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佩佩


【摘 要】目的:對消化內科護理的風險因素與應對策略進行探究討論。方法:從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間消化內科住院的患者中隨機抽選110例為研究對象,對其進采取階段的臨床護理措施。第一階段采取一般護理方法。第二階段對患者在第一階段護理的基礎上針對護理風險因素采取干預措施,對比兩階段的護理情況。結果:第一階段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21.82%,滿意度為89.09%。第二階段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7.27%,滿意度為94.55%,均優于第一階段,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加強對消化內科護理風險因素的應對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護理效果以及滿意度,有利于患者病情穩定及康復。
【關鍵詞】消化內科;護理;風險因素
引言
消化內科疾病大多有著遷延難愈,易復發、易傳染的特點,其導致了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容易出現各種風險因素或護理事故,不利于患者的治療和康復。為了對消化內科護理風險以及相應對策進行探究,進行了本次實驗。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消化內科2018年1月至12月期間收治住院的患者中隨機抽取11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57例,女性53例,年齡23~69歲,平均年齡(42.42±7.28)歲,所有患者住院時間均在2周以上。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第一周作為第一階段,對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監測、體位護理、飲食指導、健康宣教等。
患者入院一周后作為第二階段,對患者在第一階段護理的基礎上針對護理風險因素采取干預措施:
(1)加強對護理人員的管理,對消化內科護士的護理工作流程進行嚴格要求,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包括護理操作、尖銳物品處理、污染物處理、降低勞動強度防止疲勞、改善工作環境等方面。
(2)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增強護士護理技能以及安全操作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責任感和安全意識。
(3)加強對患者的管理,包括做好對患者的用藥指導,監督患者服下藥物,保證患者按時、按量服藥;做好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工作,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對其不良的心理進行干預,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3觀察指標
(1)分別統計兩個階段中患者住院期間護理風險或護理事故的發生情況,計算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2)在第一階段結束以及患者出院時使用本院設計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調查。
1.4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患者的護理效果比較
第二階段患者的風險事件發生率(7.27%)低于第一階段(21.82%),P<0.05,詳見表1。
2.2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第二階段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94.55%)較第一階段(89.09%)明顯提高,P<0.05,詳見表2。
3 討論
在護理工作中常見的護理風險因素主要包括護理人員安全意識不足、技能操作水平不足、護理流程不規范、高強度勞動導致疲勞、與患者溝通不良等。對于消化內科來說,由于患者的疾病大多具有易污染、易傳染的特點,如患者的分泌物、嘔吐物、排泄物等中往往含有病原體,如果處理不善很容易對其他患者或護士造成感染,因此護理風險因素也相對較多。為了保證消化內科護士以及患者的安全,就必須要針對護理風險因素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通過在患者的護理過程中針對護理風險因素采取了相應的應對措施,加強了對臨床污染物、尖銳物等的處理要求,避免護士或相關人員在護理過程中接觸污染物;加強了對護士的教育培訓,提高其安全意識以及護理操作能力;完善了相關的管理制度,在優化臨床護理流程的同時對護士的排班進行了重新設置,以降低護理人員工作壓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狀態;同時還加強了對患者的管理和溝通,保證患者合理用藥,針對其心理狀態進行干預,實現護士與患者之間的良好關系。研究結果顯示,第二階段中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為7.27%,明顯低于采取常規護理的第一階段(21.82%),同時患者的滿意度(94.55%)也明顯高于第一階段(89.09%)。
綜上,在消化內科中針對護理風險因素采用有效措施能夠降低發生護理事故的機率,提升患者的滿意度,對于患者穩定病情、治療和康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蘇秀翠. 消化內科護士護理風險因素與防范措施[J]. 2017, 11(4):227.
[2]韓雪梅. 消化內科護理人員護理風險管理及防范研究[J]. 2015(1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