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慶輝

摘要:文章從平面線形、視距、平面交叉、縱斷面線形、平縱組合等五方面,分析了公路工程設計中的各類交通安全因素,并提出了優化公路工程設計以保證交通安全的主要措施,以期增大公路安全系數。
關鍵詞:公路規劃設計;交通安全;主要措施
中圖分類號:U41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282/j.cnki.wccst.2019.07.018
文章編號:1673-4874(2019)07-0055-03
0引言
如今公路工程建設數量及規模不斷擴張,然而縱觀公路工程規劃設計開展現狀可知,其中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不僅無法滿足公眾對公路交通運輸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建設。因此,優化公路工程規劃設計,加強交通運輸安全性勢在必行。
1公路工程設計中的各類交通安全因素
在公路工程規劃設計過程中,交通安全因素主要包括如下五類:平面線形、視距、平面交叉因素、縱斷面線形因素以及平縱組合因素。
1.1平面線形因素的關鍵點
在公路工程規劃設計環節,工程平面線形要盡可能地與區域地理位置、人文景觀與生態環境相互協調,保證線形的流暢性與平衡性,實現與橫縱斷面的充分配合。具體來說,公路直線區段的距離不宜過長,且要小于曲線半徑,如圖1所示。但在設計曲線半徑時,需格外注意曲線半徑的長度,將其控制在10000m以內,且線形的前后對接區域要盡量保持協調統一性。如果曲線與長直線相連,應根據工程所在區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地控制小半徑曲線數量,以保證線形的漸進性過渡,切勿在特殊區域內進行突變過渡。
此外,在設計公路線形時,要確保其與周邊自然景觀、人文景觀與地勢相互協調。通常來說,順應自然地形修建的工程曲線往往要比直線路段更具美觀性與感染力,能夠最大限度地消除人工雕琢痕跡,突出渾然天成的視覺效果。但是,公路曲線彎度不能過大,且長度要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避免駕駛人員產生疲憊感。如果曲線路段過長,會在一定程度上延長整個公路路線,進而提高對土方、排水工程的要求,增加公路修建成本。如果由于工程所在區域自然地理形勢導致路線半徑出現問題,工程設計人員應當采取必要的措施,優化工程設計方案,加強曲線半徑限度合理性。
1.2視距因素的關鍵點
在公路工程設計過程中,行車視距是影響公路交通安全的關鍵因素。加強行車視距的合理性,有助于司機提前掌控行車道路的整體環境,進而約束司機的駕駛行為,為機動車駕駛預留充足的反應時間。在公路工程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當從保證交通安全的角度出發,明確最基本的視距,如超車視距、停車視距和會車視距等。基于公路工程所處的環境不同,其視距設計參數也存在較大差異。例如,在平曲線內側施工時,既要保證建筑物不阻礙工程的推進,又要避免其遮擋駕駛員視線,以防在交通安全方面埋下潛在隱患。針對雙向車道的超車路段設計來說,該路段實際長度需與其在整個路段中的長度比例相均衡,并應增強駕駛員的舒適度體驗。
1.3平面交叉因素的關鍵點
通常來說,平面交叉多位于整個公路交通運輸網絡的核心樞紐區,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絕大多數公路工程的平面交叉缺乏合理性與規范性,未設置醒目的路標或線路引導指示牌,使得駕駛人員在復雜的交叉口無法獲取有效信息,更難以判斷其它車輛的行駛路線,進而頻繁發生臨時變道或搶道等情況,增加了發生交通安全事故的概率。
1.4縱斷面線形因素的關鍵點
通常來說,公路的縱斷面線形因素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車輛的視距,并制約機動車動力性能。如果公路坡度過大,且路程較長,由于車輛在持續上坡過程中要逐步加大動能,導致一些低速檔位機動車因動能限制,出現水箱過熱至沸騰的情況,增大車輛損耗;而下坡路段過長,也會使機動車在高速行駛過程中頻繁剎車加大熱量,進而影響其制動性能,誘發追尾事故。如圖2所示。對此,在公路工程規劃設計過程中,需嚴格控制上縱坡及下坡路程的長度,在特定點位設置醒目的警示標志,或增加路面摩擦力。
1.5平縱組合因素的關鍵點
在公路工程規劃設計過程中,應當從如下幾方面著手控制平縱組合因素:(1)避免長直路線與大坡度路段的突變過渡,且短平路線不能與短豎曲線直接相連;(2)在長平路線內,避免夾雜過多的短豎路線;(3)小半徑平曲線兩端不能直接與豎向凹凸路線相連接。
2優化公路工程設計,保證公路交通運輸安全的具體策略
2.1優化交通運輸組織設計
(1)在優化交叉口交通組織設計的過程中,要預先確定交叉口的中心線。通過調整局部線位或分支路線交叉角度,可將不是直角的交叉口轉化呈十字形交叉口,充分保證交叉口處交通運輸的通暢性。
(2)在交叉口設計人行道、公交專用車道及非機動車道等。通常,交叉口所承擔的交通運輸壓力要遠遠超過正常通行路段,為此,可采取一系列可行措施優化交叉口通行設計,確保專用車道的多樣化與合理性,提升交通疏導與運載能力。
(3)優化交叉口渠化設計,設置安全島與導流島。在優化平面交叉口設計的過程中,要加大對交叉口渠化設計的重視度。具體來說,就是通過設置多元化交通標志疏導車流。
(4)在交叉口處設置各類專用車道。部分城市為保證交通運輸的通暢性,多設置專用車道疏導車流。在實際設計環節,要對公路工程所處區域的整體情況進行全方位考察,并根據交通運載需求優化專用車道設計,增大空間利用率,進而為居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便利。
2.2適當調整平交路口分支路線交叉角度
平交路口車輛行駛速率相對較低,而且要確保駕駛員提前掌握交叉口區域內的車輛運載情況,讓車輛正常通行。在平交路口設計過程中,需嚴格控制平交路口各分支路線的斜交叉角度,盡可能地均衡角度參數,縮短車輛在同等運行速率條件下的通行時間,并延展機動車駕駛員銳角視線。通常,平面交叉的交角至少應>70°,斜交叉的銳角角度應<70°。在客觀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盡量優化分支道路在接近主道路特定范圍內的線路設計,將平交路口改為相交形式。盡管我國公路工程建設標準規范中提及了平面交叉的扭正設計規范,但實際拓展應用卻不盡如人意。
2.3限定平交路口行車速度,保障交通運輸安全
根據交通運輸管理部門及協管單位的統計數據可知,一旦機動車的運行速度>45km/h,就會增加發生交通安全事故的概率,且車速越快,事故等級就會越高。為此,在公路工程設計過程中,要在接近交叉口的特定范圍內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主線公路的車輛運行速率。右轉彎車道設計速度約為一般主線車道設計速度的1/2,基于此,降低平交路口特定范圍內主線設計速度可有效控制轉彎車道設計速度。此外,應當結合實際情況,在車道的特定位置設置交通指示標志,限制行車速度,以增強車輛管理能力,保證交通運輸安全。
2.4完善線形組合,優化安保體系設計
在公路工程設計過程中,完善線形組合,優化安保體系設計,可最大限度地保證公路交通運輸的正常運轉。公路安全防護工程應當積極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預防措施,在必要的情況下,配合輔助防護措施,改善行車環境,為機動車駕駛人員提供充分的容錯空間,以此降低發生重大交通事故的概率。公路兩側的防護欄屬于被動防護措施,但在緊急時刻,也是維護駕駛員生命安全的必要防線。
另外,要加強公路引導線的合理性,并設置一定數量的警示標志,讓駕駛員能夠在第一時間掌握路況,提醒其減慢速度或繞行。對地勢險峻的公路路段,可根據地形情況設置高強度的防撞設施,且定期維護保養,確保其性能穩定,避免車輛在發生意外碰撞后越過防護欄,進而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
2.5保證公路視足巨設計合理性
通常,把駕駛員在機動車運行過程中的可視距離稱為視距。若視距不足,則會出現盲點,阻礙駕駛員掌握路況信息,增加發生交通安全事故的概率。因此,視距參數設計成為衡量整體公路工程設計質量的關鍵要素。然而,由于部分公路工程設計人員專業水平有限,缺乏經驗,在改造路線時忽視了視距問題,導致公路平縱線視距不符合標準要求,影響了整體工程設計質量。對此,在調整公路視距時,要充分考慮公路兩側的路燈、警示標志及導流島位置,確保車輛視距的合理性,使駕駛員在車輛運行過程中能夠及時掌控交通標志與信號燈,并有充足的時間選擇路線,繞過障礙物,以防導致公路擁堵現象的發生。
3結語
近年來,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機動車保有量逐年遞增,而公路工程設計與建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凸顯。為此,基層公路設計人員需充分考慮設計方案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強化工程建設,進而維護公路交通運輸的安全與通暢,并為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推進民生保障工作奠定基礎。