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飛



【摘 要】目的:分析在治療新生兒黃疸病中應用微生態制劑的臨床效果。方法:利用分組研究法對我院在2016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00例患兒進行研究,參考組患兒(n=150)行常規治療,研究組患兒(n=150)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治療,分析兩組患兒最終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患兒治療后經皮膽紅素變化情況、用藥后第一次排便時間、家屬最終治療滿意度以及高膽紅素血癥發病概率均好于參照組,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結論:在治療新生兒黃疸病中應用微生態制劑的臨床效果顯著,故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關鍵詞】微生態制劑;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新生兒黃疸
黃疸是當今新生兒群體一種常見的疾病,該疾病是新生兒正常發育過程中出現的癥狀。盡管當今新生兒黃疸疾病患兒大部分預后情況較好,但是非結合膽紅素對于新生兒的中樞神經系統依舊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如若患兒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那么則會有可能導致患兒出現膽紅素腦病的嚴重后果。因此,臨床中加強對新生兒黃疸疾病的治療勢在必行[1-2]。基于此,本文對治療新生兒黃疸病中應用微生態制劑的臨床效果進行詳細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利用分組研究法對我院在2016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300例患兒進行研究,每組患兒150人。參考組患兒行常規治療,該組男性患兒80人,女性患兒70人,體重范圍在3000-3200g,平均體重為(3100±50.14)g;研究組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治療,該組男性患兒75人,女性患兒75人,體重范圍在3000-3100g,平均體重為(3092±48.25)g。
注:所有患兒均母乳喂養,且患兒出生24h后均肉眼可見黃疸,肝脾正常大小,且經檢查后發現患兒膽紅素值高于226umol/L。本文研究中均已排除由于甲狀腺疾病或肝膽道疾病而造成阻塞性黃疸患兒,排除合并其它重大器官性疾病的患兒。所有患兒家屬均自愿簽訂知情同意書。兩組患兒基礎資料組間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參考組患兒行常規治療,醫護人員對患兒行配方奶喂養,同時對患兒行單面藍光照射,每天照射8-12h,且口服苯巴比妥(西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0020219)5mg(kg d)。
研究組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行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治療,醫護人員對患兒行口服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上海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70105)治療,用法用量:2次/d,0.5g/次。兩組患兒均連續治療4d,期間詳細記錄患兒每日膽紅素值等指標。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經皮膽紅素變化情況,包括治療前、治療1d后、治療2d后、治療3d后以及治療4d后;對比兩組患兒用藥后第一次排便時間;對比兩組患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病概率;對比兩組患兒家屬最終治療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和不滿意,總滿意度=
1.4數據處理
本次實驗研究使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20.0,其中使用()進行計量資料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經皮膽紅素變化情況對比,結果用t檢驗;用[n(%)]進行計數資料兩組患兒用藥后第一次排便時間以及兩組患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病概率和兩組患兒家屬最終治療滿意度對比,結果用X2檢驗,如數據差異明顯,P<0.05說明統計學意義存在。
2 結果
2.1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經皮膽紅素變化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兒治療后經皮膽紅素變化情況與參照組患兒相比更好,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詳見表1:
2.2兩組患兒用藥后第一次排便時間對比
研究組患兒第一次排便時間段均好于參照組,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見表2:
2.3兩組患兒家屬最終治療滿意度對比
研究組患兒家屬最終治療滿意度96.67%高于參照組患兒家屬最終治療滿意度80%,P<0.05,統計學意義存在,見表3:
2.4兩組患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病概率對比
研究組患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概率為1.33%(2/150),參照組患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概率為7.33%(11/150)。由此可見,研究組患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病概率低于參照組,X2=6.0994,P=0.0135<0.05,統計學存在。
3 討論
臨床醫學終將未滿月新生兒黃疸稱之為新生兒黃疸。新生兒黃疸主要就是指在新生兒時期,由于新生兒自身膽紅素代謝出現異常,進而引發血液中膽紅素水平上升而出現的皮膚、黏膜和鞏膜黃染為特征的病癥,該疾病是當前新生兒常見的臨床問題。另外,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新生兒黃疸和病理性新生兒黃疸兩種類型。前者主要就是只單純由于膽紅素代謝異常而形成的暫時性黃疸,新生兒在出生后2-3天出現,4-6天是達到高峰期,7-10天消退,同時早產兒持續時間相對較長,新生兒除去有輕微食欲不振之外沒有其他顯著臨床特征[3-4]。但是如若新生兒出生24小時就出現黃疸,同時每天血清膽紅素升高超過5mg/dl或每小時升高超過0.5mg/dl,且持續時間較長,足月兒大于兩周、早產兒大于四周仍沒有出現消退跡象,甚至還會出現逐漸加重或消退后反復出現,那么則是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黃疸嚴重并發癥就是膽紅素腦病。當新生兒血清膽紅素重度不斷提升或同時存在高危因素時,那么則會導致沒有結合的膽紅素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部,從而引發膽紅素腦病。該疾病主要發病期就是新生兒出生后一周之內,最早可發生于新生兒出生后1-2天內出現神經系統病癥,其中溶血性黃疸出現時間較早[5-6]。如若新生兒出現早產、呼吸困難、窒息或缺氧,嚴重感染、體溫低、低白蛋白血癥、或體重低于1.5千克等高危因素時,那么血清膽紅素低于臨界值時也容易形成膽紅素腦病。
微生態制劑主要是一種利用正常微生物和促進微生物生長的物質來組合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劑。也就是說,一切能夠促進正常微生物群生長和繁殖,甚至是抑制病菌生長繁殖的制劑都可以將其稱之為微生態制劑。由于微生態制劑在調節人體腸胃以及構建腸道微生態平衡方面有著顯著功效,因此在嬰兒群體和老人群體中都可以有效預防腹瀉和便秘[7-8]。
通過本文研究發現,研究組患兒治療后經皮膽紅素變化情況與參照組患兒相比更好;研究組患兒第一次排便時間段均好于參照組;研究組患兒家屬最終治療滿意度96.67%高于參照組患兒家屬最終治療滿意度80%;研究組患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概率1.33%低于參照組患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概率為7.33%,P<0.05,統計學存在。
綜上,在治療新生兒黃疸病中應用微生態制劑的臨床效果顯著,患兒接受治療后經皮膽紅素改善良好,同時針對促進患兒胎便早排泄以及輔助退黃均有良好效果,故值得在臨床中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李云鳳.新生兒黃疸早期應用微生態制劑輔助治療的臨床觀察[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12):222.
[2]王彩芳,海冬,王巖,等.布拉酵母菌早期干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價值[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6,37(7):844-846.
[3]劉媛媛.茵梔黃口服液聯合布拉氏酵母菌早期干預預防新生兒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6,25(14):1541-1543.
[4]郭亞麗.微生態制劑聯合藍光照射、常規藥物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研究[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35):129,131.
[5]宋瑩,張海波,朱巧棉.微生態制劑治療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效果及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貴州醫藥,2019,43(6):949-951.
[6]劉滄海,肖匯瓊.茵梔黃及微生態制劑聯合多次短時藍光照射對新生兒黃疸膽紅素及白蛋白水平的影響[J].藥品評價,2019,16(14):39-41.
[7]黃蓓,鄭義雪,謝麗.微生態制劑聯合藍光照射對黃疸新生兒免疫功能及黃疸指數的影響[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2019,11(5):62-65.
[8]黃歡.微生態雙歧三聯活菌制劑聯合藍光照射治療新生兒黃疸的療效分析[J].系統醫學,2019,4(4):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