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嫦 張興彬 許鵬


【摘 要】目的:本次實驗研究主要是對于早期干預型護理對于新生兒出現缺血缺氧導致的奶不疾病對于患兒預后的影響分析,探討了分析了早期干預型護理的臨床價值。方法:本文首先通過回顧性分析了本院從2016年12月到2019年12月當中治療的58名患有缺血缺氧性腦腦病的新生幼兒的資料,通過使用不同的護理方法58名新生幼兒隨機劃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對照組當中有新生幼兒29名,使用常規的護理方法進行治療。在實驗組當中有29名新生幼兒,在使用常規護理模式的基礎上增加了早期干預護理,通過觀察兩組新生幼兒的預后情況,分析效果和臨床意義。結果:通過干預胡里之后的實驗組患兒的CDCC評估效果和DQ的情況都明顯高于對照組,而且兩組數據之間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通過使用干預護理治療方法對于缺血缺氧性腦病新生幼兒的智力發育以及運動能力的發育都具有良好的促進效果,值得大范圍的臨床運用。
【關鍵詞】早期干預下;護理;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
新生兒出現缺血缺氧性腦病最主要的原因和孕婦圍術期階段因為窒息導致的腦部神經破壞,新生兒會因為缺血缺氧性腦病導致自身智力發育不良導致治理低下甚至出現腦癱等疾病,缺血缺氧性腦病具有很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如何治療缺血缺氧性腦病是當下醫學界非常關注的問題。近年來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表明使用護理干預對于預防新生兒出現缺血缺氧性腦病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為了驗證這一學說,本文對于我院2016年12月到2017年12月的58名患有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新生兒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的分析,如下所示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于我院從2016年12月到2017年12當中治療的58名患有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的治療以及臨床資料進行了全面性的分析評價,在本次實驗當中所有的患兒都滿足我國醫療協會制定的關于缺血缺氧性腦病的相關評判標準,并且經過了我院進行了CT輔助檢測之后確診患有缺血缺氧性腦病。在本次研究當中患有缺血缺氧性的男性新生兒有30名,患有缺血缺氧性的女性新生兒有28名,所有患兒的平均胎齡為37.12±2.41周,通過五分鐘的APGAR評分所有患兒的平均分為(3.51±0.54),其中在關于缺血缺氧性腦病患兒的分度當中輕度29名,中度患兒30名。通過隨機分配的方式將患兒根據護理治療方式的區別劃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28名患兒,觀察組28名,兩組患兒經過統計學分析不具備統計學意義。
1.2方法
對于對照組患兒使用常規的護理方式,護理方式當中包括做好相關的保暖工作,對于患兒生活以及喂養方面的護理,同時需要預防患兒出現各種并發癥。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早期干預護理,具體措施如下:(1)將患兒病房的溫度維持在20攝氏度左右,濕度控制在62%左右,并且需要囑咐家長不要經常性的搬動患兒,最大程度的控制病房里面的流動人員防止患兒接觸感染源。(2)護理人員需要警察將患兒通過豎抱的方式鍛煉患兒的頭部肌肉,并且需要注意護理人員不能影響到患兒的護理并且在喂奶之前的一個小時需要進行防吐處理,平常不能將患兒包裹得太近。(3)在新生兒清醒的狀態下和新生兒進行交流,當患兒注視護理人員的時候需要慢慢的移動頭部并且說話,吸引患兒的視線,并且使用顏色較為艷麗的小球吸引患兒的目光和關注,讓患兒的目光追隨小球,每次訓練的實踐控制在10分鐘,護理人員應當耐心且細心。
1.3觀察指標以及評判標準
通過對于患有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患兒運動以及實際治理的發育情況進行為期十二個月的調查訪問之后使用嬰兒智能發育量表以及CESE發育表進行測定,其中包括對于有著患兒的治理發育指標,運動發育指標以及DQ的水平包括對于大腦的語言,社交等方面的能力進行評測,患兒的分數越高證明治療效果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以均數±平均差(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比較,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經χ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比較兩組患兒干預之后的CDCC評分
通過對于對照組和實驗組治療六個月和十二個月進行評測,發現實驗組患兒的智力發育指標以及運動發育指標遠遠超于對照組的指標,并且經過統計學方法進行評測之后發現具有統計學意義,也就是P<0.05,
2.2比較兩組患兒的DQ水平
通過對比于實驗組和對照組患兒的相關數據發現,實驗組在通過干預護理治療十個二月之后患兒的語言能力,大運動能力,以及適應能力都明顯高于使用普通護理方法的觀察組,并且兩組數據經過統計學檢測之后發現具有統計學意義,也就是P<0.05,如下表所示。
3 討論
新生兒出現缺氧缺血性腦病的大部分情況都是因為圍術期孕婦因為多種原因造成的腦損傷導致的,隨著腦部缺氧缺血的時間不斷提高,患兒當中的補償機制會出現嚴重的損壞甚至喪失,導致患兒的血壓出現下降,從而阻礙了血液的正常流通導致患兒的心腦等器官的供血量減少,阻礙了腦部組織發揮自身的作用,最終導致了患兒的腦部收到了不可逆轉的損傷。出現缺氧缺血性腦部病癥的患兒最主要的表現就是肌肉張力以及患兒的意識狀態存在一定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缺氧缺血性腦病具有很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對于新生幼兒的生命具有嚴重的威脅。目前對于缺氧缺血性腦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和措施是提高患兒腦部以及心中腦部環境的穩定性,幫助患兒的腦部血流以及腦部細胞實現正常新城代謝,從而幫助患兒已經受損的神經元細胞恢復正常,換少患兒出現腦部水腫現象的出現。因為新生兒腦部發育尚未完全,具有很高的可塑性,我們需要今早的給與患兒進行相關的護理治療措施幫助患兒預后,可以有效的改善患兒腦部的狀態,經過具體研究發現,干預護理措施使用的時間越早,那么對于幼兒的治療效果也就越明顯。特別是在早期使用干預性護理可有效的幫助患兒神經元的修復和重生,我們可以通過聲音,運動等刺激加快患兒腦部細胞的補償功能以及重構,從而能促進患兒對于受損神經的支配,實現肌肉的再次協調運作,從而從根本上提高患兒的運動能力,而且運動加強可以提高患兒的智力發育,最終達成良性循環的過程,改善患兒腦部缺血缺氧的癥狀,在本次研究過程當中我們發現,給與缺血缺氧腦病患兒進行早期護理干預,在通過對于對照組和實驗組治療六個月和十二個月進行評測,發現實驗組患兒的智力發育指標以及運動發育指標遠遠超于對照組的指標,并且經過統計學方法進行評測之后發現具有統計學意義,并且在通過具體的分析研究之后發現,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患兒的護理治療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我們需要和患兒的家屬進行密切的配合,相互支持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護理的效果,我們需要在干預開始之前護理人員應當加大和患兒家屬的溝通力度,做好各方面的思想工作,得到家屬的支持和幫助。
總而言之,對于缺血缺氧性腦病的新生幼兒患兒來說使用早期干預性護理可以促進預后,具有良好的臨床學意義,值得大范圍的推廣和普及。
參考文獻
[1]楊紅靜.早期干預聯合神經節苷脂治療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的療效及預后[J].環球中醫藥,2015,8(S1):35-36.
[2]李莉.早期護理干預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智力和運動功能及預后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18):98-100.
[3]楊愛香.早期不同時間窗干預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預后影響的研究[J].河北醫學,2016,22(09):16-19.
[4]馬霞.早期護理干預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智能及運動發育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20(02):128-130.
[5]譚曉輝,鄧民強.早期干預型護理對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預后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7,20(S1):200-202.
[6]黃霞娟;胡文輝;;早期康復護理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神經智力和運動功能發育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