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脂溢性皮炎是臨床上常發生于面部、胸部等皮脂腺豐富部位的慢性淺表性皮膚疾病。脂溢性皮炎主要發生于成人和新生兒身上,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與馬拉色菌等因素有關。在治療方面常規皮膚真菌感染藥物療效不佳易復發。主要本文主要對其的致病原因、治療等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脂溢性皮炎(SD);馬拉色菌;綜述
隨著時代醫療科技的發展,人們日漸對皮膚科疾病如脂溢性皮炎越來越重視。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SD)是皮膚科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常表現為紅斑上帶有油膩性鱗屑、對稱分布。該病在常發生于新生兒和成年人身上,在人群中的發病率為2%~5%,其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可能與馬拉色菌、性激素水平、精神狀態、皮脂分泌、免疫系統等因素有關。下面本文對SD的致病機制,中西醫治療手段以及護理等方面進行綜合論述。
1 致病機制
1.1馬拉色菌 馬拉色菌是一種酵母菌,是人體皮膚常駐菌群之一,易定植于前胸、背部和頭皮等皮脂腺豐富的部位,這可能與馬拉色菌自身缺乏脂肪酸合成的酶類,需要外源性脂肪酸有關。在國外Rosenberg等研究表明,熱滅活的卵圓馬拉色菌可使兔皮膚形成和人體脂溢性皮炎同癥狀的紅斑以及白色鱗屑。 而Lober等利用馬拉色菌的細胞碎片植于人體皮膚表面 形成了一定的皮膚損傷,形成皮屑癥狀。由此推斷馬拉色菌對于SD癥狀中的白色鱗屑的形成有著一定的相關性。
1.2皮脂分泌 有研究表明馬拉色菌生存需要外源性脂肪酸,其易發病的年齡段與人體皮脂分泌的旺盛時期有大部分重合,因此認為皮脂分泌與SD有一定的相關性。但陳爽等人實驗發現雖然馬拉色菌是SD發病的重要因素,其密度越大炎癥反應也越重,但皮脂只是為馬拉色菌提供了生長繁殖的基礎,其多少與馬拉色菌的密度無統計學意義。
1.3免疫因素 皮膚作為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屏障,其疾病有可能與免疫系統疾病有一定的相關性。Forrestel AK等人研究發現HIV感染者中SD發病率為30%~83%,實驗內容表明隨著CD4+T細胞數量的下降,皮膚受損程度的加重,SD發病率逐漸提高并在CD4+T淋巴細胞計數為200~500/μl時達到最高。除此之外,Akta? Karabay Ezgi等人通過實驗研究發現SD患者血清鋅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鋅是人體幾個過程正常運作的基本元素。其中,鋅在許多皮膚疾病中起作用,鋅缺乏會導致口周和肢端性皮炎、痤瘡和多種皰疹等皮膚疾病。在生物合成過程中鋅影響蛋白質、脂質和核酸代謝的調節,作為金屬酶和轉錄因子的輔助因子。鋅也通過含有蛋白質和因子的鋅指基序在基因轉錄中起作用。它還調節細胞復制、免疫活性和傷口修復。鋅通過抑制5α還原酶具有抗雄激素活性,調節皮脂腺活動。多個研究表明鋅與SD有一定的相關性。
1.4其他 SD在其他一些神經系統性疾病如唐氏綜合癥等較為常見。同時也有研究表明神經免疫可能影響SD,在抑郁狀態患者SD發病率較高。
2 治療手段
2.1 抗真菌藥物 多年來國內外研究表明SD與皮膚上的馬拉色菌有緊密關系,SD的鱗屑、紅疹等癥狀均與馬拉色菌有關,因此抗真菌藥物時治療SD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較為常用的抗真菌藥物為酮康唑、伊曲康唑。程露等人實驗發現對于SD中的馬拉色菌的抑菌作用酮康唑和伊曲康唑明顯優于兩性霉素B和氟康唑。酮康唑的副作用比較大但價格低廉,伊曲康唑副作用較小但價格昂貴,因此臨床上常用于治療SD的抗真菌藥物為酮康唑。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特比萘芬對于SD同樣具有良好作用。Kamer Gündüz等實驗結果表明1%特比萘芬軟膏治療一個月,患者SD臨床評分降低了89.5%,其中32.3%的患者完全康復,其他患者鱗屑、紅斑等癥狀明顯減輕同時沒有任何副作用。
2.2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 雖然抗真菌藥物有這幾十年的長足研究進程,但其仍舊有著易復發的缺陷。近年來鈣調神經磷酸酶抑制劑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臨床應用于SD有良好的效果。日本有學者研究使用2%酮康唑聯合他克莫司治療SD,結果顯示二者的最小抑菌濃度均降低,表明二者具有協同作用。而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采用他克莫司聯合透明質酸凝膠使用,在治療SD的同時使用透明質酸凝膠修復皮膚細胞屏障來達到防止復發的效果。
2.3其他類 除了以上兩類藥物,糖皮質激素、煙酰胺類藥物對SD均有一定的療效,但由于糖皮質激素長期應用易導致激素依賴性皮炎,煙酰胺類藥物準確的實驗證明因此二者不推薦臨床使用。
3 小結
SD作為臨床上常見的慢性皮膚疾病,發病率較高,雖然臨床上治療藥物可明顯緩解癥狀,但在其發病機制不明確的情況下,無法阻止其復發是主要難題。本文就SD的目前的致病機制的推測以及臨床治療進行相關的綜述,希望將來醫學能闡明其致病機制攻克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Rudramurthy SM, Honnavar P, Dogra S, et al. Association of Malassezia species with dandruff [J]. Indian J Med Res, 2014, 139(3):431-437.
[2]Barac A, Pekmezovic M, Milobratovic D, et al. Presence, species distribution, and density of Malassezia yeast in patients with seborrhoeic dermatitis-a community-based case-control study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 [J]. Mycoses, 2015, 58(2):69-75.
[3]劉璐. 馬拉色菌脂肪酶SMG1酶學性質表征及晶體學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4.
[4]何麗莎,路永紅.馬拉色菌實驗研究進展[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27(07):729- 732.
[5]沈延根,楊森.感染與銀屑病相關性研究進展[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7,31(11): 1264-1266.
[6]陳爽,熊琳,代亞玲,王曦,吳宇俠.面部脂溢性皮炎嚴重程度與皮脂溢出量及馬拉色菌菌量的關系[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3(01):125-126.
[7]Forrestel Amy K,Kovarik Carrie L,Mosam Anisa,Gupta Deepti,Maurer Toby A,Micheletti Robert G. Diffuse HIV-associated seborrheic dermatitis - a case ser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D & AIDS,2016,27(14).
[8]Akta? Karabay Ezgi,Aksu ?erman Asl?. Serum zinc levels in seborrheic dermatitis: a case-control study[J]. Turkish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9,49(5).
[9]Cervantes Jessica,Eber Ariel E,Perper Marina,Nascimento Vanessa M,Nouri Keyvan,Keri Jonette E. The role of zinc in the treatment of acn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Dermatologic therapy,2018,31(1).
[10]Bilgili SG, Akdeniz N, Karadag AS, et al. Mucocutaneous disorders in children with down syndrome: case-controlled study [J]. Gene Couns, 2011, 22(4):385-392.
[11]Maietta G, Fornaro P, Rongioletti F, et al. Patients with mood depression have a high prevalence of seborrhoeic dermatitis [J]. Acta Derm Venereol, 1990, 70(5):432-434.
[12]Kamer Gündüz,Isil Inanir,Handan Sacar. Efficacy of Terbinafine 1% Cream on Seborrhoeic Dermatitis[J]. 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05,32(1).
[13]程露. 分離自不同疾病的同種馬拉色菌對抗真菌藥物藥敏結果比較研究[D].昆明醫科大學,2016.
[14]張萍.透明質酸凝膠聯合他克莫司對面部脂溢性皮炎的治療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18,27(10):1852-1853.
作者簡介:
吳建平(1999—),男,安徽蚌埠,學生,遼寧省大連市旅順口區大連醫科大學,藥學院,2017級藥學專業,研究方向: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