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高職院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實踐活動的理論指導,因此要想切實加強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切實融入其中。當前高職院校迫切需要的是采用何種有效方法,來提升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度,從而真正培養出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高素質、高技能的綜合型人才。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2-0354-02
當前高職院校已占據了高等院校總數的半壁江山,肩負著培養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戰略任務。在校高職學生人數也已占到整個高等教育的50%以上,這塊思想文化陣地已成為意識形態領域比較重要的地方。要加強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核心內容是將起統領思想方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效融入其中。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1],黨的十七大指出要將其“轉化為人民的自覺追求”[2],到黨的十八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倍加重視,強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3]可以說,這是黨中央在思想道德建設方面提出的重要任務的具體化。
而對此高職院校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也更加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將其切實有效地融入到高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則一直是一個難題。本文主要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效融入的角度,分析一下如何加強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當前應該充分肯定,高職院校學生的主流價值觀是健康向上的,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一部分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也較為突出地表現出了令人擔憂的“超然物外”的散漫態度、集體觀念不強、信仰淡漠等思想和行為。這種情況迫切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真正融入到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這一直是橫亙在高職院校面前的一個難題,也是其致力的方向。要使這一問題得以解決,就必須將這一體系中所包含的內容(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逐步融入到高職院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來,融入到學生的頭腦中來,融入到學生的日常行為中來。
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是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職院校主要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和《形勢與政策》三門政治理論課,其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是主干課程。要有效利用好這幾門課,將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融入教學之中,做到進課堂、進教材、進學生頭腦。這樣才能真正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一)優化整合教學內容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難題之一是:部分高職學生不愛學習理論知識,缺乏學習動力,甚至不想學習。這就要針對高職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章節授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在確定目標、組織內容和教育形式上都應體現以人為本和學生主體的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使他們自覺、自愿地接受教育,最大程度上實現學生的自我管理。
在課堂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上,要針對大多數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時間僅有一學年、課程容量大、理論性較強、課時矛盾問題十分突出這一客觀現實入手解決。課堂教學內容既要尊重教材,又要重新優化整合,聯系現實,使教學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從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自然融入其中,起到教育與引導的作用,而不是簡單灌輸。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為例,一共十五章內容,一般都安排在一個學期內講完,可針對這門課程是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和理論成果為主線的課程特點,在內容上要有所取舍,有所側重。結合世情、國情、黨情、社情和民情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從而讓這一課程有鮮活的生命力,更好地讓學生學習和接受。
(二)提高實踐教學實效性
實踐教學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教學環節,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對高職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有效途徑。
實踐教學活動可安排校園實踐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各個領域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優勢。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一些重點內容安排到實踐教學中來,確保結合教材、結合實際又能結合學生自身特點安排活動內容。實踐教學多樣化的形式是優于課堂教學的,可采用校園內如座談會、研討會、經驗交流會、圖片展、辯論賽、演講、影視教育等方式,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帶來較好的教學效果;社會實踐如參觀、調研、志愿服務、社區服務等引導學生接觸社會、觀察社會,了解社會的復雜性與真實性,讓學生在親身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認識能力,感性結合理性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魅力,以實現實踐教學的成效。
(三)提升教師素質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決定于教師的教學水平與組織能力。一般高職學生初入校園后,由于理想中的大學與現實的反差,使他們既有一定的委屈感,又有一定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對社會、學校、老師的不滿可能會多一些,他們的思想較普通高校的學生更為復雜,這對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在挑戰面前安下心來搞好學習,深入思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只有做到自己真學、真懂才能做到真實踐,才能增強實踐教學的科學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僅應精于專業,還應與時俱進,豐富自己的知識面,拓寬教學視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充滿了知識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只有這樣教師才能靈活運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融入整個教學之中。
二、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逐步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是影響學生日常行為的一個小環境,也是十分重要的環境,先進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需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支撐。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引領校園文化建設,這樣才能確保校園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
要想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積極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方面,需要學校多個部門配合,需黨委、團委、宣傳部、學生處、學生會、思政部等眾多部門的密切配合工作,而工作的核心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要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以制度規范學校管理和學生行為,引導高職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在此基礎上,無論是校園設施、文化活動、宣傳版面還是網絡平臺,每一個領域都要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性認識。
另一方面,需要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滲透到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一是打造精品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是結合學校重要重大活動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學生感悟到其中蘊含的豐富的思想內涵,以此來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三是通過廣播、校報、宣傳欄、網站等校園文化宣傳媒介,倡導積極、健康、進步的價值觀念,使高職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地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感染和熏陶。
三、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切實融入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是影響學生行為的一個大環境,社會實踐比課堂教育更具體、更生動,對高職學生的教育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社會實踐活動的內容安排需要與學生的思想實際問題相接軌,才能真正讓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消化吸收,使其自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在時間安排上可利用一年兩個學期和寒暑假兩個假期這四階段時間進行合理安排;在場所安排上可有效利用社區、企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福利院或深入農村等眾多領域;在內容安排上可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提前制定活動計劃及方案,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形成一系列豐富多彩而又有內在聯系的實踐活動。具體而言,社會實踐活動可采取以下方式:(1)考察訪問。通過組織學生深入農村、企業、社區,去體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2)實地調研。學生可在提前擬定好的一些調研題目自主選擇,利用寒暑假進行調研,完成調研報告。(3)學習參觀。主要是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習參觀,以增強學生對社會主義的熱愛。(4)公益活動。通過實地參與各種生產勞動、志愿服務等公益活動,增強師生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總之,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是幫助高職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十分重要的平臺。
總而言之,使高職院校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陣地,要利用多種渠道和途徑,將課堂、校園、社會三者有效結合起來,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職學生思想,為全社會形成思想共識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光明日報,2006-10-19.
[2]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07-10-25.
[3]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09.
[4]劉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具體化探索[J].人力資源管理,2010,(1).
[5]劉洪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2).
[6]陳全成.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
[7]石云霞.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基本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