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存

【摘 要】目的:探析氣虛血瘀型糖尿病足運用針灸與補陽還五湯加減聯合診療的臨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1月到2019年11月時間段本科室收治的83例糖尿病足(氣虛血瘀型)患者開展研究,按照分別抽樣法劃分為參照組(n=41)和觀察組(n=42),給予參照組基礎治療,予以觀察組針灸與補陽還五湯加減協同治療。對兩組癥狀積分、腓神經傳導速度實施比較分析。結果:觀察組癥狀積分與腓神經傳導速度相比于參照組顯著較優,兩組比較于統計學有意義P<0.05。結論:氣虛血瘀型糖尿病足運用針灸與補陽還五湯加減協同治療,臨床效果明確,不僅降低了臨床癥狀積分,還能改善神經末梢傳導功能,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氣虛血瘀型;糖尿病足;針灸;補陽還五湯加減;癥狀積分
糖尿病足發生率較高,是糖尿病患者最為嚴重的并發癥,其致病機制是因機體長時間處于代謝紊亂狀態,使末梢神經受到損傷繼而出現麻木等感覺,并且微血管受損、循環系統紊亂可致組織營養障礙,進而誘發潰瘍等不良事件。該并發癥已成為糖尿病患者致疾的主要因素[1]。臨床多以控制血糖、調控血脂及改善循環系統方式控制疾病發展。祖國醫學認為,糖尿病足為“消渴癥”范疇,以氣陰虛為本,以瘀滯氣血經絡為標。利用中醫治療特點將臨床診治方案實施優化,可提高臨床效果[2]。本科室對42患例糖尿病足者實施針灸與補陽還五湯加減配合治療,下面就具體過程作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抽取2018年11月到2019年11月時間段本科室收治的83例糖尿病足(氣虛血瘀型)患者開展研究。納入標準:臨床診斷均存在糖尿病史;伴有感染、潰瘍等癥狀;實施綜合診斷滿足糖尿病足確診標準;簽署知情書。排除標準:肝腎功能障礙;并發下肢血管疾病;藥物過敏史。采取分別抽樣法劃分為參照組(n=41)和觀察組(n=42),參照組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齡最大最小值58歲、76歲,均齡(68.6±2.4)歲;病程3-10年,均程(6.7±2.1)年;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15例;年齡最大最小值56歲、78歲,均齡(68.9±3.1)歲;病程3-10年,均程(6.7±2.1)年。將研究牽涉兩組一般資料開展獨立樣本檢測對比,P>0.05,存在比較價值。
1.2 方法
就診后,參照組行加強降糖治療,將胰島素方案實施調整,確??崭寡侵档陀?.0mmol/L,進食后2h血糖低于10.0mmol/L。針對下肢皮膚受損者需加強對其的傷口護理,并采取抗感染治療。觀察組在參照組基礎上采取針灸結合補陽還五湯加減診治:①補陽還五湯。取黃芪60g、赤芍、當歸尾、川穹及地龍6g、桃仁和紅花3g。如若存有納呆癥狀,加用藿香和佩蘭等藥劑;若有便秘癥狀,取大黃;局部腫痛顯著者外加黃柏和知母,陽虛者取桂枝9g、陰虛者以麥冬入藥。將上述藥材用500ml清水煎至200ml,100ml/次,每天1劑,連續治療4周。②針灸。選穴:第一組穴位選取關元穴和陽陵泉穴及太溪穴等,后選用氣海穴和豐隆穴及足三里穴。配穴:根據壞疽位置不同于其相近位置取無受損皮膚1~2穴位為配穴。消毒后,取28號針灸針于患者穴位皮膚快速進針,進針至一定深度后采取捻手法,若機體感覺酸痛、麻木可停針。于針炳上方處插入清艾條,長度2cm,不要燙傷皮膚,從近皮端點燃,無火后更換艾柱,每一穴位使用3個艾柱,1次/d,針灸4周。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癥狀積分及腓神經傳導速度。對糖尿病足癥狀,如麻木、疼痛、跛行等病發程度實施評分,無癥狀即為0分;輕度即為1分,中度即為3分,重度即為5分[3]。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22.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實施處理分析,癥狀積分及腓神經傳導速度用均數±標準差表示,以t實施檢驗。治療效果以率表示,X2進行驗證,組間對比有無統計學意義可參照P<0.05。
2 結果
對比兩組癥狀積分及腓神經傳導速度
治療前,兩組癥狀積分與腓神經傳導速度均無明顯變化,P>0.05;治療后,觀察組癥狀積分與腓神經傳導速度較參照組相比明顯較優,具統計學差異(P<0.05,見下表)。
3 討論
本次結果表明,觀察組癥狀積分與腓神經傳導速度相比于參照組顯著降低P<0.0,提示基于加強降糖治療、調脂前提下,運用針灸聯合補陽還五湯能夠大幅度改善糖尿病足癥狀。祖國醫學認為,糖尿病足是因長期遭受消渴病影響,使得脾腎受損,導致脾失健運,呈氣陰兩虛狀態,氣虛難以行血,致使淤血組織經絡,經絡聚集不通,陰虛難以養足經絡,經絡虧虛加劇血液運行,進一步加重淤血,久之阻塞脈絡,繼而誘發疾病[4]。補陽還五湯以黃芪為首,益氣補血,以當歸尾為輔,活血化瘀,促使氣血生化有源。赤芍、川芎、紅花與地龍、桃仁均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并且經現代醫學證明,黃芪這一藥材有調節免疫功能、抗炎等效果,可加速糖尿病足恢復。桃仁與紅花均為活血化瘀藥劑,可阻斷血小板積聚,在一定程度上對微循環障礙發揮改善作用。針灸是中醫學中比較常見的治療手段,通過對患者實施針灸,可改善體內血糖水平,減輕足部對身體造成的痛苦,同時還能減少其他并發癥,緩解血管痙攣,使血管阻力降低,有利于患者行動能力恢復,并且針灸后對鄰近神經無影響,最大限度發揮標本兼治的效果[5]。兩種方式聯合使用齊奏活血化瘀、疏通脈絡之功效。
綜上所述,氣虛血瘀型糖尿病足運用針灸與補陽還五湯加減協同治療,臨床效果明確,不僅降低了臨床癥狀積分,還能改善神經末梢傳導功能,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顯著。
參考文獻
[1]趙冰清, 孫豐雷. 生脈散合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氣虛血瘀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16, 16(52):174-175.
[2]鄧君進, 郭佳琪. 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氣虛血瘀型胸痹的臨床療效及對心電圖指標的影響分析[J]. 醫學信息, 2016, 29(4):62-63.
[3]張緒峰. 七味白術散合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2型糖尿病脾虛濕困證療效評價[J]. 糖尿病新世界, 2019,22(9):85-86.
[4]孟民, 汪雪陽. 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氣陰兩虛血瘀型糖尿病的療效分析[J]. 內蒙古中醫藥, 2019,38(5):50-50.
[5]裴強, 吳陽, 王濤. 加味補陽還五湯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血清PNT,IGF-1的影響[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9,25(16):6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