯誤、藥物配伍不當、重復給藥及腳注未標及標注不當等。詳見表1。
3 討論
中藥處方是中醫臨床治病的精髓,其合理性直接影響著患者的治療療效及用藥安全,因此藥學服務中運用中藥處方意義重大,必須遵守科學配伍、對癥治療原則,適當調配中藥劑量,通過科學的用藥方式發揮出中藥的最強功效[3-4]。隨著我國醫療衛生體制的改革,中藥房服務管理質量受到重視,其服務水平直接關乎醫院對外形象,必須不斷滿足現代人們對中藥保健的需求。中藥處方是祖國傳統醫學的體現,蘊含著中醫辯證治療的理念[5],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藥學服務中仍然存在著不合理現象,中藥處方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臨床治療效果不夠理想,如果中藥處方一旦出現問題,可能導致患者病情嚴重惡化,甚至會威脅生命安全。因此臨床藥學服務中必須運用中藥處方,嚴格檢查開具的中藥處方,對其方劑進行分析[6-7],避免中藥處方不合理現象的出現,不斷提升藥學服務的質量。作為中藥藥師需主動加強職業素質,強化崗位責任心,掌握處方規則及配伍禁忌,了解中藥不良反應,為患者用于提供科學專業的指導,減少診劑不符、用量錯誤、重復給藥等不合理應用事件的發生[8]。本研究觀察組在傳統藥學服務中運用中藥處方分析服務,結果顯示觀察組不合理運用率遠遠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中藥處方在藥學服務中的臨床運用效果顯著,有助于降低不合理中藥處方發生率,保障患者臨床安全,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馮建軍.中藥處方分析及其在藥學服務中的應用[J].亞太傳統醫藥,2014,10(18): 131-132.
[2]周海堅.處方分析在中藥房藥學服務中的應用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3(8):1532-1533.
[3]Gammaitoni A R, Gallagher R M, Maripat W, et al. Palliative pharmaceutical care: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study of telephone-based prescription and medication counseling services for treating chronic pain.[J]. Pain Medicine, 2010, 1(4):317-331.
[4]王媛,黃瑩.中藥房調劑質量監管在中藥處方的有效性及用藥安全性中的價值探討[J].北方藥學,2016,13(4):141-142.
[5]胡愛萍,李娜.中藥處方分析及其在藥學服務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醫學,2017, 23(8):143-145.
[6]陳世春.探討利用科學的處方分析提高中藥房藥學服務水平的方法[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12(73):14273-14273.
[7]徐運奎.門急診中成藥處方點評分析及中藥臨床藥學探討[J].中醫臨床研究,2016, 8(1):125-127.
[8]趙宇菁.中藥藥學服務中中藥處方分析的應用價值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32):4541-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