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水珍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對新生兒施以袋鼠式護理對其神經行為能力以及體格發(fā)育的具體影響。方法:整群選取于我院2019年01月至2019年06月的出生的新生兒共120例,隨機均分為兩組。對照組病人(n=60)施以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病人(n=60)施以袋鼠式護理。對兩組新生兒的神經行為和體格發(fā)育狀況進行評估。結果: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新生兒神經行為能力評分居更高水平(P<0.05),具體表現在行為能力、主動肌張力、被動肌張力、一般反應以及先天反射等方面;觀察組新生兒的體重增長、頭圍增長、身長增長等相較于對照組均明顯較高(P<0.05),提示上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新生兒施以袋鼠式護理干預效果顯著,有助于提高嬰兒的神經行為,促進體格發(fā)育,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
【關鍵詞】袋鼠式護理;神經行為;新生兒;體格發(fā)育
“袋鼠式護理”在臨床上又被稱為“皮膚接觸護理”,其是指新生兒分娩時,通過母親與嬰兒皮膚之間的接觸從而達到護理效果[1]。特別是對于早產兒,這種護理方式可以提高嬰兒睡眠質量,改善呼吸和新陳代謝,并使得母嬰關系變得更加親密[2]。基于此,本研究整群選取于我院出生的新生兒120例作為研究樣本,探究對其施以袋鼠式護理的實際效果。研究內容概述如下。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新生兒120例,均為我院2019年01月至2019年06月接收,隨機均分為兩組。觀察組60例中,男嬰33例,女27例,胎齡都介于31~40周之間,胎齡平均為(36.5±1.2)周;出生時體重介于1200~3043g,平均體重(2456.5±188.9)g;體型長度均介于46.5~52.6cm,平均為(49.3±1.1)cm;頭圍均介于33~36cm,平均為(34.8±0.4)cm。對照組60例中,男嬰34例,女26例,胎齡都介于32~40周之間,胎齡平均為(36.9±1.1)周;出生時體重介于1256~3156g,平均體重(2496.5±185.4)g;體型長度均介于46.1~52.5cm,平均為(48.9±0.9)cm;頭圍均介于33~37cm,平均為(35.1±0.4)cm。組間相關基本資料具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護理措施,監(jiān)測新生兒生命體征。如果發(fā)現任何異常,應立即將情況向醫(yī)告知。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袋鼠式護理[3]。母親應脫去上身衣服,使新生兒頭部扶靠在母親的胸前,將新生兒的頭放于母親乳房中央,使其臉部朝向一側,避免抑制新生兒呼吸,用被子蓋住新生兒的背部,以防止新生兒因寒冷而受涼。護理過程中,母親應積極參與。護士需指導母親正確抱姿,一只手拖住臀部,另一只手護住嬰兒背部。每天進行兩次袋鼠式護理,每次約1h,連續(xù)三天,護理時間段應選擇上午10~12點和下午4~6點。
1.3 觀察指標
新生兒出生后一個月,對嬰兒的神經行為能力進行測試[4],主要包括行為能力,主動肌張力,被動肌張力,一般反射和先天反應等五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值為0!2分,2分判定為良好,1分為一般,0分為較差。評分越高,新生兒神經行為能力優(yōu)秀。出生42天后,測量新生兒的體重、身長和頭圍,并計算出生后42d內的增長數據[5]。
1.4 統計學方法分析
實驗測驗數據經整理后均在SPSS22.0中依次錄入并展開統計處理,組間計量資料神經行為能力、體格發(fā)育狀況等采用()表示,施以t檢驗,計數資料應用(%)表示,施以卡方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神經行為能力評分相較
測評結果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觀察組新生兒神經行為能力評分居更高水平,具體表現在行為能力、主動肌張力、被動肌張力、一般反應以及先天反射等方面,P<0.05。測評結果見表1。
2.2 兩組新生兒體格發(fā)育狀況相較
測量結果表明,觀察組新生兒的體重增長、頭圍增長、身長增長等相較于對照組均明顯較高,P<0.05。測量結果見表2。
3 討論
皮膚是人體最敏感的器官。新生兒皮膚遇到刺激時,大腦會接收到來自皮膚的反饋,從而促進神經系統的發(fā)育,從而有助于新生兒的智力發(fā)育。研究表明,兒童智力的影響因素包括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環(huán)境因素。因此,在新生兒時期對其進行智力挖掘是必要的[6]。適當的外部刺激,可以促進大腦發(fā)育。有研究稱適度刺激新生兒皮膚不但不會損害皮膚,而且可以良性刺激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繼而促進其生長發(fā)育。當皮膚接觸時,反饋會直接傳遞到大腦皮層,從而減輕新生兒的神經緊張,促進腸蠕動,加速生長激素的分泌,并使新生兒對外界更敏感[7]。本研究中以我院新生兒為例,通過分組實驗來驗證袋鼠式護理的臨床效果,結果表明,觀察組新生兒經過皮膚接觸護理后,無論是神經行為能力還是體格發(fā)育狀況,與對照組相比均居更高水平。
綜上,對新生兒施以袋鼠式護理干預具有突出的護理效果,不但能夠提高嬰兒的神經行為,而且有利于其體格發(fā)育,可在臨床上積極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秀娥. 袋鼠式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體格生長發(fā)育和神經行為發(fā)育的影響[J]. 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 2016, 22(23):3657-3659.
[2]袁潔雅. 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神經行為及體格發(fā)育的影響[J]. 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 2016, 22(24):3872-3874.
[3]金二麗. 探討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神經行為及體格發(fā)育的影響[J]. 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6, 26(18):245-246.
[4]陳仙來. “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神經行為及體格發(fā)育的影響分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4,03(24):30-31.
[5]李惠萍. “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神經行為及體格發(fā)育的影響[J]. 當代醫(yī)學, 2015,02(33):97-98.
[6]陳曉麗. “袋鼠式護理”對新生兒神經行為及體格發(fā)育的影響[J]. 醫(yī)藥與保健, 2015,11(10):123-123.
[7]洪麗錦, 傅冬梅. “袋鼠式護理”對早產兒神經行為、體格發(fā)育的干預作用探析[J]. 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9,12(24):328-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