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萍
從大學一畢業,我就在同一所學校擔任數學教師,在這二十多年教書生涯中,先是連續帶高段,后來開始從一年級帶到六年級,然后再從一年級帶到六年級這樣循環往復。在這個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班與班之間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差別那么大?而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習數學又尤其重要。因為數學活動需要思考,思考后需要交流,交流就需要數學語言來表達。因此,我對此做了一些嘗試和研究,最后我發現學生良好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要從一年級開始培養,就像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從一年級開始一樣,一年級培養好了,以后就省事省力了。那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呢?
一、教會學生傾聽,在傾聽中模仿數學語言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說話說不完整,有好多使用的是生活語言,還有的根本就不會說話,語言很不規范,更不能成為數學課堂上的語言。因此,培養孩子語言表達是勢在必行。而要讓孩子好好說話,首先要學會聽別人說話,即老師。如果學生能在課堂上聽清楚老師的提問、講解,聽清同學的回答,那么必定會由“會聽”到“會說”。學生先學會了“聽”,才能在模仿中把數學化的文字語言表達完整,說正確,說規范,從而為理解符號語言、圖形語言,為學好數學奠定基礎。
例如,一開學學習《我們的教室》時,學生就接觸了數量,而學生往往不會正確使用單位名稱,他們會說4個人、6個凳子、6只椅子……來表達。所以,老師就要通過教學,讓學生能正確使用單位名稱。在訓練時,教師應給予正確的范例,通過教師范讀引領、學生榜樣示范、及時糾錯強化等訓練方法,加深學生對正確使用單位名稱的記憶。不僅開學第一課,在以后的看圖說話、加減法算理的敘述時,都應提醒學生正確使用單位名稱。
又如《我們的教室》一課,是通過說一說教室里有哪些活動,讓學生逐步養成對個數進行正確規范的口頭表達習慣。教師可以結合我們的教室和主題圖,通過“教室里有……”“桌上有……”“老師手上有……”等句式,培養學生有序地觀察、完整地說,為今后學生將圖形語言(看圖說話等)、符號語言(比多比少等)用文字語言完整地進行表述奠定基礎。
課堂上,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傾聽,讓學習困難的學生重復別人的回答,讓優等生評價、補充別人的發言。教師適時引導、示范,通過師生、生生的評價促進學生傾聽習慣的養成,促進“說”的能力的提高。
二、利用教材特點,培養學生能說
一年級教材都擁有許多漂亮生動的卡通圖案,利用這些有利的素材,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學會說、能說。例如:在教學數的認識時,可讓學生觀察實物:這是幾本書?用數字幾來表示?這里有幾盒粉筆?用數字幾來表示?通過學生數一數,對學生進行數的認識的訓練。又如:一年級的計算教學,先出示情景圖。問:“圖上畫了什么?從圖上我們可以知道哪些信息?要我們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和你的同桌說一說,并想一想怎樣解決。”讓學生通過說先審題,弄清條件與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然后思考解題方法。接著教師請學生個別說。一年級的學生還比較小,說時語言不完整,這時教師要注意引導他們用完整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然后全班學著齊說一遍。學生列出算式后,教師再問:“這道題怎樣算?用你的小棒擺一擺,然后跟你小組的同學說一說怎樣算?!弊寣W生結合動手操作說算法。這樣的引導,爭取了大部分學生說的時間,創造了說的機會。
三、引導學生交流,在交流中提升數學語言
由于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生活經驗、思維特點不同,他們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也是千差萬別的。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數學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師的引導下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1.學生與學生的交流
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是在教師有計劃、有步驟的指導下進行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主要有小組討論、同桌交流等形式。小組討論必須有討論要求,有一定活動規則;同桌交流非常方便,也是一年級教學中最常見的交流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說”的機會,在交流中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對于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沒有機會或者害怕說不好,怕大家嘲笑自己,同桌交流就非常方便,也是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發表見解、培養語言能力的好方法。特別是新授課時,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需要用語言及時地總結。同桌二個人比較熟悉,交流起來也沒有陌生感,學習困難的學生就不會產生恐懼,能夠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通過同桌間的互相交流使學生掌握思路,并能舉一反三,靈活運用。而班級中的學習困難生,也可在同桌的帶動下,逐步學會敘述、正確解答、大膽發言,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激活了學生思維,更提高了教學效果。然而同桌交流只有兩個人,如果同桌兩個人正好都是學習困難的孩子,他們在交流的時候效果就不會太好,因此,在安排學生座位時要注意人員的搭配,要把表述好的孩子和不愛說的孩子搭配著坐,這樣他們會互相影響,從而取長補短。
2.師生之間的交流
“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引導者?!苯處熗ㄟ^提問、講解、提示、傾聽等多種形式與學生建立互動式交流,并在交流過程中幫助學生提煉數學語言,培養數學思維。師生交流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提問與引導,要避免“啟而不發”或“未啟而發”現象的發生。教師應精心設計有價值的問題,使得師生交流能順利進行,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升。
四、精心創設情境,在情境中應用數學語言
學生有了“說”的欲望,想說敢說,教師應該適時為他們營造“說”的氛圍,讓他們在具體情境中,鞏固應用強化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數學與人類的活動息息相關,數學更加廣泛應用于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因此,教師可以從多方面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到數學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產生學習的自我需求,從而更加愿意“說話”。例如,教10的認識,學生學會了10的讀寫、10的分解與組成、10的基數和序數意義,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多說幾句話”:“你能用10說一句話嗎?”“你能說一段話,把10和第十都用上嗎?”學生會說:“我衣服上有10粒紐扣。”“一雙手一共有10個手指?!薄芭抨爼r我站在第十個?!薄翱措娪皶r,我坐在第十排的第4個座位上。”……這樣說一說,不僅加深對10的認識,還談論了10,把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感悟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培養學生的數學表達能力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從一年級開始加強孩子的語言表達訓練,讓他們有一個堅實的基礎,為將來進一步學習提供方便,也為孩子數學思維能力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